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濤小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6月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菌根共生是植物與菌根真菌建立的互惠互利的同盟,也是自然界最為廣泛的共生形式。植物可通過與菌根真菌共生高效率的從土壤中獲得磷和氮等營養;同時植物把20%左右的光合作用產物傳遞給菌根真菌供其生長。每年大約有50億噸的光合作用產物通過菌根真菌被固定在土壤中,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碳氮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理論認為糖是植物為菌根真菌提供碳源營養的主要形式。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王二濤團隊通過穩定同位素標定實驗,首次否定了糖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形式。同時,研究人員採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及代謝生物學的手段研究發現,植物宿主的脂肪酸合成對於叢枝菌根真菌共生是必須的,並且植物合成的脂肪酸能夠直接傳遞給菌根真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植物基因合成的一類特殊脂肪酸分子,被植物的轉運蛋白轉運給菌根真菌。王二濤研究員表示,該項研究系統揭示了脂肪酸是光合作用碳源的主要傳遞形式,推翻了傳統認識,對於理解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植物病原真菌相互作用中,病原真菌和寄主植物爭奪脂肪酸作為其生長的碳源,進而侵染植物,造成作物的減產。通過降低植物病原真菌相互作用中脂肪酸的轉運,能夠有效的抑制病原真菌的致病性。王二濤說,該機理的揭示有助於將來選育抗真菌病害作物。

據悉,這項研究由姜伊娜博士和博士研究生王萬曉、謝秋瑾等在王二濤指導下完成的,並獲科技部青年973、國家轉基因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資助。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央廣網上海6月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今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關於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論文「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共生是長期共進化的過程。叢枝菌根共生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其共生信號通路被豆科植物進一步利用,參與建立豆科植物與固氮根瘤菌的共生。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根周圍的區域稱為根際,該微環境代表了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生態位。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團隊揭示菌根共生介導的植物氮素轉運途徑
    菌根真菌是土壤中一類古老的有益真菌,能夠與地球上90%以上的陸地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互惠共生體,促進植物對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利用,並提高植物抵禦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能力。因此,研究菌根共生不僅可以揭示植物對環境適應的演化機制,而且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濤做客第...
    王二濤研究員從根系微生物組裝、植物-微生物相互識別機制、engineering根際微生物組等三個方面,系統地介紹了影響植物與菌根真菌共生的環境因素、遺傳調控機理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植物根系與土壤中真菌建立的共生關係是自然界最為廣泛的共生形式,植物可通過與菌根真菌共生高效率的從土壤中獲得磷和氮等營養,同時植物把20%左右的光合作用產物傳遞給菌根真菌供其生長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這是根瘤菌進入大豆的根系內並形成根瘤,與大豆共生固氮,供給大豆氮素營養需求,促進其生長和蛋白含量提高。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機理與設計」年度檢查暨大豆根瘤菌田間應用示範諮詢論證會在鄭州召開。與會專家表示,精準選育優良根瘤菌、在氮素相對貧瘠的土壤中使用好根瘤菌菌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共生固氮效果,實現根瘤菌對大豆氮素需求的「精準扶貧」。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我們對這些共生生物背後的生物過程的理解,為設計生物技術應用來應對環境和農業挑戰提供了工具,例如,真菌作為生物肥料和生物保護劑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前言菌根是普遍存在於植物根系和土壤真菌之間的互惠共生體。通過這兩個共生夥伴之間親密的細胞接觸,菌根真菌從進行光合作用的寄主那裡獲得固定的碳,以交換磷和氮等礦物質營養,這對植物生長有積極影響。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鄧暉)16日,曾因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而振奮全球科學家的中國年輕科研團隊,在葡萄糖轉運蛋白
  • 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等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辛)5月23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源獲悉,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1),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致病機理。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
  •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33參與大豆叢枝菌根共生過程中的叢枝退化
    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在《Plant,Cell & Environment》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33參與大豆叢枝菌根共生過程中的叢枝退化」的研究論文。叢枝是陸生植物與叢枝菌根真菌共生關係的核心結構。然而,叢枝也是短暫的結構,隨著發展,這些結構很快被消化並最終消失。目前,關於衰老叢枝的消化機制知之甚少。
  • ...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22日電 1月17日,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立功課題組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3型有機陽離子轉運蛋白作為一種新型脂肪細胞兒茶酚胺類物質運載途徑並介導白色脂肪棕色化過程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擬南芥維管細胞和韌皮部薄壁細胞(青色)      圖片來源:HHU / Ji-Yun Kim 一直以來,對於葉片中的維管細胞,特別是韌皮部薄壁組織,人們知之甚少。近日,德美兩國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單細胞測序對擬南芥葉片維管細胞進行全面分析。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多層h-BN合成機制示意圖及近表面N原子擴散能量曲線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天如團隊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清紅團隊,基於原位合成、表徵研究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提出鐵硼(Fe2B)合金表面高質量多層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輔助生長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