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機制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以兩棲動物為模型開展的研究為生命科學進程做出了很多傑出的原創性貢獻,如肌肉代謝、神經傳導的化學基礎、體細胞克隆等。兩棲動物的皮膚擔任呼吸、水平衡、黏膜屏障和免疫的重要生理功能,但對其中的細胞生物學原理和分子生物學基礎知之甚少。與人們熟悉的傳統膜蛋白(包括膜受體、離子通道和轉運體等)不同,孔道形成蛋白(Pore-forming protein)是一類非經典膜蛋白,其特徵在於以分泌型單體可溶性形式存在,特定條件下通過寡聚化後再插入生物膜系統形成膜通道。目前對孔道形成蛋白的認識主要集中於它們的細胞毒作用,而對它們其他的細胞功能和作用途徑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毒素與人類疾病課題組在研究員張雲的帶領下,前期從雲南兩棲動物大蹼鈴蟾(Bombina maxima)中發現了脊椎動物第一個新型孔道形成蛋白和三葉因子複合物CAT(發明專利ZL200810058028.5;PLoS One, 2008)。以該蛋白質機器為模式分子,該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揭示了全新的細胞調控策略和分子作用途徑,即分泌型孔道形成蛋白作用於細胞內吞/溶酶體形成特定物質通道,進而調節細胞狀態和功能,因此CAT代表了一類迄今未知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蛋白。該通道蛋白首先在細胞外進行組裝,再以雙受體結合模式內吞入胞(Commun Biol. 2019),在細胞內吞/溶酶體中形成膜通道並調控其生化特性,包括物質交換和pH等,在宿主天然免疫、黏膜屏障修復和細胞物質運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4,封面故事;J Infect Dis 2017;FASEB J. 2019)。日前,昆明動物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進一步揭示了該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胞外組裝氧依賴的同源蛋白調控機制。該研究首先鑑定到一個CAT的同源蛋白,其特徵在於無膜通道形成能力,但卻能感知環境的氧分壓並在單體和二聚體之間轉換,進而通過二硫鍵交換的方式負調控CAT組裝和生物活性;缺氧狀態下,該調節性同源蛋白失活進而解除效應蛋白質機器CAT的抑制狀態,促進細胞應激和體內炎症反應;而且所發現的氧依賴調控的結構基礎在動植物來源的同源蛋白質中具有廣泛的保守性。該研究不僅進一步夯實了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作用途徑存在的生物學意義及生理作用,為人們深入研究缺氧應激和炎症反應的細胞分子策略和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線索,同時對理解人類疾病的機理和藥物研發也具有積極的科學意義。

論文以A cellular endolysosome-modulating pore-forming protein from a toad is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its paralog under oxidizing conditions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會刊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昆明動物所王齊權、卞顯玲和曾琳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張雲、郭小龍和中國科大李旭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基金委-雲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雲嶺學者」計劃以及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的資助。

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

論文連結:

