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根及菌根真菌介紹
早在19世紀中期,很多學者就已經發現在水晶蘭的根上都包圍著一層稠密的真菌菌絲。1881年,俄國學者Kamineksi指出水晶蘭上的真菌可為植物提供營養,是一種共生體。之後,一些研究者在松樹等植物的根部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並且發現根部長有真菌的植物長勢較好。1885年,菌根學的奠基人德國科學家Frank發現一些真菌菌絲可與樹木根系共生結合,其將此類共生體命名為「菌根」。
-
養蘭易養根難,教你用「真菌」養蘭花,養好「菌根」蘭花自然變美
養蘭易養根難,教你用「真菌」養蘭花,養好「菌根」蘭花自然變美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蘭科植物的根又光又白還沒有根毛?沒有根毛它怎麼從土壤裡吸收養分?有些蘭根長滿一盆,但是依然不影響它「吸收」養分繼續生長,很多人說:「養蘭即養根」,還有人說:「養蘭易養根難」。蘭科植物的根與其它開花不開花植物的根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如何才能把蘭花的根養好呢?
-
PLANT:叢枝菌根真菌群落隨環境梯度的變化
Abstract環境逐漸變化是植物和相關生物(如叢枝菌根真菌(AMF))配置的決定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巴西東北部熱帶半乾旱地區,在形成乾燥森林、稀樹草原狀灌叢和潮溼山地森林的山頂地區在粘土含量下降情況下的AMF物種群落變化規律。通過田間和圈閉培養,共鑑定出AMF菌種80種,隸屬於25個屬,其中無梗黴屬(Acaulospora)和球囊黴屬(Glomus)最具代表性。
-
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多年來,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亂採濫挖野生蘭科植物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之棲息地退縮、生境惡化等,我國野生蘭科植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2017年對中國被子植物瀕危等級進行評估時,結果顯示,蘭科是其中滅絕種類最多的科(4種滅絕、1種地區滅絕)和受威脅種數最多的科(653種)。
-
蘭科植物的花都是兩性的嗎?在我國的分布有何特點?
蘭科植物的花都是兩性的嗎?在我國的分布有何特點?蘭科植物的花絕大多數都是兩性的,但也有例外。最為著名的例子是產於熱帶美洲的龍鬚蘭屬、肉唇蘭屬和旋柱蘭屬植物。我國國土遼闊,南面為熱帶的北緣,而北面一直延伸到寒溫帶,境內山巒縱橫,河川交錯,蘭科植物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大約有180屬1500種之多。其中約有一半以上的種類產於雲南,其次是臺灣、海南、四川、廣西和貴州。許多美麗大花的熱帶蘭可以在我國南部找到,如指甲蘭屬、萬代蘭屬的一些種類等。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三」「小」菌根的「大」作用
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共生現象,是由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高等植物根系建立的相互有利的一種共生體。早在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和森林學家Frank在研究中首次發現一些真菌菌絲與樹木根系正常地共生結合,並把他觀察到的真菌與樹木根系共生體命名為「菌根」。此後,Frank成為菌根學的奠基人,並開始對菌根做深入研究。
-
禁止亂採濫挖 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多年來,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亂採濫挖野生蘭科植物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之棲息地退縮、生境惡化等,我國野生蘭科植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 2017年對中國被子植物瀕危等級進行評估時,結果顯示,蘭科是其中滅絕種類最多的科(4種滅絕、1種地區滅絕)和受威脅種數最多的科(653種)。
-
叢枝菌根真菌研究取得進展
叢枝菌根真菌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關鍵的微生物。它們參與了碳、氮、磷等多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能與90%以上的陸地植物形成互惠共生體。通過「生物地下交易」法則,植物和叢枝菌根真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植物將光合產物以碳源的形式輸送給叢枝菌根真菌;作為反饋,叢枝菌根真菌為植物吸收更多的養分和水分等,以促進植物生長。
-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21:00 愛沙尼亞自然歷史博物館Leho Tedersoo研究小組綜述了菌根真菌如何促進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
-
珍稀食用菌中的「外生菌根真菌」
乳菇屬真菌可以與松科、殼鬥科、楊柳科和樺木科等植物共生,生長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及闊葉林中,於南北半球均有分布。大多數可食用的乳菇屬真菌子實體肉質脆嫩,鮮美可口,香味獨特,且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多糖、核酸衍生物、多種維生素、多種萜烯類以及芳香類化合物等成分,還具有提高免疫力、益腸胃、清除自由基等藥用活性,同時具有治療糖尿病、抗腫瘤等多方面的藥用潛力。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這種驚人的多樣性,在植物和真菌超過4億年的共同進化中得到了支持,已經產生了4種主要的菌根類型,它們出現在植物進化的不同時期,並具有特定的形態特徵:叢枝菌根(AM)、外生菌根(ECM)、蘭科菌根(ORM)和歐石楠類菌根(ERM;參見圖1)。
-
關於松樹菌根菌的介紹
菌根的形成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生態現象。雖然人們發現這種現象已經有百年歷史,但在農林業中應則用是近30年來才迅速發展的。目前國內外十分重視生產菌根的研究。 菌根伍紅corrhiza)是植物根部和真菌形成的共生體。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什麼是藍莓菌根?種植前景如何?
一、什麼是菌根 植物與真菌的共生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真菌從植物根部獲得生長所需的生長物質,同時真菌從土壤中吸收礦物質供給植物生長。菌根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共生聯合體。菌根具有擴大宿主植物的吸收營養面積、增加宿主植物對營養成分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等功能,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研究論文「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
科學網—中澳合作研究發現叢枝菌根真菌調控寄生植物生長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 通訊員李愛榮)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
-
正達農業「叢枝菌根真菌項目」重磅上市!
叢枝菌根真菌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對於解決上述問題,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因此,正達農業集團與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院長石兆勇教授達成「叢枝菌根真菌戰略合作項目」,共同開啟千億級市場藍海,並邀約了核心合作夥伴共同見證項目啟動,會上石兆勇教授也向在場嘉賓詳細介紹了叢枝菌根真菌的作用和其商品化應用,以及針對叢枝菌根真菌20餘年的研究成果。
-
你家松樹盆景長不好,可能是確實這種菌根
許多大型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關係,我們稱為外生菌根。菌根的形成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生態現象。雖然人們發現這種現象已經有百年歷史,但在農林業中應則用是近30年來才迅速發展的。目前國內外十分重視生產菌根的研究。菌根伍紅corrhiza)是植物根部和真菌形成的共生體。
-
MALDI-TOF MS會不會取代形態學鑑定?
分子生物學興起之前,人們對自然界生物的分類主要依靠形態學鑑定。比如對於植物,是從根、莖、葉、花、果實等方面進行形態學描述,再根據這些形態學描述,對未知植物的物種進行確認。但是,這些工作需要十分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來完成。分子生物學的出現,不斷改變著這種格局。
-
珍稀蘭科植物遭遇危機,如何拯救?
這個問題不僅是準公務員需要考慮的問題,保護珍貴的蘭科植物,延續物種多樣性,與每一個人類息息相關。 我國作為世界上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有記載的中國蘭科植物共計200屬1723種,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野生蘭科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約90種蘭科植物瀕危等級為極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