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

2020-11-28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1月22日電 1月17日,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立功課題組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3型有機陽離子轉運蛋白作為一種新型脂肪細胞兒茶酚胺類物質運載途徑並介導白色脂肪棕色化過程》(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3 (Oct3) is a distinct catecholamines clearance route in adipocytes mediating the beiging of white adipose tissu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發現白色脂肪細胞可通過3型陽離子轉運蛋白轉運兒茶酚胺類物質,最終調控白色脂肪的棕色化。

該項研究獲得《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和審稿人的高度關注,被選為本期亮點文章。《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以 「阻斷荷爾蒙攝取增加脂肪燃燒(Blocking Hormone Uptake Burns More Fat)」為題專門進行了新聞發布會向國際媒體予以報導。同時,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著名代謝研究專家Christoph Buettner教授主動撰寫「脂肪細胞吞噬去甲腎上腺素(Fat cells gobbling up norepinephrine)「為題對該文章進行點評。 

圖 1.敲除小鼠與對照小鼠寒冷刺激後的代謝變化

(A)小鼠體溫(B-C)脂肪形態變化以及Ucp1免疫組化染色(D)電鏡下脂肪以及線粒體形態,箭頭所指為線粒體。

肥胖是導致糖尿病、脂肪肝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據報導全世界大約有10%的人口患有肥胖或肥胖相關的代謝疾病。脂肪組織主要分為三類:白色脂肪組織(White adipose tissues, WAT), 棕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s,BAT), 米色脂肪組織(Beige adipose tissues)。其中米色脂肪對於白色脂肪水解和維持機體體溫具有重要作用。在脂肪米色化過程中,兒茶酚胺類物質發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在本篇研究中,陳立功課題組發現脂肪細胞高表達3型陽離子轉運蛋白和兒茶酚胺類物質代謝酶,具備代謝兒茶酚胺的分子基礎。通過同位素標記的底物轉運實驗,發現脂肪細胞的Oct3可以高效轉運包含去甲腎上腺素在內的兒茶酚胺類物質,並且具有高轉運能力、低親和力的轉運特性。在寒冷刺激下,敲除該蛋白的脂肪呈現更明顯的脂肪棕色化現象,並使得包含產熱、脂肪酸氧化、糖酵解在內的一系列基因表達上調,能量消耗增加,最終增強機體產熱過程,並且這一過程依賴於β-AR-cAMP-PKA通路。該研究指明了脂肪細胞內存在轉運兒茶酚胺類物質的關鍵蛋白Oct3,區別於之前已經報導的交感神經末梢以及脂肪巨噬細胞中的轉運機制,填補了該領域在白色脂肪米色化以及交感神經信號負向調控通路的空白。發展針對OCT3的特異性抑制劑或者抗體有望為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提供新的治療途徑。 

圖 2.脂肪細胞中OCT3可介導兒茶酚胺類物質的轉運

清華大學陳立功研究員主要從事轉運蛋白生理學和藥理學研究,關注轉運蛋白在代謝疾病、癌症以及免疫系統等重大疾病中的功能。近年來陸續在《肝臟病學》(Hepatology)、《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細胞死亡與分化》(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毒理學檔案》(Archive of Toxicology)、《ACS化學生物學》(ACS Chemical Biology)等期刊發表了關於轉運蛋白的代謝調控作用, 並受邀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發表綜述,系統地介紹了轉運蛋白在代謝領域的研究進展和作為藥物靶點的巨大應用前景。

《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為JCR分區一區雜誌並為自然指數期刊。清華大學藥學院博士生宋文欣和羅琪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陳立功研究員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Kathleen M. Giacomini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新藥創製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2006571