https://www.jbc.org/content/early/2020/06/04/jbc.RA120.013556

相關焦點

  • PLoS Genetics:細胞內有效內吞分選及循環過程調控新發現
    該文章首次報導了秀麗線蟲磷脂醯絲氨酸轉運蛋白TAT-1及其分子伴侶CHAT-1通過維持磷脂醯絲氨酸在內涵體膜上的不對稱性分布從而調控細胞內有效的內吞分選(endocytic sorting)及循環(recycling)過程。早期內涵體(early endosome)是細胞內的「貨物分選站」。
  • B肝病毒如何進入人體內興風作浪的?新研究:細胞內吞機制是原因
    ,病原的進入很大程度上依賴細胞內吞,該研究團隊首先探究了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在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潛在作用,結果發現HBV進入是一個依賴肌動蛋白的內吞過程。 細胞鬆弛素D處理 2小時後感染(hpi)導致病毒感染輕微、感染顯著降低,同時表明肌動蛋白細胞骨架也在感染周期的後期起到作用,如病毒顆粒的細胞內運輸中發揮作用。 大胞飲作用肌動蛋白依賴性最強的內吞途徑。因此,研究團隊評估了大胞飲作用在HBV攝取中的作用。
  • 王強研究組《Nature》子刊發表F-actin調控TGF-β受體內吞新機制
    王強研究組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手段,發現在斑馬魚胚胎內胚層形成過程中,Fscn1特異表達在原腸期的中內胚層前體細胞中,並且其表達受到TGF-β/Nodal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細胞焦亡的分子調控機制及研究進展
    這是一種最近發現的依賴於 Gasdermin 蛋白家族成孔活性的細胞程序性炎症壞死,在抵抗外部病原體入侵和感知內源危險信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焦亡由炎症小體激活 Caspase- 1的經典細胞焦亡途徑和胞質 LPS 激活 Caspase- 4 /5 /11 的非經典細胞焦亡途徑而誘發。
  • 研究發現咽囊前體細胞並闡明其特化機制
    因此,深入解析咽囊發育的過程,闡明咽囊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於理解相關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通過原腸作用,胚胎首先建立起三個胚層,即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在隨後的體節期,內胚層細胞向胚體中線匯聚,形成原始腸道(primitive gut tube)。原始腸道沿前後體軸特化為不同的區域,分別稱為前腸、中腸和後腸。
  • 北大周專團隊揭示交感神經系統存在電壓依賴鈣離子非依賴分泌模式
    17日,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專教授課題組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Ca2+-independent but voltage-dependent quantal catecholamine secretion (CiVDS) in the mammalian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的研究論文
  • 樹突狀細胞功能的代謝調控:詳細解讀
    儘管DC內的脂質積累可能與免疫原性和交叉反應相關,但也可與腫瘤環境中的DC功能障礙有關。腫瘤相關的DC胞漿內堆積了大量脂質。從攜帶腫瘤小鼠體內分離到的載脂DC,表現出抗原處理及遞呈功能障礙。腫瘤細胞可分泌未知因子上調DCs巨噬細胞清除受體1(Msr1),導致DCs胞漿內異常的脂質積累;TOFA抑制Msr1或阻斷FAS可恢復脂質含量和DC免疫原性。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元之間如何「交談」,如何在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精確地傳遞信息,從而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和高級認知功能,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其恩課題組以小鼠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的新機制。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
  • 研究解析溶酶體鈣離子通道TRPML3在三種不同狀態下的高解析度三維...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人源性溶酶體鈣離子通道TRPML3在關閉狀態、激動劑引發的開放狀態及酸性pH抑制狀態下的高解析度全長結構,揭示了前所未有的結構特徵,為研究該通道的激活及調控機制和生理功能提供了全新的結構基礎。胞吞途徑對胞內信號傳導及細胞生理反應具有重要作用。
  • 【精彩回顧】「CSCB細胞死亡研究分會」Webinar第六期精華紀要
    mature IL-1β(mIL-1β)可經非經典蛋白轉運途徑分泌出細胞,葛亮研究員團隊首次聚焦到一種單次跨膜轉運蛋白TMED10來探究IL-1β的跨膜轉運機制。為回答該問題,他們對其他依賴非經典途徑轉運的分泌蛋白(IL-1家族成員,HSPB5,Galectin-1/3,annexin A1,Tau等)進行了驗證,發現TMED10對上述蛋白的分泌均具影響。接下來他們通過序列分析,發現多數依賴TMED10的分泌蛋白含有保守的motif-1,通過突變以及與mCherry螢光蛋白融合兩種方式驗證了該motif對蛋白分泌的重要性。
  • 植物所在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花粉管生長是高等植物雙受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而且由於體外容易培養並能夠再現真實生長狀態下花粉管的各種特性,使得花粉管也成為一個研究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的理想單細胞實驗系統。過去的研究發現,微絲細胞骨架動態組裝通過調控定向的胞內運輸控制花粉管極性生長,但花粉管如何響應胞內、胞外信號對微絲細胞骨架動態組裝實現精確調控,一直是細胞生物學領域重要而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黃善金研究組的前期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花粉管內微絲高級結構形成和穩定機制的理解,但這些微絲結構如何進行動態更新以及其潛在的生物學意義還不是很清楚。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最近的研究發現,AMPK 可以通過FTO 調控mRNA的m6A去甲基化修飾,調節骨骼肌細胞中的脂滴聚集。另外,飼料中添加亮氨酸等能通過AMPK 及其信號轉導途徑,調控肌內脂肪含量,改善豬肉品質;而白藜蘆醇、低聚糖等可以通過Sirt1-AMPKα-FOXO1 信號通路抑制肌內脂肪細胞的脂肪形成。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
  • Cell | 琥珀酸分泌調控鍛鍊後肌肉重塑反應
    而肌肉的適應性受旁分泌信號途徑的調節,包括局部神經營養信號、血管生成作用以及細胞外基質重構等。旁分泌的啟動依賴於運動過程中肌肉收縮誘導的上遊信號,然而目前對於該上遊信號的作用機制仍知之甚少。為驗證這一假設,作者通過控制細胞內的pH水平來研究肌細胞是否能選擇性釋放琥珀酸,結果表明細胞質酸化是琥珀酸釋放的前提條件,且這種pH依賴性的琥珀酸釋放也發生在完整的離體肌肉組織中。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例如,Koga等發現,ACC神經元的LTP與腓總神經結紮的慢性痛行為有關,ZD7288可抑制ACC神經元的LTP,而ACC內注射ZD7288可產生明顯的抗焦慮和鎮痛效果,且此效果依賴腺苷酸環化酶1(AC1)和蛋白激酶A(PKA)的激活。
  • 突破:科學家發現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運輸機制
    ,在《eLife》上發表了題為「BLOS1 mediates kinesin switch during endosomal recycling of LDL receptor」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循環內吞體介導的LDL受體(LDLR)遠距離正向運輸中克服路障抵達質膜的機制。
  • 生命學院葛亮課題組發文報導蛋白非經典分泌過程關鍵步驟
    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非經典分泌過程中的蛋白跨膜轉位機制。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許多分泌蛋白不具有典型的信號肽序列,其分泌不依賴於ER-Golgi途徑,這類分泌途徑被稱為非經典分泌(unconventional protein secretion, UPS)途徑。直接跨質膜轉位(I型)與細胞內囊泡結構介導的分泌(III型)是最主要的兩種UPS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