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生態系統中,水分是植物生長和植被動態的一個限制因子。來自深層土壤或地下水相對穩定的水分對於乾旱條件下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在荒漠生態系統中,保護和恢復瀕危植物的根本在於理解它們的水分利用策略,例如蒙古高原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本 論文通過穩定氫、氧同位素技術研究了沙冬青和與其伴生的兩種灌木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和旱蒿(Artemisiaxerophytica)的 主要水分來源;利用IsoSource模型計算了不同水分來源對每個物種的貢獻,並通過比較3種灌木葉片δ 13C值和和其根系分布探討了3種 灌木的長期水分利用策略。結果表明,沙冬青依賴地下水和150–200 cm 深層土壤水,前者幾乎貢獻其水源的一半。黑沙蒿主要利用150–200 cm 深 層土壤水,但是夏季和秋季也利用100 cm以內的淺層土壤水。旱蒿主要利用150–200 cm深層土壤水和地下水,後者對其總水源的貢獻率 大約為30%–60%。3種灌木具有雙型根系或深根系,這些根系特徵與其水分來源一致。常綠植物沙冬青的葉片δ 13C值高於兩種落葉蒿屬灌木,這可能使其在適應荒漠生態系統中具有優勢。因此,地下水是乾旱年份蒙古高原瀕危灌木沙冬青的一個主要水源,而且沙冬青和兩種蒿屬灌木競爭深層土壤水和地下水。
Citation:
Zhu Y-J, Wang G-J, Xin Z-M (2020) Water use strategy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community in a drought year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J Plant Ecol 13:793–800.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簡稱JPE),於2008年創刊,由中國植物學會和中科院植物所主辦,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二年即被SCI收錄,最新影響因子1.833,五年影響因子2.299,目前為雙月刊。2019年,JPE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20年中科院JCR分區為:生物2區。
歡迎關注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