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研究組《Nature》子刊發表F-actin調控TGF-β受體內吞新機制

2021-01-21 生物通

王強研究組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手段,發現在斑馬魚胚胎內胚層形成過程中,Fscn1特異表達在原腸期的中內胚層前體細胞中,並且其表達受到TGF-β/Nodal信號通路的直接調控。


TGF-β超家族包括四十多種序列相似性的分泌型蛋白,根據其功能的差異分為TGF-β/Activin/Nodal和BMP/GDF/MIS兩個亞家族。Nodal是TGF-β超家族成員之一,在脊椎動物胚胎中內胚層誘導、神經圖式形成、原腸運動、內臟器官左右不對稱等發育過程中具有廣泛而重要的作用。在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哪些基因調控著TGF-β家族信號通路,調控機制是什麼?並且TGF-β家族信號通路時空特異性地調控哪些靶基因表達,在胚胎發育中起何種作用?


科學家對這些問題都所知甚少,同時這也是發育生物學領域關注的國際前沿熱點。對上述科學問題的回答,不僅將揭示TGF-β家族信號通路調控新的分子機制,而且可以發現胚胎重要發育過程的新機理,為胚胎發育相關疾病建立新的防治策略和診療方法奠定理論基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強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主要從事TGF-β家族跨膜信號轉導通路在胚胎早期發育及組織器官形成中的調控機制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們在原腸期斑馬魚胚胎中系統鑑定了Nodal/Smad2信號的靶基因,並且鑑定了一批Smad2潛在的協同轉錄因子(J Biol Chem. 2011);發現染色體重塑蛋白 BPTF 做為Smad2協同調控因子,在TGF-β信號下遊與Smad2結合,通過其染色體重塑活性,調控wnt8a 的表達,促進新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前後軸命運決定(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作為新鑑定的Nodal/Smad2直接靶基因,mir-206的表達受到Nodal信號調控(J Genet Genomics, 2013),並且靶向prickle1a,調節JNK2磷酸化,進而影響斑馬魚的匯聚延伸運動(Mol. Cell. Biol. 2012)。


肌動蛋白(Actin)結合蛋白Fascin1(Fscn1)是另外一個Nodal/Smad2靶基因,在目前所知的大多數腫瘤中高表達,參與了腫瘤細胞偽足及突觸的形成,與腫瘤患者的預後不良、生存期短及轉移性強密切相關。細胞骨架包括微管蛋白(Tubulin)、肌動蛋白Actin和中間絲蛋白(intermediate filament)。已有研究表明微管系統參與了TGF-β信號通路的調控,然而肌動蛋白Actin有無調控功能還不清楚。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王強研究組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手段,發現在斑馬魚胚胎內胚層形成過程中,Fscn1特異表達在原腸期的中內胚層前體細胞中,並且其表達受到TGF-β/Nodal信號通路的直接調控。在斑馬魚胚胎及哺乳動物細胞中,Fscn1及其F-actin結合活性對於激活Nodal/Smad2信號通路和內胚層的形成至關重要。Fscn1作為TGF-β/Nodal I型受體和F-actin的連接分子,可以促進內吞的受體從clathrin內吞泡轉運至早期溶酶體,從而促進TGF-β信號轉導。鑑於Fscn1和TGF-β信號在腫瘤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Fscn1和TGF-β/Nodal信號之間的這種正反饋調控機制對於腫瘤醫學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啟示。


