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年份蒙古高原沙冬青群落的水分利用策略

2021-02-22 JPEcol

在荒漠生態系統中,水分是植物生長和植被動態的一個限制因子。來自深層土壤或地下水相對穩定的水分對於乾旱條件下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在荒漠生態系統中,保護和恢復瀕危植物的根本在於理解它們的水分利用策略,例如蒙古高原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本 論文通過穩定氫、氧同位素技術研究了沙冬青和與其伴生的兩種灌木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和旱蒿(Artemisiaxerophytica)的 主要水分來源;利用IsoSource模型計算了不同水分來源對每個物種的貢獻,並通過比較3種灌木葉片δ 13C值和和其根系分布探討了3種 灌木的長期水分利用策略。結果表明,沙冬青依賴地下水和150–200 cm 深層土壤水,前者幾乎貢獻其水源的一半。黑沙蒿主要利用150–200 cm 深 層土壤水,但是夏季和秋季也利用100 cm以內的淺層土壤水。旱蒿主要利用150–200 cm深層土壤水和地下水,後者對其總水源的貢獻率 大約為30%–60%。3種灌木具有雙型根系或深根系,這些根系特徵與其水分來源一致。常綠植物沙冬青的葉片δ 13C值高於兩種落葉蒿屬灌木,這可能使其在適應荒漠生態系統中具有優勢。因此,地下水是乾旱年份蒙古高原瀕危灌木沙冬青的一個主要水源,而且沙冬青和兩種蒿屬灌木競爭深層土壤水和地下水。

Citation:

Zhu Y-J, Wang G-J, Xin Z-M (2020) Water use strategy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community in a drought year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J Plant Ecol 13:793–800.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簡稱JPE),於2008年創刊,由中國植物學會和中科院植物所主辦,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二年即被SCI收錄,最新影響因子1.833,五年影響因子2.299,目前為雙月刊。2019年,JPE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20年中科院JCR分區為:生物2區

歡迎關注和投稿!

