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團隊揭示菌根共生介導的植物氮素轉運途徑

2021-01-17 食品夥伴網

  菌根真菌是土壤中一類古老的有益真菌,能夠與地球上90%以上的陸地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互惠共生體,促進植物對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利用,並提高植物抵禦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能力。因此,研究菌根共生不僅可以揭示植物對環境適應的演化機制,而且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氮和磷是農業生產中需求最大的兩大必需營養元素。之前菌根共生提高植物對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及其作用機制較為明確,也有間接證據顯示菌根真菌可以從土壤中吸收銨態氮並傳遞給植物。然而,在絕大多數的旱地土壤中,硝態氮是最主要的無機氮素形態,因此,宿主植物如何從菌根真菌獲取氮素並促進對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一直不清楚。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徐國華和陳愛群教授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題為「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OsNPF4.5 nitrate transporter reveals a conserved mycorrhizal pathway of nitrogen acquisition inpl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與低磷有利於菌根共生相反,提供適度的硝態氮能夠促進旱作水稻菌根共生效率。


  通過15NO3-標記發現,水稻通過菌根真菌(菌根途徑)吸收的氮佔到總氮的40%以上。採用轉錄組測序發現,NPF4.5及其同源基因在水稻、玉米和高粱菌根中被強烈特異誘導表達。通過在異源體系功能驗證和NPF4.5基因的敲除分析,明確了水稻OsNPF4.5是一個低親和硝酸鹽轉運蛋白,發現菌根途徑貢獻的氮大約有45%通過NPF4.5轉運。增強NPF4.5表達豐度可以顯著促進水稻生長和提高氮素吸收效率。


  通過對菌根共生促進氮吸收效率的科學評價和分子機制的解析(圖1),該論文首次揭示了至少在禾本科作物中存在高度保守、高效的菌根硝酸鹽吸收途徑。該研究成果為將來利用菌根共生系統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該研究由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植物營養分子遺傳課題組主導完成,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合作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南京農業大學王雙雙博士生和陳愛群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陳愛群教授、徐國華教授和LuisHerrera-Estrell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主要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6YFD01007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圖1.硝酸鹽轉運蛋白NPF4.5參與菌根共生途徑硝酸鹽吸收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該研究在自然土壤條件下種植野生型蒺藜苜蓿以及AM共生和/或根瘤共生缺陷的突變體,通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測序和微生物群定量等研究了根際和根樣本中的細菌微生物含量。研究發現,菌根共生缺陷顯著降低了細菌微生物群——根瘤菌目尤為明顯——在植物根際的增殖,並改變了根際及根內微生物組的種群結構。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王二濤小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150多年來,對菌根的研究提高了人們對其生物學、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影響的認識。本文系統綜述了基於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相關研究進展,介紹了菌根真菌的起源及其與陸生植物共生關係的進化歷史。由於菌根具有多種表型,且其表型主要取決於共生植物的分類、生理和細胞相互作用,我們還探討了菌根類型之間的異同。
  • 青島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資劃所籤訂合作協議
    11月30日,青島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春霞帶隊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調研,並分別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資劃所籤訂合作協議,在本碩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青年教師訪問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 正達農業「叢枝菌根真菌項目」重磅上市!
    叢枝菌根真菌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對於解決上述問題,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因此,正達農業集團與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院長石兆勇教授達成「叢枝菌根真菌戰略合作項目」,共同開啟千億級市場藍海,並邀約了核心合作夥伴共同見證項目啟動,會上石兆勇教授也向在場嘉賓詳細介紹了叢枝菌根真菌的作用和其商品化應用,以及針對叢枝菌根真菌20餘年的研究成果。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9月28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題為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PLETHORA1 in the Root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發表在《植物細胞》《植物生理》等植物研究領域知名期刊上。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前人的研究表明,轉錄因子PLT及SCR介導的信號途徑在根分生區發育中起關鍵作用,根中不同濃度梯度的PLT1分別影響細胞分裂分化,但對其上遊轉錄調控機制及PLT1濃度梯度的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揭示病原菌致病新機制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團隊題為「N-glycosylation shields Phytophthora sojae apoplastic effector PsXEG1 from a specific host aspartic protease」的最新研究成果。
  • .| 資環學院孔垂華教授團隊發現植物之間經土壤傳遞的化學信號物質
    針對這一問題,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系孔垂華教授和其3位博士研究生(2010級張淞著,2011級李永華,2012級夏志超)歷時7年發現植物根系分泌的黑麥草內酯[(-)-loliolide]是介導植物地下部土壤媒介的化學信號物質。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
    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作物疫病研究團隊王源超教授介紹,疫病菌在致病的過程中分泌大量效應子(Effectors)破壞植物的抗病性,而植物則通過識別特定效應子產生抗性,因此效應子是病原菌致病和植物抗病的關鍵因素。此次發表的兩項成果為改良作物抗病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抗性資源。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2017-06-08 22:27:00來源:央廣網
  • Mol Plant | 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揭示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
    因此,研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加共生固氮的效率,是減少氮肥施用、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的關鍵。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作和共生固氮受到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 山東農大李廈課題組揭示FERONIA介導根迴旋生長的分子機理
    .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課題組揭示FERONIA介導根迴旋生長的分子機理責編 | 逸雲根的迴旋生長(circumnutation)是指根不同測的差異生長,造成根迴旋生長,在水平固體培養基表面表現為成環生長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院張正光教授團隊深入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張正光教授團隊在「eLife」發表題為 「A self-balancing circuit centered on MoOsm1 kinase governs adaptive responses to host-derived ROS inMagnaporthe oryzae」的研究論文,解析了稻瘟病菌蛋白激酶MoOsm1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新聞—科學網
    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作物疫病研究團隊王源超教授介紹,疫病菌在致病的過程中分泌大量效應子(Effectors)破壞植物的抗病性,而植物則通過識別特定效應子產生抗性,因此效應子是病原菌致病和植物抗病的關鍵因素。此次發表的兩項成果為改良作物抗病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抗性資源。
  •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
  • Mol Plant | 山東農大研究團隊揭示小G蛋白ROP介導細胞極化的正...
    這種動態的極性定位需要至少一個正反饋調控環進行維持,而目前對於ROP信號的正反饋途徑尚不清楚。    2020年11月30日,山東農業大學在Molecular Plant上發表題為A positive feedback circuit for ROP-mediated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nsive MYC2-BADH-lik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module in Poncirus trifoliata contributes to cold tolerance by modulation of glycine betaine biosynthesis」為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柑橘抗逆團隊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