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研究組揭示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調控神經外胚層後部化

2020-11-28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王強研究組揭示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調控神經外胚層後部化

來源:動物所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6-09   今日/總瀏覽:1/4984


  在脊椎動物中,中樞神經系統的早期發育分為兩個階段:首先,由Chordin、 Noggin和Follistatin等BMP的拮抗因子在背部誘導產生前部神經組織;接著,誘導產生的前部神經組織被梯度分布的Wnt、FGF、RA等後部化因子轉化為後部神經組織,最終產生中腦、後腦以及脊髓。   

  TGF-β/Nodal信號在脊椎動物原腸期胚層誘導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Nodal/Smad2的協同轉錄因子有哪些,可以調控哪些靶基因的時空表達還不清楚。我們通過ChIP-chip技術,發現在原腸胚早期,Smad2可以結合在679個基因的啟動子或增強子區,調控其表達。通過分析Smad2結合區域的其他轉錄因子保守的結合序列的出現頻率,我們鑑定了一批潛在的Smad2的共轉錄因子,其中就包括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 (Bromodomain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J Biol Chem. 2011, 286: 28520-28532)。   

  BPTF是染色體重塑複合體NURF中分子量最大的亞基,可以招募NURF複合體其它亞基到基因的啟動子或增強子區,通過調控核小體滑動,促進基因轉錄。我們發現,BPTF在斑馬魚神經後部化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BPTF在功能上和結構上與Smad2相互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發現BPTF/Smad2在TGF-β而不是Nodal信號通路下遊,通過調控Wnt8a的表達,促進神經外胚層後部化過程。BPTF與Smad2協同調節所結合的Wnt8a啟動子區的核小體滑動來調控靶基因表達,從而在神經系統發育發揮作用。BPTF及Smad2可以獨立與Wnt8a啟動子結合,但由於結合位點鄰近,增強了對其它亞基例如Smarca1的招募。Smad2/3可以招募組蛋白乙醯轉移酶p300或去乙醯化酶HDAC到基因的啟動子區,上調或抑制基因的表達,而我們的研究揭示了Smad2/3通過與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協同作用,改變靶基因啟動子區核小體密度,從而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機制。   

