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青藏高原有自己獨特的地生態空間格局,即水汽通道、乾旱河谷、高寒草甸地帶和寒旱核心區域。
對於高原自然地帶性,專家們有不同的觀點:有人主張高原上存在著水平地帶性,但被垂直帶性所掩蓋;有人認為高原上的地帶僅能由垂直帶來辨認;有人指出,高原面起伏不大,南北伸展很寬,客觀上存在水平地帶的差異;有的強調,青藏高原非地帶性較顯著,不應劃分為自然地帶等。
我們認為,作為緯向地帶性主要分異因素的太陽輻射在高原顯示出其重要影響,表現為溫度從南到北遞減,垂直分帶界線的海拔高程也沿同一方向降低。高原上輻射平衡與溫度等項要素以高原西北部為中心在空間上呈「同心弧狀」的分布態勢,反映出地勢結構和海拔等因素的更大作用。受大氣環流和高原地勢格局的制約,形成溫度、水分條件地域組合的不同,呈現從東南暖熱溼潤向西北寒冷乾旱遞變的趨勢。相應的,在自然景觀上表現為由山地森林-高山草甸-山地/高山草原-山地/高山荒漠的帶狀更迭。
青藏高原區域,大體上可依次按溫度條件、水分狀況和地形劃分,著重考慮氣候、生物、土壤的相互關係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意義。
總體來看,青藏高原區域劃分的單位是溫度帶,往下依次是自然地帶、自然區,指標體系上主要按照溫度和水分狀況劃分。從溫度帶上看,主要分為高原亞寒帶、高原溫帶和山地亞熱帶,指標上主要是按日均溫大於等於10度的天數、日均溫大於等於5度的天數、最暖月平均氣溫以及基本特徵來劃分。
視頻請戳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絡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