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摘要:苔蘚植物中一個類菌根基因作用於幹細胞和配子體發育(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02-19 植物類SCI摘要

Hope everybody can 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A mycorrhizae-like gene regulates stem cell and gametophore development in mosses

First author: Shuanghua Wang; Affiliations: CAS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Kunming,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Jinling Huang 


Plant colonization of land has been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mycorrhizae or mycorrhizae-like fungi. Despite the pivotal role of fungi in plant adaptation,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and how gene acquisition following fungal interaction might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plants. Here we report a macro2 domain gene in bryophytes that is likely derived from Mucoromycota, a group that includes some mycorrhizae-like fungi found in the earliest land plants. Experimental and transcriptomic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macro2 domain gene in the moss Physcomitrella patens, PpMACRO2, is important in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stem cell function, cell reprogramming and other processes. Gene knockout and over-expression of PpMACRO2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number and size of gametophor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fungal association and the ancestral gene repertoire i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land plants.

植物早期對於陸地的殖民與菌根或類菌根真菌密切相關。目前,我們除了知道真菌在植物適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植物與真菌互作後所獲取的來自真菌的基因是否亦或是如何影響陸地植物的發育的還不清楚。本文中,作者報導了一個苔蘚植物中的macro2結構域基因很有可能來源於毛黴菌,該類群包含許多在早期陸地植物中發現的類菌根真菌。試驗證據和轉錄組分析均顯示小立碗蘚(Physcomitrella patens)中的macro2結構域基因PpMACRO2作用於表觀修飾、幹細胞功能、細胞重編程以及其它的一些生物學進程。PpMACRO2基因的功能敲除和過表達試驗說明其能夠影響配子體的數量和大小。綜上,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在陸地植物早期演化過程與真菌的關聯性及古老基因庫的作用。

通訊:黃錦嶺(http://groups.kib.cas.cn/klpb/hjl/)

個人簡介:1984年,河南農業大學,學士;1989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碩士;1995年,中科院植物所,博士;2000年,喬治亞大學,博士。

研究方向:1)植物進化基因組學:以生物信息學和進化基因組學為手段,研究真核生物基因組進化過程中的一些關鍵問題,近期重點研究真核生物各類群之間的關係,內共生的作用,以及主要特有性狀的起源在類群適應性進化中的作用。2)青藏高原極端生境植物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研究:在前期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生物地理和藍藻基因組研究基礎之上,下一步進行青藏高原特有高等植物的生態基因組學研究。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967-6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 date: April 24, 2020

p.s. 《基因水平轉移》專輯未收錄:

提綱挈領:苔蘚植物三巨頭中的角苔植物臺灣角苔基因組(Nature Plants)

每日摘要:雙星藻綱植物基因組為陸地植物演化提供新的視野(Cell)

每日摘要:寄生植物獨腳金基因組(Current Biology)