這項研究工作以「Fscn1 is required for the trafficking of TGF-β family type I receptors during endoderm formation」為題目於2016年8月22日在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中科院動物所劉昭廷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強研究員和清華大學孟安明院士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前沿 ▏王強研究組關於F-actin調控TGF-β受體內吞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強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主要從事TGF-β家族跨膜信號轉導通路在胚胎早期發育及組織器官形成中的調控機制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們在原腸期斑馬魚胚胎中系統鑑定了Nodal/Smad2信號的靶基因,並且鑑定了一批Smad2潛在的協同轉錄因子(J Biol Chem. 2011);發現染色體重塑蛋白 BPTF 做為Smad2協同調控因子,在TGF-β信號下遊與Smad2結合,通過其染色體重塑活性,調控wnt8a 的表達,促進新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前後軸命運決定(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作為新鑑定的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該研究通過探索葡萄糖的調控角色突出了葡糖轉移酶的功能結構特性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為科學屆認識葡萄糖修飾的重要性提供了一次機會。  在動物胚胎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Notch蛋白對決定細胞未來命運發揮著重要作用,該蛋白也在成人大腦特別是海馬組織等高突觸可塑性區域表達。多種證據表明Notch1參與了神經元凋亡、軸突回縮、以及缺血性腦卒引起的神經退行性病變。
  • 中國科大等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組氨酸甲基化酶的結構與功能
    methylation on β-actin 為題在線發表於eLife 雜誌。  細胞骨架主要有微管、微絲和中間纖維三種成分,其中微絲在細胞形態維持、細胞的運動、細胞內物質運輸等細胞內重要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微絲主要由Actin通過聚合形成,Actin高度保守,是一類可以結合併水解ATP的蛋白質,β-Actin蛋白質第73位組氨酸甲基化於五十多年前就被發現在絕大多數真核細胞中廣泛存在,並通過Actin水解ATP後延遲釋放ADP,來調控微絲聚合及功能。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 研究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組氨酸甲基化酶的結構與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超課題組與波蘭華沙大學Jakub Drozak實驗室合作,解析了SETD3與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酶活實驗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第73位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機制,相關成果於2月20日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 許超課題組與合作者在《eLife》發文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許超教授課題組與波蘭華沙大學Jakub Drozak實驗室合作,解析了SETD3與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酶活實驗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第73位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機制,相關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histidine methylation
  • 調節性T細胞來源的TGF-β1調控過敏和自身免疫
    調節性T細胞來源的TGF-β1調控過敏和自身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4 21:49:17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Talal A.
  • 《Nature》子刊發表德國馬普斯新發現
    之後富人圈火爆的β-煙醯胺更是掀起一波資本狂歡,相關概念股曾經一度收穫多個漲停,越來越多的研究為之佐證,該物質的衰老乾預機制存在科學依據。 《Nature》和《The Lancet》被譽為期刊界的北大清華,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歷史中,在科研界牢牢坐穩前兩把交椅。
  • 王強研究組揭示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調控神經外胚層後部化
    王強研究組揭示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調控神經外胚層後部化 來源:動物所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6-09   今日/總瀏覽:1/4984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清華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發表題為《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胞質分裂作用因子2蛋白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Growth
  • 沈前華研究組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植物細胞內抗病受體蛋白(NLR)介導對病原菌的專化性抗性並通常伴有侵染部位的細胞死亡,調控這類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對植物抗病意義重大。在擬南芥中的研究表明,結構類似的免疫受體蛋白直接受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調控,而在作物中尤其是麥類作物中沒有NLR受體直接受UPS蛋白降解途徑調控的報導。
  • 研究發現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機制
    以該蛋白質機器為模式分子,該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揭示了全新的細胞調控策略和分子作用途徑,即分泌型孔道形成蛋白作用於細胞內吞/溶酶體形成特定物質通道,進而調節細胞狀態和功能,因此CAT代表了一類迄今未知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蛋白。該通道蛋白首先在細胞外進行組裝,再以雙受體結合模式內吞入胞(Commun Biol.
  • 薛定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導父本線粒體清除研究新成果
    2016年9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薛定教授研究組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學術論文「Kinetics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合作者揭示去甲腎上腺素對β腎上腺素受體的亞型選擇性的分子機理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人源β1腎上腺素受體在非激活態和激活態的晶體結構,包括結合內源配體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結構,並發現配體結合受體的結合途徑決定了去甲腎上腺素對β腎上腺素受體的亞型選擇性。G蛋白偶聯受體是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人類基因組中有800多個成員, 調控著重要的生理功能。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子刊:揭示源自腫瘤的TGF-β抑制人CD4+T細胞抗腫瘤免疫反應...
    這種免疫抑制是通過一種需要蛋白Smad磷酸化而不是Smad核轉運的機制發生的。TGF-β的抑制作用取決於環境中的氧氣豐度。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9月17日的Science Signaling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umor-derived TGF-β inhibits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 to suppress IFN-γ production by human CD4+ T cells」。
  • Immunity: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現了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這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子刊、免疫學領域著名雜誌Immunity(影響因子20.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