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曾新華、李浩
責編 | 逸雲
新基因(或類群特異基因)存在於幾乎所有已被全基因組測序的動植物中,並對關鍵創新性狀的產生和物種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1】。雄性不育是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最主要途徑,發掘具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基因對我國油菜雄性不育系統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已有研究表明,MS5基因是油菜中與雄性育性相關的新基因,具有多個對雄性育性有不同作用的等位基因【2】。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評價團隊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馬紅團隊合作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題為Evolution of the Brassicaceae-specific MS5-Like family and neo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novel MALE STERILITY 5 gene essential for male fertility in B. napu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MS5基因在十字花科植物中的進化歷史,並在前期油菜中成功克隆雄性不育基因BnMS5d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BnMS5 基因在甘藍型油菜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功能。這一研究為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創建甘藍型油菜雄性不育系統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與基因資源。
該研究首先通過對83種植物(包括23種十字花科植物)的全基因組序列進行同源基因搜索,發現了727個MS5同源基因,並且這些基因僅在23種十字花科植物中存在,說明這些基因組成了十字花科植物類群特異的一個基因家族(MS5-Like family)。進一步分析表明這些基因可能通過多次串聯重複事件和轉座事件、以及基因丟失事件,在不同十字花科物種中保留了不同數目的MS5同源基因。例如,在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有18個,而在亞麻薺(Camelina sativa)中有多達119個基因成員。在該基因家族中,BnMS5所在的分支含有來自8個物種的14個同源基因,這些同源基因及它們的上下遊基因在不同物種中具有較好的基因共線性關係。
Classical genetic model and three-line hybrid breeding procedure of the genic male sterile system TE5ABC in B. napus
異源四倍體的甘藍型油菜是二倍體白菜(B. rapa)和二倍體甘藍(B. oleracea)的雜交後代。結合系統發育及序列分析得出:在甘藍型油菜的基因組中含有兩個MS5同源基因座位,其中一個基因(BnMS5)來自於白菜中的祖先基因,而另一個來自於(BnMS5II-1)來自於甘藍中祖先基因。BnMS5基因含有至少三個等位基因(BnMS5a、BnMS5c和BnMS5d),MS5a和MS5c產生於白菜和甘藍分化之前,在甘藍型油菜的不同個體中分別獲得了MS5a或MS5c,而BnMS5d與BnMS5a相比,僅有一個核苷酸位點的差異。
Synteny of the MS5 locus-related genomic regions in nine Brassicaceae genomes and two outgroup species
該研究對BnMS5基因的表達和功能作了詳細分析。通過檢測轉基因互補實驗獲得的T0陽性單株的外源基因拷貝數,結果表明BnMS5a基因與BnMS5d基因通過劑量效應來調控甘藍型油菜育性。免疫組化實驗結果表明,BnMS5蛋白定位在細胞核核膜上,在正常可育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細線期後期和粗線期早期與染色體端粒共定位,但在不育材料中則不能與染色體端粒共定位。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BnMS5a and BnMS5d relative to telomeres during early meiosis
最後該研究還利用酵母雙雜交證明BnMs5a和BnMs5d蛋白均能與SUN蛋白互作,而BnMs5c蛋白不能與SUN蛋白互作。這表明在基因型為BnMS5aBnMS5a的甘藍型油菜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BnMS5a/SUN蛋白複合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BnMS5a基因突變成BnMS5d後會導致甘藍型油菜雄性不育,但這個單鹼基突變並未影響BnMs5d蛋白與SUN蛋白的互作。BnMs5a與BnMs5d蛋白可能是通過劑量效應或者是競爭性結合在甘藍型油菜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起作用。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nMS5 and a potential model underly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different functions by BnMS5 alleles.
總之,BnMS5基因屬於十字花科植物類群特異的基因家族,推測可能在白菜起源後發生了基因新功能化,進而在源於白菜和甘藍的甘藍型油菜雜交後代中對雄性育性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曾新華博士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李浩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閆曉紅博士、吳剛博士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馬紅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 Rodelsperger et al. 2019. Trends Genet 35, 914-922.
2. Zeng et al. 2016. Front Plant Sci 7, 1966.
論文連結: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7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