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2016-11-09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全球變暖下,降水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乾旱區植被分布格局發生改變。但是,由於傳統上用於植被區劃的指標過於繁雜,因此,很難用它們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不同植被類型邊界的變化。葉性狀是植物適應環境所表現出來的葉片水平上的特徵,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密切,植物葉性狀及其相關關係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在決定植物分布格局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關鍵葉性狀很可能是一個較客觀反映植被本身特徵的、可測量和比較的植被區劃綜合指標。但是,關於植物葉性狀與乾旱區植被區劃關係的研究仍很缺乏。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羅天祥課題組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吳波課題組以我國北方乾旱區沙地上廣泛分布的油蒿種群為研究對象,跨越不同植被類型和降水梯度(150-400mm),系統分析測定了幾個關鍵葉性狀指標和相關冠層特徵沿降水的變異規律。研究發現:1)沿著降水梯度,油蒿葉性狀及其相關關係在乾旱閾值0.29(年降水量/年潛在蒸散量)下發生顯著變化(圖1和圖2);2)乾旱閾值0.29與我國北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邊界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圖3)。青海高寒乾旱區沙地油蒿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研究發現。這一新認識揭示了植物葉性狀對乾旱區植被區劃的指示意義,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乾旱區植被的動態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植物學年報》(Annals of Botany),博士後魏海霞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B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 油蒿比葉面積(SLA)和葉氮含量(Nmass)關係沿降水梯度的變化。實心圓和黑色實線代表降水量較低的地區(降水量,150-265mm;溼潤指數,0.17-0.29);空心圓和黑色虛線代表降水量較高的地區(降水量,310-370mm;溼潤指數,0.33-0.41);灰色三角和灰色實線代表高降水量區和低降水量區間的過渡區域(降水量,290mm;溼潤指數,0.31)。

 

  圖2. 油蒿單位面積葉氮含量(Narea)與單位面積葉建成成本(CCarea)(A, C, E)和葉片δ13C(B, D, F)關係沿降水梯度的變化,圖例標示見圖1。

 

  圖3. 油蒿葉性狀相關關係沿降水梯度發生變化的乾旱閾值0.29與我國北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邊界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圖例標示見圖1。

  全球變暖下,降水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乾旱區植被分布格局發生改變。但是,由於傳統上用於植被區劃的指標過於繁雜,因此,很難用它們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不同植被類型邊界的變化。葉性狀是植物適應環境所表現出來的葉片水平上的特徵,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密切,植物葉性狀及其相關關係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在決定植物分布格局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關鍵葉性狀很可能是一個較客觀反映植被本身特徵的、可測量和比較的植被區劃綜合指標。但是,關於植物葉性狀與乾旱區植被區劃關係的研究仍很缺乏。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羅天祥課題組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吳波課題組以我國北方乾旱區沙地上廣泛分布的油蒿種群為研究對象,跨越不同植被類型和降水梯度(150-400mm),系統分析測定了幾個關鍵葉性狀指標和相關冠層特徵沿降水的變異規律。研究發現:1)沿著降水梯度,油蒿葉性狀及其相關關係在乾旱閾值0.29(年降水量/年潛在蒸散量)下發生顯著變化(圖1和圖2);2)乾旱閾值0.29與我國北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邊界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圖3)。青海高寒乾旱區沙地油蒿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研究發現。這一新認識揭示了植物葉性狀對乾旱區植被區劃的指示意義,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乾旱區植被的動態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植物學年報》(Annals of Botany),博士後魏海霞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B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 油蒿比葉面積(SLA)和葉氮含量(Nmass)關係沿降水梯度的變化。實心圓和黑色實線代表降水量較低的地區(降水量,150-265mm;溼潤指數,0.17-0.29);空心圓和黑色虛線代表降水量較高的地區(降水量,310-370mm;溼潤指數,0.33-0.41);灰色三角和灰色實線代表高降水量區和低降水量區間的過渡區域(降水量,290mm;溼潤指數,0.31)。
 
  圖2. 油蒿單位面積葉氮含量(Narea)與單位面積葉建成成本(CCarea)(A, C, E)和葉片δ13C(B, D, F)關係沿降水梯度的變化,圖例標示見圖1。
 
