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Genetics:細胞內有效內吞分選及循環過程調控新發現

2020-12-01 生物谷

2010年12月9日,我所王曉晨實驗室在PLoS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Endocytic Sorting and Recycling Require Membrane Phosphatidylserine Asymmetry Maintained by TAT-1/CHAT-1」的文章。該文章首次報導了秀麗線蟲磷脂醯絲氨酸轉運蛋白TAT-1及其分子伴侶CHAT-1通過維持磷脂醯絲氨酸在內涵體膜上的不對稱性分布從而調控細胞內有效的內吞分選(endocytic sorting)及循環(recycling)過程。

早期內涵體(early endosome)是細胞內的「貨物分選站」。內吞分選是早期內涵體(early endosome)通過形成若干形態與功能各異的亞結構而實現的。已知需要被循環利用的蛋白如某些受體等在早期內涵體將被分選而轉運到新形成的管狀膜泡上,從而回到細胞膜上繼續行使其功能,而這種內吞循環過程中的管狀膜泡的形成是如何被調控的還知之甚少。我們的工作表明,秀麗線蟲磷脂醯絲氨酸轉運蛋白TAT-1及其分子伴侶CHAT-1對於這種管狀膜泡的形成至關重要,而該功能很有可能是通過維持早期內涵體膜上磷脂醯絲氨酸的不對稱性分布而實現的。

我們從一個調控凋亡信號磷脂醯絲氨酸外翻缺陷的遺傳篩選中得到了編碼磷脂醯絲氨酸轉運蛋白TAT-1及其分子伴侶CHAT-1的功能失活突變體。TAT-1屬於P類ATP水解酶家族,這類蛋白與生物膜上磷脂醯脂類的分布調控相關。在野生型的凋亡細胞表面可以檢測到磷脂醯絲氨酸的暴露,這是凋亡細胞早期最顯著的凋亡信號,而在活細胞表面磷脂醯絲氨酸都被限制在細胞膜內側。在tat-1和chat-1突變體中,在凋亡細胞和活細胞表面我們都可以檢測到磷脂醯絲氨酸,這與之前薛定實驗室關於TAT-1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我們發現TAT-1與CHAT-1在多種細胞類型中共定位,在亞細胞水平上,它們在細胞膜和細胞器膜上也共定位。進一步研究表明,它們需要彼此才能從內質網被運輸到細胞器膜和細胞膜上執行功能。這是首次對秀麗線蟲中TAT-1分子伴侶CHAT-1的研究報導。

這兩個突變體除了具有磷脂醯絲氨酸在活細胞表面暴露的表型之外,研究發現在幼齡四期線蟲及成蟲的腸系細胞中累積了很多異常變大的膜泡。通過一系列內吞系統的分子標記分析表明這些膜泡上具有早期內涵體蛋白RAB-5,晚期內涵體與早期溶酶體蛋白RAB-7,以及循環內涵體蛋白RAB-10和RAB-11。hTfR、hTAC和GLUT1(線蟲葡萄糖轉運受體)是細胞膜表面受體,在野生型中這些蛋白在內吞發生後會較快地被轉運回到細胞膜上,因此它們主要定位在細胞膜上,而在突變體中這些蛋白很大比例滯留在細胞中,細胞膜上的定位大大減少。線蟲通過降解卵黃蛋白為發育提供營養,突變體的胚胎和成蟲與同時期野生型相比,有明顯的卵黃蛋白降解缺陷。此外,在腸系細胞中有較多的細胞自噬(autophagy)蛋白LGG-1聚積,表明細胞自噬的降解可能也有缺陷。

為了深入研究為何突變體中存在內吞循環缺陷和降解缺陷,我們檢測了TAT-1和CHAT-1在腸系細胞中的亞細胞水平定位。TAT-1和CHAT-1主要定位在細胞膜,早期內涵體及管狀膜泡的細胞器膜上。與RAB-5、RAB-10和RAB-11的共定位研究表明這些管狀膜泡是從早期內涵體發出的循環內涵體。已知RAB-10促進循環內涵體的生成,RME-1促進循環內涵體頂端形成球狀膜泡並脫離管狀膜泡。在rab-10突變體中,觀察不到CHAT-1標記的管狀膜泡;而在rme-1突變體中,管狀膜泡比野生型中更加明顯。這些結果進一步證實TAT-1和CHAT-1標記的管狀膜泡是循環內涵體。檢測CHAT-1和GLUT1的共定位發現,二者在管狀結構上很好的共定位,表明CHAT-1所標記的循環內涵體上具有循環轉運GLUT1的功能。在tat-1和chat-1突變體中,觀察不到這種GLUT1標記的管狀膜泡,與此同時GLUT1很大比例無法被循環運送到細胞膜上。