每日摘要:兩個蕨類植物基因組解釋陸地植物演化

相關焦點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ERM在杜鵑花科中發育,起源於AM祖先,其最古老的化石屬於現存的白刺屬(木藜蘆屬),始於66-72百萬年前。儘管化石記錄的不連續性,菌根相互作用很可能是在現存植物的非維管祖先中進化而來,並起到輔助作用,有利於植物從嚴酷的原始土壤中獲取養分。從這一點而言,在現存的早期分化植物(苔蘚植物)中缺乏菌根相互作用的現象似乎令人費解。
  • 每日摘要:有花植物雙受精中決定中央細胞細胞命運的轉錄抑制機制(PNAS)
    它會連續經歷有絲分裂、細胞化以及細胞特化事件,發育為成熟的胚囊,其包含兩個雌配子,並伴有兩種類型的輔助細胞,即助細胞(synergid)和反足細胞(antipodal)。長期以來,中央細胞的細胞命運如何特化的一直模糊不清,並且由於整個植物類群中雌配子體的結構十分多樣化,使得該方向的研究變得更加複雜。
  • 提綱挈領:苔蘚植物三巨頭中的角苔植物臺灣角苔基因組(Nature Plants)
    比較基因組分析基於OrthoMCL軟體,用了11個陸地植物、2個輪藻植物以及2個綠藻植物的基因組,構建了基因家族,發現臺灣角苔的基因分布在7644個與其它植物共享的基因家族以及497個自身特有的基因家族中。基於85個單拷貝基因家族構建的系統發育樹顯示,角苔植物、苔類植物以及蘚類植物一起構成了一個單系群。
  • 每日摘要:形成層單層幹細胞決定植物的徑向生長(Plant Physiology)
    幹細胞分裂速率的減緩是確保動植物體細胞發育過程中遺傳信息完整的普遍特徵。植物莖和根的徑向生長是由幹細胞驅動的,該過程是植物長大後重要的機械和生理基礎支撐。在大多數雙子葉植物中,形成層作為潛在的幹細胞龕會向內產生木質部,向外產生韌皮部。形成層除了具有這些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其幹細胞的研究因為缺少能夠將形成層亞結構分開的可用工具而受到很大的限制。
  • 每日摘要:黃瓜CsSPL基因作用於花葯和胚珠的生長發育
    花葯和胚珠發生是作物受精和果實產量的先決條件,然而目前對於花葯和胚珠的協調調控及底層的分子調控通路仍然不是了解得很清楚。本文發現在黃瓜花葯和胚珠發育缺陷的突變體中,SPL/NZZ基因的正常表達遭到破壞。CsSPL基因特異在黃瓜花葯和胚珠發育過程中表達。敲低CsSPL基因的表達會降低雄性和雌性的育性,同時產生畸形花粉,抑制胚珠的發育。
  • 每日摘要:柑橘中自交不親和到自交親和的演化(Nature Plants)
    本文中,作者從柚子中鑑定了9個高度多態性的、在雌蕊發育過程中特異性表達的S-RNases,並且以配子體方式分離的S單倍型能夠與真實的S-RNases聚在一起。作者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這些S-RNases作為柑橘中的雌性S決定因子發揮作用。此外,作者的研究還顯示每一個S-RNase都與大約9個SLFs相關聯。
  • 每日摘要:核心被子植物五大類群之間的系統演化關係(Plant Communications)
    這五大類群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長期是爭論的熱點。本文中,作者選擇151個被子植物五大類群的代表性物種並篩選1594個基因,通過溯祖法和串聯法來構建被子植物早期分化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作者首先對這1594個基因進行了系統發育信號檢測,結果發現超過一半的基因缺少被子植物系統發育主幹上的發育信號。
  • 地錢——身邊的苔蘚植物
    該物種在我國各省區均有分布,從其學名中的種加詞(polymorpha)不難發現該物種具有在形態多變的特性,正是這種在形態上的多變造就了地錢較強的生態適應能力。地錢是葉狀體類苔綱植物的典型代表,通常生長在陰溼的泥土和巖石表面,是人們在公園、鄉間公路兩旁最容易發現的苔蘚植物之一。其配子體呈多次二歧狀分叉,葉狀體表面氣孔呈規則的六邊形。
  • 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與探索,科學家對於造血幹細胞的體內發育和體外誘導分化已有了基本了解,但對整個過程的動態調控機制的認識仍不完善,尤其對於表觀遺傳修飾在脊椎動物造血幹細胞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m6A(N6-甲基腺嘌呤)是最常見、最豐富的真核生物mRNA轉錄後修飾形式之一。
  • 什麼是藍莓菌根?種植前景如何?
    一、什麼是菌根 植物與真菌的共生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真菌從植物根部獲得生長所需的生長物質,同時真菌從土壤中吸收礦物質供給植物生長。菌根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共生聯合體。菌根具有擴大宿主植物的吸收營養面積、增加宿主植物對營養成分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等功能,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儲的關鍵