  圖3. 油蒿葉性狀相關關係沿降水梯度發生變化的乾旱閾值0.29與我國北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邊界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圖例標示見圖1。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區劃—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羅天祥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吳波研究員課題組合作,以我國北方乾旱區沙地上廣泛分布的油蒿種群為研究對象
  • 科學家揭示植物葉性狀對乾旱區植被區劃的指示意義—新聞—科學網
    全球變暖下,降水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乾旱區植被分布格局發生改變。
  • 研究發現葉碳穩定同位素可指示高寒乾旱區水分有效性隨海拔的變化
    水分有效性是決定高寒乾旱區物種分布及生態系統功能的關鍵因子,正確理解水分有效性隨海拔的變化規律將有助於預測高山生態系統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然而,降水量(水分有效性的主要驅動因子)隨海拔和坡向的變化格局多樣,以及溫度、土壤質地、土壤深度、積雪和融雪時間等均會影響水分有效性的海拔格局,尤其在氣象站數據稀少的邊遠山區,水分有效性很難精確量化。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特徵生物標誌物萜類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態系統和植被多樣性的潛力。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0-11-2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土壤微生物GPP可佔到植物GPP的35.7%,不同季節佔比不同,七、八月最大,連續四年監測均值為18.2%(圖3),該比值隨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但與土壤溫度無相關性(圖4),這揭示了青藏高原草地生態系統中水分是影響土壤微生物固碳貢獻率的主要因素。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位於我國中部)     3.灌叢和萌生矮林:中國的灌叢指的是荒漠以外的中生或中旱生灌木所組成的植被,包括各氣候帶高山上和特殊生境下,具有生理性乾旱的灌木所形成的原生灌叢,也包括溫帶乾旱區地下水位較高和半乾旱區易蓄水的沙丘上的原生中旱生灌叢。此外,溼潤區各氣候帶的地帶性森林破壞後的次生灌叢,蔭生矮林也屬於這一類。
  • 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就其分布的面積而言,川西地區是面積最大的,約佔四川總林地面積的15%左右;滇北的面積雖然不大,但類型多樣;藏東南則是零散、間斷的小面積分布。它分布的垂直海拔高度範圍為1600-4600米,相對高差竟達3000米之多,這是世界上任何類型植被中所少見的。我國青藏高原上分布有數十種這樣的櫟類。
  • 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凍土區植被氮限制呈增強趨勢
    近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元合研究組基於大尺度重採樣、穩定同位素技術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等觀測與模擬相結合的手段,全面評估過去10年間青藏高原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特徵。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生態系統中的有效氮供給在增加,但植被氮需求和氣態氮損失的增加卻導致植被氮限制顯著增強。
  • ...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植被研究、調控花期、青藏高原地—氣相互...
    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節點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技術,在生活、科研和工程等領域有廣泛應用,比如監測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溫度場分布等。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提供12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植物多樣性研究組朱華研究員等在分析元江、怒江、金沙江等深切乾熱河谷的植物區系組成及起源與演化時有驚人發現,研究結果支持元江為雲南最古老的一條河。
  • 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中國三大自然階梯中最高一級。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林草科普|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抱團取暖來抵禦嚴寒「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植物正是憑藉自己的獨特本領,在高原頑強地生存和繁衍著。」曾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任職,並多次參加青藏高原科考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楊永平研究員說,溫度和水分是影響植物生長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因子。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2019-04-15 植物研究所 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然而,目前仍缺乏氮富集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狀調控草地生產力的實驗證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依託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建立的長期氮添加實驗平臺,揭示了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與生態系統生產力以及水分、光照和磷元素等資源的利用效率之間的關聯。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可可西裡植被的主要類型特點及分布
    可可西裡處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的過渡區,主要植被類型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高山冰緣植被也有較大面積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墊狀植被和高寒荒漠也有少量分布,特別是高寒荒漠僅分布在極個別的地區。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蘭州大學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2020-04-29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位於青藏高原的「若爾蓋沼澤」,是我國最大的泥炭沼澤分布區
    這些溼地的共同特點就是地表常年或者經常有水,溼地屬於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地帶。溼地廣泛的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國的分布也十分廣泛,類型多樣,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都有大量溼地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