  以上研究成果於2015年6月在美國神經學會旗艦雜誌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發表(論文連結)。該論文第一作者是中科院動物所博士研究生馬淵卿,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動物所王強研究員和清華大學孟安明院士。該研究由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先導項目、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調控機理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研究組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題為「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調控」(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the chromatin remodeler ISWI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分化期間特定BAF和PRC2亞基的不同機製作用。胚胎幹細胞(ESCs)能夠自我更新和分化成身體的所有細胞類型,這是由關鍵因子,包括轉錄因子(TF),多聚複合物,microRNA和組蛋白修飾物調控的。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和染色質重塑蛋白ATRX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basis for DAXX interaction with ATRX為題,發表在Protein & Cell上,該成果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
  • 王強研究組《Nature》子刊發表F-actin調控TGF-β受體內吞新機制
    王強研究組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手段,發現在斑馬魚胚胎內胚層形成過程中,Fscn1特異表達在原腸期的中內胚層前體細胞中,並且其表達受到TGF-β/Nodal
  • 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5月31日,《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研究組題為The
  • 中國科大在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及其不同核小體結合狀態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SWI/SNF與INO80複合體共有的肌動蛋白(Actin)和核肌動蛋白相關蛋白(Arps)組成的Actin/Arp模塊作為構象調控的分子開關,調控核小體結合及可能調節重塑核小體活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分別在國際權威雜誌《Protein
  • 前沿 ▏王強研究組關於F-actin調控TGF-β受體內吞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強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主要從事TGF-β家族跨膜信號轉導通路在胚胎早期發育及組織器官形成中的調控機制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們在原腸期斑馬魚胚胎中系統鑑定了Nodal/Smad2信號的靶基因,並且鑑定了一批Smad2潛在的協同轉錄因子(J Biol Chem. 2011);發現染色體重塑蛋白 BPTF 做為Smad2協同調控因子,在TGF-β信號下遊與Smad2結合,通過其染色體重塑活性,調控wnt8a 的表達,促進新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前後軸命運決定(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作為新鑑定的
  • 研究發現節律性調控染色質重塑和脂代謝基因表達的分子開關
    前期研究發現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染色質開放和閉合,RNA聚合酶II的基因組結合和新生轉錄活性呈現明顯的晝夜節律。以肝臟為例,基因表達譜分析發現5-20%的基因在肝臟組織中存在24h的振蕩表達,且其中大多數基因對代謝有重要調控作用,說明染色質重塑層面的晝夜節律調控在外周代謝組織中(如肝臟)對代謝基因的整體轉錄調控,繼而能量的儲存和消耗平衡非常重要。
  •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組報導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
    在酵母和動植物中發現,染色質重塑複合物通過調節染色質上核小體的分布、染色質的結構以及控制基因的表達等方式來影響細胞的生長發育,並參與DNA修復的調控。病原菌染色質重塑複合物是否應答寄主產生的ROS修復DNA的損傷尚不清楚。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解析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Cell:揭示染色質調節蛋白特異性組合調控染色質活性
    布洛德研究所表觀基因組計劃(Epigenomics Program)經理Charles Epstein解釋道,「我們知道很多不同的染色質調節物指導染色質結構和活性。」但是這些這些調節物如何操作的細節人們一直不清楚。根據2011年12月23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小組發現染色質調節蛋白的特異性組合控制比較重要的染色質活性,比如組蛋白修飾。
  • 組蛋白H2A的單泛素化調控轉錄熱點染色質開關的分子機制
    PcG蛋白通過負向修飾染色質抑制基因表達,主要的作用分為三種:單泛素化修飾組蛋白H2A(H2AK121ub)、三甲基化修飾組蛋白H3(H3K27me3)、壓縮染色質。相比較PcG介導的兩種組蛋白修飾,PcG蛋白如何調控染色質結構仍不清楚。
  • 兩篇Nature首次重建出染色質重塑蛋白-核小體的三維結構
    這正是染色質重塑蛋白(chromatin remodeler, 也譯作染色質重塑劑)發揮作用的時候。染色質重塑蛋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通過在核小體上來回地滑動來拆開DNA片段,替換單個組蛋白,讓DNA片段釋放出來用於轉錄,並且最終在轉錄完成時再次壓縮它。
  • 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研究獲進展
    病原菌與植物的互作過程中,植物病原菌的胞外物質(如真菌細胞壁組分、細菌鞭毛、分泌蛋白等)會誘導植物免疫相關蛋白(如RBOHD)產生大量的ROS。ROS作為植物防禦的第一道防線,一方面啟動傳遞免疫信號,另一方面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ROS可能氧化胺基酸,破壞蛋白功能;氧化脂質體,改變細胞膜通透性,破壞其功能;還可能氧化DNA,損傷遺傳物質。
  • Genome Biology: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近日,Genome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研究組題為「The developmental regulator PKL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責編 | 王一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
  • ...陳柱成課題組在《科學》合作發表長文闡述RSC複合物重塑染色質...
    該工作解析了RSC-核小體複合物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整體解析度7.1埃,核心區域3.0埃),揭示了RSC複合物對染色質的重塑機理。染色質是遺傳信息的物質載體。染色質的形成可以有效壓縮DNA以適應細胞空間的需要,但同時抑制了基因的表達。核小體是組成各級染色質結構的基本單位。
  • 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Smarca5促進胚胎期造血幹祖細胞發育
    研究發現,小鼠中AGM區剛產生的造血幹祖細胞處於非成熟狀態,遷移到胎肝後,才能完全獲得造血相關的轉錄組特性。此外,AGM和胎肝中的造血幹祖細胞的移植重建能力不同:AGM區產生的造血幹細胞對免疫排斥更加敏感,只有移植到新生小鼠中才能進行移植重建。
  • 研究揭示H2A.Z染色質組裝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SWR複合物亞基Swc5特異性識別組蛋白H2A-H2B並調控組蛋白H2A.Z進行染色質組裝的分子機制。H2A.Z是組蛋白H2A的一類變體。酵母及哺乳動物細胞中的H2A.Z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並且在基因轉錄、DNA複製、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H2A.Z通過精確定位於基因組的特定位點來改變染色質結構並實現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