    不同生態系統在居主導地位的、與植物相關的菌根真菌(與幾乎所有陸地植物相關的根共生體)的類型上有所不同。「外生菌根和杜鵑花類菌根」(EEM)真菌產生降解氮的酶,而「叢枝菌根」則不,於是便有了這樣的預測:EEM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將會與分解者競爭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儲。
  • 苔蘚門、蕨類門 植物有這麼多門?無語
    苔蘚植物門苔蘚植物約有23000種,生於陰溼的地方,遍布世界各地。通常分為苔類(liverworts),蘚類(mosses),角苔(hornworts)三綱。苔蘚植物存在葉狀體到莖葉體的分化,無真正的根。無維管束的分化。苔蘚植物生活史中配子體佔優勢,孢子體不能離開配子體獨立生活。
  • 將植物普通細胞變為幹細胞的基因找到
    創新連線·日本  由日本金澤大學、名古屋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從苔蘚類植物中發現了一種能夠將植物體內的間葉細胞直接轉化為幹細胞的誘導轉錄因子。這種直接幹細胞誘導因子的發現有助於進一步從分子層面上闡明陸生植物中幹細胞的形成機制。  研究小組發現了幹細胞形成過程中幹細胞誘導因子1(STEMIN1)的產生機制。
  • nature中文摘要 26 February 2015
    具有體外分化為巨噬細胞潛力的祖細胞在卵黃囊(yolk sac)中在造血幹細胞出現前就已經出現,而胚胎巨噬細胞可以在不受Myb4調控的情形下獨立發育並在組織中長時間留存,其中Myb4是一種形成造血幹細胞所必需的轉錄調節因子。不過,成熟巨噬細胞的真正起源,以及造血幹細胞和假定的非造血幹細胞起源的祖細胞在其中定性的、定量的貢獻,尚不清楚。
  • 每日摘要:山蒼子基因組揭示樟科的演化(Nature Communications)
    木蘭類植物中的樟科(laurel family)由於其香味、多變的花序以及爭議性的系統發育地位吸引了人們的關注。本文中,作者報導了山蒼子(Litsea cubeba)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以及樟科其它植物物種的低深度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
  • 每日摘要:植物正在發育中的韌皮部中BR感知的局部和系統性效應(Current Biology)
    植物的維管組織是其適應陸地生活所必需的。維管組織中的韌皮部可用於光合產物在「源」和「庫」器官之間的轉移,同樣也可用於系統性協調植物生長和發育的信號轉導。本文中,作者發現在植物生長點中,發育中的韌皮部會調控鄰近組織中的細胞行為。
  • JIPB | 擬南芥R-SNARE蛋白YKT61是雌雄配子體發生的必需基因
    植物雌雄配子體發生是有性生殖的前提。減數分裂產生的單核小孢子經過兩次有絲分裂,形成帶有兩個精細胞的花粉。減數分裂產生的功能大孢子經過三次有絲分裂,形成七細胞八核的胚囊,其中三個反足細胞進行程序性死亡,兩個中央極核融合,形成帶有一個中央細胞、一個卵細胞、兩個助細胞的成熟胚囊。雌雄配子體發生過程伴隨著液泡的動態變化。
  • 苔蘚和藻類、地衣、蕨類如何區分?
    苔蘚植物個體微小,大部分都呈綠色,多生長在陰暗潮溼的環境。在植物大家族中,除了苔蘚,也有不少同樣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且個體不大的植物,故在植物的辨認上經常出現將苔蘚植物和其他植物弄混的現象。不過有的時候出現這種錯誤判斷也是情有可原,除了極易辨識的高大花草樹木和明顯傘狀的菌類外,苔蘚植物與一些體型細小的藻類植物、地衣植物和蕨類植物在外觀上也真的頗為相似。
  • 植物幹細胞兩大基因「星星」相「吸」
    植物幹細胞研究不僅是植物發育生物學的核心研究命題,也是作物分子遺傳改良和植物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礎。STM與WUS是調控植物幹細胞發育的兩個明星基因。  距離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團隊第一次發現STM蛋白與WUS蛋白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已經過去整整8年了。8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該團隊關於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調控機制的成果。
  • 植物幹細胞兩大基因「星星」相「吸」
    植物幹細胞研究不僅是植物發育生物學的核心研究命題,也是作物分子遺傳改良和植物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礎。STM與WUS是調控植物幹細胞發育的兩個明星基因。距離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團隊第一次發現STM蛋白與WUS蛋白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已經過去整整8年了。8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該團隊關於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調控機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