供稿:藥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並發現過高O-GlcNAc修飾所導致的纖毛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一個新機制【2】。近日,周軍教授課題組在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題為O-GlcNAc transferase regulates centriole behavior and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to promote ciliogenesis的論文,揭示了O-GlcNAc在纖毛穩態調控中的新機制【3】。
  • Protein & Cell | 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of O-GlcNAc modifi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首次報導O-GlcNAc修飾這一細胞營養感受器與纖毛這一細胞天線之間的密切關係,並發現過高O-GlcNAc修飾所導致的纖毛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一個新機制【2】。
  • ...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清華新聞網8月7日電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課題組聯合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在《細胞》(Cell)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Slc6a8介導的肌酸轉運和積累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應答來重編程巨噬細胞的極化》(Slc6a8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
  • 吳哲褒課題組揭示垂體瘤藥物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原創 吳哲褒醫療組 瑞金神外醫哲褒揚今日(2020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吳哲褒教授課題組、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胡榮貴教授課題組合作揭示垂體腺瘤耐藥的全新機制—— KBTBD6/7介導多巴胺2型受體(DRD2)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調控垂體腺瘤對其治療的敏感性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
  • 範衡宇課題組《科學》發文揭示維持女性生育能力新機制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範衡宇課題組最新的研究發現:一個叫CRL4的蛋白質複合體對維持卵子的活性至關重要,從分子機制上揭示了維持雌性生育能力、延緩女性更年期的新機制,為了解卵巢早衰、妊娠失敗等女性不孕不育疾病的病因提供了全新的認識。相關成果發表在12月20日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果蠅機械力感受器中NompC的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NompC in the Mechanoreceptive Organelle
  • Cell子刊:鄒偉等揭示脂肪細胞的清除可促進骨快速增殖
    成骨細胞和脂肪細胞雖然功能形態不同, 但都起源於同一前體細胞, 骨髓間質幹細胞。所以近10幾年來, 骨和脂肪之間的相互調節, 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脂肪怎樣調節骨的生長?
  • 浙大王傑課題組揭示層狀鈣鈦礦中晶格畸變競爭的新機制
    層狀鈣鈦礦所表現出來的這些新特性一般與八面體旋轉受到抑制相關聯,因此揭示不同晶格畸變之間的競爭機制,不僅有重要的物理意義,而且可以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近日,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王傑教授課題組與比利時列日大學Philippe Ghosez教授課題組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並結合價鍵理論分析和朗道能量模型,揭示了在Ruddlesden-Popper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
  • 王強研究組揭示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調控神經外胚層後部化
    王強研究組揭示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調控神經外胚層後部化 來源:動物所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6-09   今日/總瀏覽:1/4984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
  • BBAMCR:張雲等揭示腫瘤細胞分子病理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生物毒素與人類疾病課題組在張雲研究員帶領下,首先從雲南產兩棲動物大蹼齡蟾中獲得具有激動PAR1受體的高活力三葉因子Bm-TFF2 (Cell Mol Life Sci 2011,68, 3771-3780),進一步以Bm-TFF2為分子探針,發現抑素蛋白對PAR1受體激活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 (J Thrombo Haemosta
  • 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10月24日,這項重要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碳氫鍵活化是有機化學的聖杯,而基於碳氫鍵活化的有機分子精準轉化則是聖杯中的明珠,一直備受合成化學家關注。自由基的氫原子轉移策略是實現碳氫鍵官能團化一種有效途徑,得到廣泛地研究。然而,為了實現有機分子的精準轉化,實現有機分子中碳氫鍵的自由基選擇性攫氫和控制攫氫後的碳自由基的不對稱轉化等兩個非常關鍵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 衰老相關脂代謝研究新突破:清華大學王釗課題組揭示SPATA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相較於網膜脂肪前提細胞,皮下脂肪細胞具有更高的複製潛能,其也最易受到衰老的影響。維持皮下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是減緩衰老相關脂肪丟失和體重降低的關鍵。SPATA4(又名TSARG2)是王釗課題組自主克隆出的生精相關基因,在多個物種中保守表達,前期研究結果提示SPATA4對於細胞分化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導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4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向燁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iochemistry o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