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高原陷入可怕正反饋迴路,或被永久重塑,改變東亞北半球氣候
然而一萬多年前,撒哈拉還是蔥翠的稀樹草原,動植物們的天堂,直到公元前2500年,才最終變成了現在的模樣。所以地球上並不是什麼東西都亙古不變,理所當然,很多時候在不長的歷史時期,就會發生滄海桑田的驚天巨變。今天(11月27日),著名科學期刊《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稱蒙古高原已陷入熱浪和乾旱的危險循環中,可能會發生永久性的重塑,徹底變成乾旱貧瘠的荒原。
-
光伏悄然改變著沙漠、貧瘠的黃土高原,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01光伏治沙項目採用光伏電站開發和荒漠治理相結合,逐步形成了「治沙+種草+養殖+發電+扶貧」五位一體的複合生態型的新模式,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紀錄片中這樣介紹的: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5%,上升到了77%。
-
乾旱年份蒙古高原沙冬青群落的水分利用策略
在荒漠生態系統中,水分是植物生長和植被動態的一個限制因子。來自深層土壤或地下水相對穩定的水分對於乾旱條件下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
寒旱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
9月6日,以內蒙古陰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該站的建立填補了我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空白。 據該站站長趙學勇介紹,選擇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的烏拉特高原為研究區,建立荒漠草原長期觀測與研究,通過開展河套綠洲、陰山山地和蒙古高原荒漠與草原生態系統格局、過程、演變規律的觀測與研究,不僅有利於研究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的格局、變化過程,而且還有利於甄別典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區及格局變化規律、揭示生態系統演變與區域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機理、氣候與生態系統的協同演變規律以及開展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和決策支持
-
你所不了解的荒漠什麼樣
荒漠植被是指超旱生半喬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佔優勢的稀疏植被。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的乾旱地區。從非洲北部的大西洋東岸起,向東經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的大小內夫得沙漠,魯卜哈裡沙漠、伊朗的卡維爾沙漠和盧特沙漠、阿富汗的赫爾曼德沙漠、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塔爾沙漠、中亞荒漠和中國西北及蒙古的大戈壁,形成世界上最為壯觀而廣闊的荒漠區,即亞非荒漠區。
-
樹木年輪記錄了東亞氣候前所未有的不可逆突然轉變
樹木年輪記錄了東亞氣候前所未有的不可逆突然轉變(Credit: Peng Zhang, Hans Linderholm, Zhang et al., Science (2020)):一項新的研究披露,東亞內陸地區向炎熱乾燥氣候的突然轉變是前所未有的;它可能預示著該地區會向新的氣候狀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由土壤溼度下降所推助的正反饋迴路,後者可能已經令該地區的氣候逾越了一個重要的臨界點。極端的熱浪和乾旱是人類社會最緊迫的兩個問題,因為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持續氣候變化沒有減弱。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基於MODIS衛星資料對中亞荒漠開展植被遙感研究,發展了適用於溫帶荒漠稀疏植被的生物量反演模型;同化了區域內各國(中亞5國、中國西北乾旱區、蒙古西南荒漠)的荒漠植被資料,首次報導了中亞溫帶荒漠植被(11個群類)分布格局;首次獲得了500米高解析度的中亞荒漠植被蓋度和生物量分布信息,揭示了2000s年代荒漠生物量變化格局,闡明了不同荒漠植被類型對多種氣象因子的響應特徵
-
在蒙古國呼斯泰嶺保護區,我們發現了幾近滅絕的蒙古野馬
在寬闊的草原、荒漠地區,生存著一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蒙古野馬(又名普氏野馬)。蒙古野馬頭部佔全身比例較大,額毛很短,讓人印象深刻。雖然身材嬌小,但充滿野性與不羈,很難被人類馴服,獨立性很強。恩和巴雅爾是蒙古國呼斯泰嶺蒙古野馬保護區的一名工作人員,出生在牧民家庭、從小和馬打交道的經歷,讓他開始從事蒙古野馬的研究工作。
-
太平洋中心「荒漠」尼莫點探險:最近的人類在天上
在南太平洋正中心的位置,有一塊非常荒漠的海洋區域,被稱為「尼莫點」(Point Nemo)。這來自拉丁語,即無人的地方。以前,科學家估計那裡是個像荒漠一樣貧瘠的地方,但是沒有實地考察過,因為那裡太遠難以抵達,而且範圍很大,約有3700萬平方公裡,佔地球上海洋總體面積的10%。一個科研考察組終於成行,取到了那裡的海水樣品進行了分析,對那裡的生態系統有了了解。
