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儲的關鍵

2020-12-04 生物谷

不同生態系統在居主導地位的、與植物相關的菌根真菌(與幾乎所有陸地植物相關的根共生體)的類型上有所不同。

「外生菌根和杜鵑花類菌根」(EEM)真菌產生降解氮的酶,而「叢枝菌根」則不,於是便有了這樣的預測:EEM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將會與分解者競爭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儲。

本文作者通過綜合一個全球數據集發現,的確是這樣的:EEM生態系統中碳存儲量要比由「叢枝菌根」主導的生態系統中多70%,而且菌根類型要比土壤碳存儲水平的其他決定因素更為重要。(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ature12901

Mycorrhiza-mediated competition between plants and decomposers drives soil carbon storage

Colin Averill,  Benjamin L. Turner  & Adrien C. Finzi

Soil contains more carbon than the atmosphere and vegetation combined1.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stability of soil carbon is critical to predicting the Earth’s future climate2, 3.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s often limited by nitrogen availability to microbes4, 5, 6 and that plants, via their fungal symbionts, compete directly with free-living decomposers for nitrogen6, 7. Ectomycorrhizal and ericoid mycorrhizal (EEM) fungi produce nitrogen-degrading enzymes, allowing them greater access to 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tha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8, 9, 10. This leads to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hat soil carbon storage is greater in ecosystems dominated by EEM fungi than in those dominated by AM fungi11. Using global data sets, we show that soil in ecosystems dominated by EEM-associated plants contains 70% more carbon per unit nitrogen than soil in ecosystems dominated by AM-associated plants. The effect of mycorrhizal type on soil carbon is independent of, and of far larger consequence than, the effect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oil clay content. Hence the effect of mycorrhizal type on soil carbon content holds at the global scale. This finding links the functional traits of mycorrhizal fungi to carbon storage at ecosystem-to-global scales, suggesting that plant–decomposer 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exerts a fundamental control over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相關焦點

