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0月6日報導:2020諾貝爾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 (Michael Houghton)、以及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查爾斯•賴斯與上海頗有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
查爾斯•賴斯
據悉,賴斯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復旦上海醫學院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得知賴斯獲諾獎,袁正宏第一時間發去郵件祝賀。對於賴斯,袁正宏這樣評價:他是一個很有親和力、很謙虛、善於發揮團隊合力的人。
賴斯實驗室團隊很有凝聚力
袁正宏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1999年,袁正宏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訪問教授,第一次來到賴斯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當時,C型肝炎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賴斯團隊正處於攻克C肝病毒複製系統的關鍵階段。袁正宏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隊成員在賴斯的領導下,圍繞著C肝病毒複製效率問題,合力共同攻堅克難。「他們合力、圍繞一個目標,舉全實驗室的力量,來做攻克。」「這是一個很有凝聚力的團隊。賴斯把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當作重要的組成部分,平等交流、溝通,氛圍很好。」不僅如此,每隔一到兩周,賴斯還會請課題組一起做輕鬆的交流,減輕科研的壓力。袁正宏透露,「賴斯自己還掏錢請大家喝啤酒,營造輕鬆氛圍。」通過大家的努力,HCV亞基因組複製子模型的複製效率終於取得突破。
賴斯與袁正宏合影
2002年,袁正宏作為訪問學者第二次來到賴斯位於洛克菲勒大學的實驗室。賴斯是多學科合作傳染病中心主任。在這個實驗室裡,集結了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等大學多個團隊的跨學科病毒研究,「基礎、工程、結構的科學家都進來了。大家在賴斯的領導下,一起攻關研究。」
賴斯的實驗室當時有40人左右,規模比較大,而袁正宏在賴斯的實驗室裡體會到了跨學科研究的樂趣。他們所做的研究不僅系統而全面,同時很多公司通過技術轉讓、產業化,讓實驗室成果進入到藥物研發階段,「從事結構生物學、藥學研究的人都加入進來了。」
據袁正宏回憶,賴斯本人90年代就來過中國。21世紀,賴斯作為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每隔兩年就會來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做學術報告和交流,並對實驗室做指導。
2012年,賴斯在第十四屆國際肝炎和肝病會議上發言
2012年上海召開第十四屆國際肝炎和肝病會議,邀請賴斯前來指導。賴斯在會上指出:「期待C肝病毒的研究思路和策略為慢性B肝的研究指出新的方向」。在袁正宏看來,賴斯是一個專注、共享、合作的人,他幫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建立了C肝實驗室,同時,也與學校在C肝複製機理方面進行科研合作,他欣然接收復旦最優秀的學生過去交流、培訓。
對待科研非常嚴謹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副研究員易志剛在博士畢業後,曾作為優秀學生代表,被袁正宏教授推薦交流到洛克菲勒大學賴斯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在賴斯實驗室整整呆了三年。「謙和、寬容。」這是易志剛對查爾斯•賴斯的印象。據他介紹,在實驗室,科研工作者們總是親切地將賴斯喚作「查理」。而與謙和個性形成對照的,是他對待科研工作的嚴謹態度。
賴斯(前排右三)參加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在易志剛的記憶中,參加工作組會時,賴斯時常就科研進展提出建議,並在日常聊天中分享彼此的心得,其中「嚴謹」二字總是他反覆強調的關鍵詞,「賴斯經常提到,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並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而貫穿其中的便是對科學的嚴謹態度:一是對實驗數據的嚴謹,二是對科研邏輯的嚴謹。」
有一次,易志剛在操作病毒蛋白多肽切割實驗時發生失誤,去請教賴斯,「他觀察了我重複實驗步驟後,敏銳地意識到,這和他本人二十多年前做過的一次實驗有相似之處,並立刻向指出了實驗中可能需要修改、優化的步驟和之所以需要這樣做的原因。」多年過去,易志剛對這件「小事」依然記憶猶新,「他強大的記憶力和對科研工作的嚴謹態度讓人欽佩。」
賴斯在他的實驗室
在2011年的一封郵件中,賴斯曾勉勵像易志剛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們,珍惜科研和學習的機會,珍惜寶貴的時間,希望大家做出像諾貝爾獎一樣的重要科學貢獻。「他總是這樣,鼓勵我們在自由探索具有挑戰性的課題,不必有後顧之憂,真正做出重要的科學貢獻。」易志剛說。這既是對晚輩學者的要求,也正是他對自己科學精神的期許和詮釋。
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也曾與賴斯有過不少交流。「他和我們這裡已經有了幾十年的合作,我們這裡不少學生都曾經得到過他的指導。」據悉,聞玉梅教授和袁正宏都曾經在訪問時,與賴斯交流過B肝病毒研究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