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草科普|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在青藏高原西部的廣袤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如何有效地抗旱保水,也是高原植物能否成功適應環境的關鍵所在。」楊永平說。為了應對高原的低溫、乾旱和強風的惡劣環境,一些植物會通過緊密的植株排列和貼地的生長高度來保持小環境下的適宜溫度,類似於「抱團取暖」。
-
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為了應對高原的低溫、乾旱和強風的惡劣環境,一些植物會通過緊密的植株排列和貼地的生長高度來保持小環境下的適宜溫度,類似於「抱團取暖」。這種矮化的植物不僅能夠避免較低的氣溫對植物的凍害,同時還能避免強風引起的強烈蒸騰導致植物水分喪失,以及土壤和巖層反覆融化凍結引起的植物細胞缺水。
-
林草科普|中國林草建設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作為生態建設的關鍵部門,林草系統承擔了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幾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及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職能。近年來,中國林草建設有力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納入自然資源保護修復各類規劃和計劃,野生動植物就地與遷地保護網絡不斷得到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檢查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調查及科研穩步推進,宣傳和國際合作不斷深化。
-
各地林草頭條丨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溼地還有蓄水功能,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可以有效地儲存地下水,在天氣乾旱的時候補給乾涸的河床;而溼地上的植被,還能起到穩固土壤的作用。 鋼筋水泥牆內的生活,壓抑不住人們對綠色的嚮往,走進生機盎然的溼地,呼吸著那清新的空氣,仿佛陽光一樣輕輕地溫煦身心,洗滌塵勞,讓人不經意間便能放下疲憊與壓力,重新喚醒自己的小宇宙。
-
實拍撒哈拉沙漠罕見雪景 漫漫黃沙披上潔白外衣
1月16日報導,7日,撒哈拉北部「門戶」、阿爾及利小鎮艾因塞弗拉凌晨降下近40年來第三場雪,漫漫黃沙仿佛披上了白色的外衣,白雪與黃沙交相輝映十分壯美。艾因塞弗拉堪稱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之一。不過,7日氣溫為1攝氏度,「沙漠雪景」得以保留一陣子,積雪直到下午5時左右才開始融化。
-
林草科普 中國蓼科植物
中國是傳統醫藥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藥用植物資源有約11,146種,佔全世界藥用植物的40%,是中國中醫藥、食品、保健品等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Calligonum)植物適應乾旱,主產亞洲戈壁荒漠地區,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冰島蓼屬(Koenigia)、大黃屬(Rheum)、拳參屬(Bistorta)適應寒冷,是青藏高原高山草甸的重要組成成分,尤其是塔黃(Rheum nobile)和苞葉大黃(Rheum alexandrae),是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灘上的旗艦物種,如巨人般守望著冰山雪地的流石灘,異常壯觀;而圓穗蓼(Bistorta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所謂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可能是假的,只是披上了「科學外衣」
這種觀點認為:要星體不往下掉,就必須有一種物質和能量來支撐,這種支撐星體不往下掉的力量就是暗物質發出的暗能量。這種物質就是典型的不可知事物,沒有信息可發出的「物質」。這種「物質」恰恰迎合神、鬼、上帝和佛祖,給神、鬼、上帝和佛祖及其「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披上了「科學外衣」。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甘肅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
-
[2020-09019]沿降水梯度評價黃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乾旱死亡風險
中國黃土高原被認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年降水量波動大,土壤嚴重幹化。刺槐是黃土高原廣泛種植的先鋒樹種,由於刺槐過度消耗深層土壤水,加上黃土高原降水具有較高的年內和年際變異性,刺槐樹木遭受更頻繁和更嚴重的乾旱脅迫,增加了刺槐的生長衰退和死亡風險。
-
乾旱年份蒙古高原沙冬青群落的水分利用策略
在荒漠生態系統中,水分是植物生長和植被動態的一個限制因子。來自深層土壤或地下水相對穩定的水分對於乾旱條件下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
生存有道——沙漠植物對乾旱的適應策略
這些特性中有的是可以減少水分損失的旱生結構,這些特殊的旱生結構在中生植物中也有表現。各種旱生植物並非同時同樣的具有這些結構特性,而以某種適應方式為主,即使相伴生長在同一乾旱生境中的植物也可能各以完全不同的途徑避免乾旱帶來的危害,防止永久萎蔫。
-
科學網—研究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的響應規律
本報訊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王正文、左小安和博士雒文濤等以內蒙古草原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的響應能力在不同草原類型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
-
林草科普|灌木年輪又細又窄,卻是氣候變化研究的「超級補丁」
形成層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的木質部細胞,是木本植物維持生長和發育的關鍵。在中高緯度地區,形成層活動通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而言,生長季早期形成的細胞,孔腔較大,細胞壁薄,為早材;生長季晚期形成的細胞,孔腔較小,細胞壁較厚,為晚材。「氣候變化通過影響形成層細胞分裂的時間和速率,從而影響年輪結構和寬窄變化。因此,通過樹木年輪的寬窄變化,我們可以提取過去的氣候變化信息。」
-
涅槃重生|植物蠟質代謝組學開啟新徵程—新品2.0版全新上線
前言導讀植物表皮蠟質是覆蓋在植物最外層的一類有機混合物總稱,它是植物自我防護的最後一道屏障,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擬南芥莖表皮中烷烴進一步轉化為仲醇和酮,而水稻等單子葉植物的葉表皮蠟質中卻不含仲醇和酮。因此,烷烴被認為是單子葉植物脫羰途徑的最終產物。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乾旱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劇,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了巨大影響。植物群落穩定性與植物群落的功能屬性或性狀緊密相關。群落功能多樣性實質上反映了群落內植物間的功能屬性差異,因此解析群落中物種內和物種間性狀變異能夠有效地反映群落內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是理解群落穩定性與功能性狀格局關係的新視角,但目前相關數據和證據還比較缺乏。
-
穿上「外衣」的綠藻 光合作用時也能產氫
電鏡下看到的穿上二氧化矽外衣的綠藻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跨學科合作,給綠藻細胞披上一層二氧化矽「外衣」,使其能在自然條件下持續不斷地利用光合作用,高效產氫,每升綠藻可以產生17毫升氫氣。這是生物光合產氫領域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為化學手段改造光合生物,進而實現光生物產氫,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德國《應用化學》上。 30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綠藻細胞中存在著一種氫酶。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甘肅黃土高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端,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佔甘肅省面積的24%左右,隴山將其分為隴西和隴東兩大部分。 根據甘肅黃土高原史書方志的記載、現代氣象觀測資料的分析和現生植被的考察資料,可以得出這裡從歷史時期到現今氣候植被類型的地區分布及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