  • 叢枝菌根真菌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貴研究員課題組在叢枝菌根真菌的最新研究中發現,磷肥的施用有利於我國北方潮土地力的提升。
  • 菌根及菌根真菌介紹
    菌根(Mycorrhiza)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高等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種共生體,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共生現象之一。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因為它們涉及約34萬種陸地植物和約5萬種土壤真菌。在這些互惠互利的相互作用中,真菌接受光合作用產生的碳,並為寄主植物提供磷和氮等礦物質營養作為交換。150多年來,對菌根的研究提高了人們對其生物學、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影響的認識。本文系統綜述了基於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相關研究進展,介紹了菌根真菌的起源及其與陸生植物共生關係的進化歷史。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泡囊-叢枝菌根(Vesicular- Arbuscular Mycorrhiza,VAM)是宿主範圍最廣、與農業生產關係最為密切的一類內生菌根真菌,因其在植物根內產生「泡囊」(Vesicles) 和「叢枝」 (Arbuscules) 兩種典型結構而得名。由於部分VAM真菌不產生根內泡囊,但都能形成叢枝, 故簡稱叢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AM)。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PLANT:叢枝菌根真菌群落隨環境梯度的變化
    粘粒含量較高和較低的樣地中,AMF的聚集度不同,構成物種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碳、粘土和潛在酸度。土壤性質已被發現是這些微生物分布的決定因素,對不同植被類型的進一步研究有助於了解AMF物種的生態偏好。Introduction 叢枝菌根真菌(AMF)以孢子和莖外菌絲的形式存在於土壤中,也存在於植物的根中,它們之間形成了互惠共生的關係。
  •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21:00 愛沙尼亞自然歷史博物館Leho Tedersoo研究小組綜述了菌根真菌如何促進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
  • 正達農業「叢枝菌根真菌項目」重磅上市!
    長期的化肥不合理施用,造成了一系列土壤健康問題。叢枝菌根真菌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對於解決上述問題,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因此,正達農業集團與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院長石兆勇教授達成「叢枝菌根真菌戰略合作項目」,共同開啟千億級市場藍海,並邀約了核心合作夥伴共同見證項目啟動,會上石兆勇教授也向在場嘉賓詳細介紹了叢枝菌根真菌的作用和其商品化應用,以及針對叢枝菌根真菌20餘年的研究成果。從已發現的植物化石記錄推測,叢枝菌根的共生起源至少發生在4億年以前。叢枝菌根是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體。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田間菌根真菌對玉米根系的侵染及受土層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溫室及田間實驗發現,隨著施磷量的增加,菌根真菌對植物根系的侵染率先降低後趨於不變,與侵染率「拐點」相對應的土壤磷濃度因植物種類不同而不同。環境因子包括土壤養分、pH、水分、透氣性、溫度、理化性質以及其他微生物對叢枝菌根的影響。雖然菌根真菌共生體建立的分子機制還不甚清楚,有研究報導該過程主要由植株體內的磷濃度系統調節。植物分泌的獨角金內酯是參與該調節過程的重要信號物質,它在根內的合成受地上部磷濃度的系統調節。類胡蘿蔔素裂解酶(CCD)是一類參與植物體內獨角金內酯合成的重要酶類。缺失該酶的玉米突變體表現為菌根真菌侵染嚴重下降。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三」「小」菌根的「大」作用
    那麼,自然界中的真菌是如何與植物共同生活的呢?與植物共同生活的真菌多數存在於土壤中,而這些真菌與植物共生的結構稱之為菌根(mycorrhiza)。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共生現象,是由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高等植物根系建立的相互有利的一種共生體。
  • 叢枝菌根:種植業的至寶,沒它不行!
    AM真菌普遍存在於土壤中,通常在植物的根中定植,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菌絲與高等植物營養根系形成的一種聯合體。菌根真菌可以感染生態系統中約95%的植物,形成共生。共生真菌從植物體內獲取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營養物質, 而植物也從真菌那裡得到所需的營養及水分等, 從而達到一種互利互助、互通有無的高度統一。它既具有一般植物根系的特徵, 又具有專性真菌的特性。 叢枝菌根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 張延旭等:接種菌根對採煤沉陷區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影響研究
    基於此,筆者以採煤沉陷地紫花苜蓿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採煤沉陷地內接種菌根真菌4年後對紫花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效果的影響,研究可為菌根修復技術在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應用提供理論依據。作者張延旭1,2,畢銀麗1,2,王瑾1,2單位1.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2.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摘要採煤沉陷造成地表土壤質量下降,影響礦區植物生長和根際環境,叢枝菌根真菌作為一類有益的共生真菌對植物生長有促進作用。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研究論文「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 蘭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分離及形態學鑑定
    在自然條件下,蘭科植物大都與真菌共生。組培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蘭科植物的工業化育苗,但是,蘭科植物組培苗移栽後成活率低,生長緩慢,開花延遲。這已成為目前國內外蘭花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瓶頸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蘭花組培苗不易形成菌根,蘭花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不能得到充分的供應。因此,分離和篩選能促進蘭科植物生長的適宜的共生真菌,對組培苗進行高效菌根真菌的人工接種,實現菌根化,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 王二濤小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
  • 論文推薦|包玉英等:北電勝利煤礦排土場土壤AM真菌與土壤理化性狀...
    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ungi)是一種在自然界廣泛分布的土壤微生物,能夠與陸地上80%~90%的植物共生,形成互利共生體;許多研究證實AM真菌在特定棲息地或生態系統之間的種類豐富度和群落組成具有高度可變性,而且,AMF能夠增強植物對磷(P)、鋅(Zn)、氮(N)和鐵(Fe)等低遷移率養分的吸收和轉移。
  • 說說菌根!
    世界上許多名貴的食用菌都是來自森林,科研工作者發現此類真菌需要和松科、殼鬥科樹木的樹根共生形成「外生菌根」才能正常生長、完成生活史!如:塊菌(松露)、美味牛肝菌、紅汁乳菇。雞油菌、青頭菌、松乳菇、等都屬於」菌根性食用菌「的範疇。
  • 珍稀食用菌中的「外生菌根真菌」
    松茸是松、櫟等樹木的外生菌根真菌,主要生長在松林、櫟樹闊葉林、松闊葉混交林等地。作為一種典型的外生菌根真菌,松茸尚無法進行人工栽培,同時,由於其生長環境受到破壞,所以產量相對較低,價格持續走高。新鮮松茸的菌蓋最開始是長成半球形狀,等到成熟之後,菌蓋逐漸打開成傘,菌蓋呈褐色,菌柄白色,上有淺褐色或者是慄褐色纖維狀絨毛鱗片,菌肉白嫩肥厚,質地細密,有濃鬱的香氣。
  • 什麼是藍莓菌根?種植前景如何?
    一、什麼是菌根 植物與真菌的共生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真菌從植物根部獲得生長所需的生長物質,同時真菌從土壤中吸收礦物質供給植物生長。菌根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共生聯合體。菌根具有擴大宿主植物的吸收營養面積、增加宿主植物對營養成分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等功能,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