已有研究表明,TAT-1負責調控細胞膜上磷脂醯絲氨酸不對稱性分布。而細胞器膜上磷脂醯絲氨酸是否不對稱性分布,如果不對稱性分布,那麼是否由TAT-1調控均無研究報導。通過特異結合磷脂醯絲氨酸的LACT-C2分子標記,我們發現在腸系細胞包括早期內涵體、循環內涵體在內的多種細胞器膜外表面有磷脂醯絲氨酸分布。線蟲六個假體腔細胞有較大的內涵體和溶酶體,我們通過分泌的LACT-C2發現野生型內涵體膜內側無磷脂醯絲氨酸分布,而tat-1和chat-1突變體中能檢測到!以上結果表明,磷脂醯絲氨酸在內涵體膜上是不對稱性分布的,而這種不對稱性分布是由TAT-1和CHAT-1參與調控的。這是關於內涵體膜磷脂醯絲氨酸不對稱性分布及其調控的首次研究報導。我們認為,TAT-1和CHAT-1維持了內涵體上磷脂醯絲氨酸的不對稱性分布,而這種不對稱性分布對於細胞內有效的內吞分選和循環是至關重要的。

我所與北京協和醫學院聯合培養的博士生陳寶惠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其它作者還有姜嶽、曾勝、晏家驄、李欣、張燕和鄒煒。王曉晨博士為本文通訊作者。此項研究由科技部863計劃和北京市科委資助,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完成。(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PLoS Genetics    doi:10.1371/journal.pgen.1001235

Endocytic Sorting and Recycling Require Membrane Phosphatidylserine Asymmetry Maintained by TAT-1/CHAT-1

Baohui Chen1,2, Yue Jiang2, Sheng Zeng2, Jiacong Yan2, Xin Li2, Yan Zhang2, Wei Zou2, Xiaochen Wang2*

1 Graduate Program i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China,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Abstract

Endocytic sorting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morphologic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sub-domains within early endosomes. Cargoes destined for recycling are sorted to and transported through newly-formed tubular membranes, but the processes that regulate membrane tubula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identified a novel Caenorhabditis elegans Cdc50 family protein, CHAT-1, which acts as the chaperone of the TAT-1 P4-ATPase to regulate membrane phosphatidylserine (PS) asymmetry and endocytic transport. In chat-1 and tat-1 mutants, the endocytic sorting process is disrupted, leading to defects in both cargo recycling and degradation. TAT-1 and CHAT-1 colocalize to the tubular domain of the early endosome, the tubular endocytic recycling compartment (ERC), and the recycling endosome where PS is enriched on the cytosolic surface. Loss of tat-1 and chat-1 function disrupts membrane PS asymmetry and abrogates the tubular membrane structure. Our data suggest that CHAT-1 and TAT-1 maintain membrane phosphatidylserine asymmetry, thus promoting membrane tubulation and regulating endocytic sorting and recycling.