相關焦點

  • 蒙古高原陷入可怕正反饋迴路,或被永久重塑,改變東亞北半球氣候
    今天(11月27日),著名科學期刊《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稱蒙古高原已陷入熱浪和乾旱的危險循環中,可能會發生永久性的重塑,徹底變成乾旱貧瘠的荒原。蒙古高原位於中亞和東亞,是一個半乾旱的地區,有著廣闊的山地、戈壁、丘陵和草原,平均海拔約1580米,包括蒙古全境,俄羅斯及中國內蒙古、新疆的部分地區,雖然一些地區氣候環境較為惡劣,但仍然有很多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裡,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在很多人印象中,蒙古高原就是綿延不絕的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氣候極為穩定,怎麼會變成乾旱的荒原呢?
  • [2020-09019]沿降水梯度評價黃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乾旱死亡風險
    中國黃土高原被認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年降水量波動大,土壤嚴重幹化。刺槐是黃土高原廣泛種植的先鋒樹種,由於刺槐過度消耗深層土壤水,加上黃土高原降水具有較高的年內和年際變異性,刺槐樹木遭受更頻繁和更嚴重的乾旱脅迫,增加了刺槐的生長衰退和死亡風險。
  • 生存有道——沙漠植物對乾旱的適應策略
    沙漠植物適應沙漠特殊生境的一般規律表現在:適應能力強(除對氣候乾旱,高溫、日灼等的適應外,許多植物對土壤貧瘠、鹽鹼,對風蝕、沙打沙割、沙埋等的適應和忍耐性能也很強);結實量大、易更新繁殖(繁殖材料可大量獲得,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或具根莖相互轉化的功能、具有克隆或可平茬復壯的特性);枝葉特化、根系發育特殊(葉片小或退化以同化枝來進行光合作用,或多漿莖、葉儲水保水;根系生長迅速,深根性或水平根發達)
  • 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性特徵
    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對喀斯特典型生境植物如何響應水分條件變化仍缺乏深刻認識,極大地限制了對已恢復植被群落穩定性評估與動態預測。  研究發現,在無連續土層分布但風化基巖層裂隙管道較為發育的石生環境中,植物的用水策略差異不完全取決於常綠落葉等生活型特徵。另外,接收自然降雨的不同生活型植物種在生長季期間各項理化指標變異程度較小;而乾旱處理樣地隨著遮雨天數的增加,生境內可利用水分急劇減少,目標物種呈現出明顯的兩類響應特徵。
  • 研究揭示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
    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對喀斯特典型生境植物如何響應水分條件變化仍缺乏深刻認識,限制了對已恢復植被群落穩定性評估與動態預測。研究發現,在無連續土層分布但風化基巖層裂隙管道較為發育的石生環境中,植物的用水策略差異不完全取決於常綠落葉等生活型特徵。另外,接收自然降雨的不同生活型植物種在生長季期間各項理化指標變異程度較小;而乾旱處理樣地隨著遮雨天數的增加,生境內可利用水分急劇減少,目標物種呈現出明顯的兩類響應特徵。
  • 研究揭示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性特徵
    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對喀斯特典型生境植物如何響應水分條件變化仍缺乏深刻認識,限制了對已恢復植被群落穩定性評估與動態預測。研究發現,在無連續土層分布但風化基巖層裂隙管道較為發育的石生環境中,植物的用水策略差異不完全取決於常綠落葉等生活型特徵。另外,接收自然降雨的不同生活型植物種在生長季期間各項理化指標變異程度較小;而乾旱處理樣地隨著遮雨天數的增加,生境內可利用水分急劇減少,目標物種呈現出明顯的兩類響應特徵。
  • 乾旱的真兇是土壤水分蒸發而非植被蒸騰
    2020年10月發表的一項模型研究(《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對區域生長期水分平衡的影響(Impact of revegeta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on the regional growing season water balance )》)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並聲稱不要繼續推行「退耕還林」計劃。
  • 不可逆轉變 研究發現:蒙古高原正變成貧瘠荒漠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11月28日報導,一個國際氣候學家團隊確定,中亞東部乾旱的蒙古高原正在變成貧瘠的荒漠。對該地區針葉樹年輪的研究證明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這些變化在最近20年表現得尤為明顯。大型湖泊數量減少了四分之一,而存留的水體面積也在縮小。
  • 大葉冬青的育苗與栽培
    中國園林網8月13日消息:大葉冬青,冬青科冬青屬,常綠喬木,樹幹通直,枝葉繁茂,樹形優美,狀似廣玉蘭。葉、花、果色相變化豐富,萌動的幼芽及新葉呈紫紅色,正常生長的葉片為青綠色,老葉呈墨綠色。5月花為黃色,秋季果實由黃色變為橘紅色,掛果期長,十分美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林草科普|應對乾旱 這種高原植物披上「蠟質外衣」
    受到西南季風氣候的影響,在植物生長季節,藏北高原的降雨量呈自東向西逐漸減少之勢,水分也成為這個地區植被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這裡生長的植物如何應對乾旱脅迫?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從藏北高原針茅屬植物身上找到了答案。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甘肅省氣象局研究員張強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其中,0-100釐米土壤貯水量減少更為明顯,這部分土壤貯水量佔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的比例減少了6-8個百分點。
  • Plant Cell Environ:北京林業大學丨沙冬青蟲害/鹽害交互抗性機制研究(附NMT實驗體系)
    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標題:Herbivore exposure alters ion fluxes and improves salt tolerance in a desert shrub沙冬青是西北荒漠唯一的常綠闊葉灌木,是第三紀孑遺植物,國家二級瀕危物種。沙
  • 氣候變暖加重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
    本報訊記者 王德民 報導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我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據甘肅省氣象局張強研究員介紹,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 PLANT:叢枝菌根真菌群落隨環境梯度的變化
    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巴西東北部熱帶半乾旱地區,在形成乾燥森林、稀樹草原狀灌叢和潮溼山地森林的山頂地區在粘土含量下降情況下的AMF物種群落變化規律。通過田間和圈閉培養,共鑑定出AMF菌種80種,隸屬於25個屬,其中無梗黴屬(Acaulospora)和球囊黴屬(Glomus)最具代表性。巨孢子目的代表是粘粒含量較低的地點的指示物,在這些地點中表現出較高的豐度。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乾旱研究是一個漫長的徵程
    《適應氣候變化、提高農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適應技術和對策》與《氣候變化對我國乾旱半乾旱區農業的影響與適應對策》評估報告。,開發了水源涵養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祁連山的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發現乾旱半乾旱區陸面水分輸送和循環的新規律;揭示了乾旱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影響新特徵;開發了旱區覆膜保墒、集雨補灌、壟溝栽培、適宜播期等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災技術。
  • 青藏高原溫度帶是如何劃分的?溫度水分地形一個都不少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青藏高原有自己獨特的地生態空間格局,即水汽通道、乾旱河谷、高寒草甸地帶和寒旱核心區域。對於高原自然地帶性,專家們有不同的觀點:有人主張高原上存在著水平地帶性,但被垂直帶性所掩蓋;有人認為高原上的地帶僅能由垂直帶來辨認;有人指出,高原面起伏不大,南北伸展很寬,客觀上存在水平地帶的差異;有的強調,青藏高原非地帶性較顯著,不應劃分為自然地帶等。
  • 【視頻】青藏高原溫度帶是如何劃分的?溫度水分地形一個都不少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青藏高原有自己獨特的地生態空間格局,即水汽通道、乾旱河谷、高寒草甸地帶和寒旱核心區域。對於高原自然地帶性,專家們有不同的觀點:有人主張高原上存在著水平地帶性,但被垂直帶性所掩蓋;有人認為高原上的地帶僅能由垂直帶來辨認;有人指出,高原面起伏不大,南北伸展很寬,客觀上存在水平地帶的差異;有的強調,青藏高原非地帶性較顯著,不應劃分為自然地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