-
太平洋中心「荒漠」尼莫點探險:最近的人類在天上
在南太平洋正中心的位置,有一塊非常荒漠的海洋區域,被稱為「尼莫點」(Point Nemo)。這來自拉丁語,即無人的地方。那裡四面離最近的大陸都有兩千多公裡,最近的人類就是天上飛過的國際空間站(ISS)內的工作人員。太空站離洋面才四百多公裡。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蒙古帝國為何迅速衰落?鼠疫被帶回草原,城市一個接一個消失
(一)蒙古帝國的崛起蒙古人,大多是具有與生俱來的戰鬥潛質的。但他們的性格也是剽悍狠辣,熱愛戰鬥,從而導致其內部團結性不夠,長久以來因此受到了頗多制約。後來,金朝的崛起讓整個中原變成四分五裂的局面,相比於富庶的江南地區,貧瘠的蒙古草原對中原的統治階層來講是毫無吸引力的。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還是西半球除了浩瀚的海洋外大多是荒漠分布的地方正是有了青藏高原的存在,北緯30°附近的中國才得以擺脫副熱帶荒漠的「命運」而原本應該接受乾熱西風乾擾的中國東南部,反而逃脫了成為荒漠的命運©來源:紀錄片《第三極》這是一片貧瘠而又富饒的土地這裡的大部分地區氣候惡劣,物資匱乏所以即便面積佔到中國總面積的
-
20年前,衛星發現我國荒漠出現的「小黑點」,如今變成了血紅色
筆者-小文荒漠給人的印象就是荒涼,除了少數不得已要在荒漠地區生活的人,以及需要進行科學考察的人以外,沒有人願意到荒漠中去。荒漠地區氣候乾燥,這裡缺乏植物和水,最重要的是這裡還是「冰火兩重天」的氣候,在白天時,荒漠地區由於缺少遮擋物以及水源,氣溫極高。但到了晚上,荒漠的溫度就可能降到5度甚至是零度左右,這樣的氣候根本不適宜人類生存,這也是荒漠為何會成為地球上「唯二」沒有固定居民的原因了。
-
中國特有荒漠貓,此貓不可擼
相比於南北兩極,「第三極」的土地則要熱鬧喧囂得多,生命的繁榮在此聚集:雪豹和巖羊在高山裸巖上跳躍,白唇鹿和金錢豹在圓柏林中穿梭,藏羚羊和藏野驢在高原草甸裡奔走,除此之外,藏棕熊、猞猁、兔猻、狼等物種,在各個生境之中穿梭往來,尋找獵物。在高原的邊緣,還隱匿著一種不為人知的中國特有食肉動物,它們佔據著高原草甸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那就是「荒漠貓」。
-
【熱門考區】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地理意義?
從研究青藏高原構造變形特徵與應用角度出發,將高原隆升劃分為四大構造運動階段,它們分別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運動、昆黃運動與共和運動,在此基礎上又將其細化為15個隆升幕。
-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庫姆塔格站是國家林業局批准建設的第一個極端乾旱區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現隸屬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該站也是第一座跨省區、跨流域的綜合性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主站址位於東經94.02°、北緯39.97°,設置的觀測研究區面積約100 000 km2,涵蓋庫姆塔格沙漠全域約24 000 km2,涉及甘肅、新疆、青海3省區,正、副站點分建在敦煌市、阿爾金山東段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和祁連山西段的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
幾近滅絕的「蒙古野馬」
這4匹蒙古野馬全部為母馬,是從捷克放歸蒙古國的第九批野馬。這批蒙古野馬先是被捷克的軍用運輸機運抵科布多的布爾根縣機場降落,然後改用汽車運輸,最終被放歸在戈壁自然保護區「Б」區的泰和草原上。2018年,在該保護區的蒙古野馬種群數量是230餘匹。2019年春,共有40匹母野馬產駒,使在該保護區的蒙古野馬種群數量增至270餘匹。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這些記述說明,在蘭州——華家嶺一線以北這個現今氣候很乾旱、地面呈荒漠和半荒漠景觀的地區,在距今500年前和200年前後水文氣候比現今好,山地還有大片原始森林。 蘭州以南的山地,因海拔較高,降水量較多,氣候比其北山溼潤,300年前和近100年前的自然森林植被比現今就更好。如明代周光鎬詠皋蘭山詩中有「絕頂青青立馬看」、「天晴萬樹排高浪」等句。
-
青藏高原真的很貧瘠嗎?養活了30億人,超乎很多人的想像
據統計,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的土地面積約185萬平方公裡,佔了整個中國國土的20%。要是這麼大片的土地就這樣荒廢了,豈不是浪費?那麼,青藏高原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般貧瘠嗎?答案或許出乎你的意料。從地圖上看,青藏高原橫亙於我國內陸和以印度為主的南亞次大陸,其高海拔的地勢有效阻擋了來自印度洋而上的西南季風,同時也大大阻斷了北部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南侵。同時,青藏高原是亞洲諸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孕育華夏文明的長江和黃河,均發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