相關焦點

  • PLOS Genetics | 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發現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新機制
    許多生物學過程都是由泛素化調控的,這是一種翻譯後修飾,涉及SUMO(小泛素樣修飾劑)與蛋白質的結合。
  • 研究發現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機制
    以該蛋白質機器為模式分子,該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揭示了全新的細胞調控策略和分子作用途徑,即分泌型孔道形成蛋白作用於細胞內吞/溶酶體形成特定物質通道,進而調節細胞狀態和功能,因此CAT代表了一類迄今未知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蛋白。該通道蛋白首先在細胞外進行組裝,再以雙受體結合模式內吞入胞(Commun Biol.
  • 科學家發現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是十億年前藍藻被真核生物吞噬後經內共生演化而來,共有3000個左右的蛋白,其中95%以上由核基因編碼。核基因編碼的葉綠體蛋白在細胞質中合成後,通過葉綠體內、外被膜和類囊體膜轉運通道運輸到葉綠體內的不同區域使葉綠體行使光合作用功能。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05:09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 B肝病毒如何進入人體內興風作浪的?新研究:細胞內吞機制是原因
    該研究發現了HBV進入過程中的其他機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 B肝病毒進入過程中的關鍵機制 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在多種內吞途徑中起著重要作用
  • 王強研究組《Nature》子刊發表F-actin調控TGF-β受體內吞新機制
    王強研究組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手段,發現在斑馬魚胚胎內胚層形成過程中,Fscn1特異表達在原腸期的中內胚層前體細胞中,並且其表達受到TGF-β/Nodal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管狀囊泡膜結構的形成及維持過程中磷脂膜和細胞骨架的協同機制真核細胞內吞轉運對大分子、胞外液體、脂膜和跨膜蛋白的胞內分布及功能極為重要,而內吞轉運過程中最欠缺了解的步驟是循環運輸。
  • 《Cell》:首次證實PCZ抑制細胞內吞,腫瘤活檢臨床新前景!
    細胞內吞(endocytosis)是指細胞外物質通過膜內陷和內化進入細胞的過程。主要分為吞噬(phagocytosis,內吞物為固體)和胞飲(pinocytosis,內吞物為液體),以及由微粒和細胞表面的性質決定的內吞作用。
  • 細胞內的物流--201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
    先在Michael Brown和Joseph Goldstein(兩人因發現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經囊泡運輸的內吞機制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指導下從事博士後研究,之後作為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在該校繼續任教,並先後任基礎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和神經科學系主任。2008年成為史丹福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
  • 【學術前沿】史岸冰/林瓏合作揭示LET-502/ROCK通過促進分選內吞體...
    小GTP酶 (small GTPase)Rab5/RAB-5定位於早期內吞體,募集效應因子以調控包括內吞循環運輸在內的多類型生物學過程【1-3】,例如Rab5效應蛋白Rabenosyn-5與Rab4、膜塑性蛋白EHD1相互作用並促進循環運輸【1,4】。
  • Molecular Cell:科學家發現調控溶酶體膜蛋白降解新機制
    Em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酵母細胞中調控溶酶體膜轉運蛋白壽命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了解溶酶體膜轉運蛋白的功能及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溶酶體是細胞中負責消化和循環利用細胞內組分,儲存和釋放營養物質,調控細胞內PH穩定的重要細胞器。溶酶體由一層特殊的膜結構包圍,維持其整體性,膜內外營養物質通過膜上眾多轉運蛋白進行跨膜運輸。
  • PLOS GENETICS | 河北農大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小麥病程相關蛋白抗葉銹病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本研究藉助GFP-Trap和質譜分析(MS)技術發現TaPR1和TaTLP1二者相互作用,利用qPCR技術檢測二者同時被葉鏽菌誘導高表達,且表達模式相同;利用酵母雙雜交技術(Y2H)、雙分子螢光互補(BiFC)、共定位(co-localization)和共免疫沉澱技術(CoIP)進一步證實了TaTLP1與TaPR1之間的互作關係。
  • 【PLOS Genetics】植生所揭示了SUMO化修飾調控植物次生細胞壁增厚的新機制!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題目為「SUMO modification of 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蛋白質SUMO(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化修飾精細調控植物次生細胞壁增厚新機制
  • 專家點評Immunity|合作開發基於可循環CAR的新型CAR-T細胞療法
    已有研究表明,抗原的結合往往會引起抗原受體的內吞和降解,這是調控免疫細胞活性的一種機制【4】。CAR作為一種人工設計的抗原受體是否有同樣的現象呢?圖1 腫瘤微環境中CAR-T細胞表面CAR受體表達顯著下調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了CAR受體下調的分子機制發現:靜息的CAR-T細胞上,CAR受體們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不停的被內吞(internalization),內吞的CAR受體又會被送回細胞表面(recycling),從而達到一個動態平衡
  • 脂質門控單價離子流調控內吞運輸並促進免疫監視
    脂質門控單價離子流調控內吞運輸並促進免疫監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1:40:09 加拿大病童醫院Sergio Grinstein、Spencer A.
  • Plos Biology|王曉群/吳倩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長期致力於腦的發育與功能的研究,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並揭示了人腦神經元在胚胎發育期快速增長並產生溝回的調控機制 (Liuet al.,2017; Zhong et al.,2018)。
  • Nature:癌細胞的「內吞」營養機制
    這是一個「內吞」過程,在其中,細胞外流體及其成分通過名為「巨胞飲小體」(macropinosome)的小泡被內化到細胞中。現在,Dafna Bar-Sagi及其同事發現,被Ras改變的細胞可利用這一過程來「吃」細胞外蛋白。被「巨胞飲」的蛋白發生降解,產生支持腫瘤生長所必需的自由胺基酸。這一發現表明,「巨胞飲」的抑制對於治療一個亞組的癌症可能會有效。
  • 研究發現SRSF1調控小鼠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以及NMJ的成熟過程
    該研究發現剪接因子SRSF1不僅對於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增殖至關重要,而且調控著神經肌肉接頭在小鼠出生後進一步的成熟過程。骨骼肌衛星細胞是小鼠骨骼肌組織出生後發育階段發揮主要作用的幹細胞群體,其在圍產期階段的增殖是小鼠出生後骨骼肌組織快速生長的重要保證。
  • Trends Plant Sci |中國農業大學發表細胞內膜系統蛋白質跨膜運輸的新方法
    該論文就大規模分析細胞內膜系統間蛋白質運輸和交換的技術手段作了綜述。真核細胞是由膜圍繞的多個細胞器構成的區室化結構。細胞膜的分隔形成多個相對獨立且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器,從而提高了細胞內生理生化反應的效率。細胞中蛋白質在內膜系統之間跨膜運輸和分選是個高度動態而又複雜有序的物流網絡。
  • Cell:Wnt信號參與調控細胞內蛋白質穩定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強生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發現Wnt細胞信號可以引起細胞內膜隔絕一種在蛋白質降解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酶GSK3,通過抑制GSK3的功能從而影響細胞內大量蛋白質的穩定性。研究論文發表在12月23日的Cell 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