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病毒如何進入人體內興風作浪的?新研究:細胞內吞機制是原因

2020-11-28 騰訊網

B肝病毒如何進入,我們了解的還太少!

對於HBV的生命周期,研究人員對於大致的情況已經有所掌握。但是對於病毒進入的關鍵步驟,直到前幾年我們才知道進入的關鍵受體依賴於牛磺膽酸鈉共轉運多肽(NTCP)。

隨後研究人員建立了過表達NTCP受體的感染細胞系(HepG2-NTCP),這種易感細胞給研究HBV的生命周期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目前我們對於HBV進入過程的了解還是十分有限,是否存在著其他的共受體或者是否依賴於其他機制支持病毒的進入還是未知的情況,但是對於HBV導致的慢B肝來說,或許針對於HBV的進入的階段可以成為攻克HBV的關鍵!

近日,有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Hepatitis B virus entry into HepG2‐NTCP cells requires 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該研究發現了HBV進入過程中的其他機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

B肝病毒進入過程中的關鍵機制

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在多種內吞途徑中起著重要作用,病原的進入很大程度上依賴細胞內吞,該研究團隊首先探究了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在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潛在作用,結果發現HBV進入是一個依賴肌動蛋白的內吞過程

細胞鬆弛素D處理 2小時後感染(hpi)導致病毒感染輕微、感染顯著降低,同時表明肌動蛋白細胞骨架也在感染周期的後期起到作用,如病毒顆粒的細胞內運輸中發揮作用。

大胞飲作用肌動蛋白依賴性最強的內吞途徑。因此,研究團隊評估了大胞飲作用在HBV攝取中的作用。但是通過實驗和數據分析,他們發現HBV進入細胞的過程並不依賴於大胞飲作用

2010年,其他研究團隊發現HBV可以通過胞膜窖介導進入HepaRG細胞,但是針對HepG2-NTCP細胞還沒有進行研究。於是研究團隊基於此進行了研究,同樣的,他們發現該機制也不適用於HBV進入HepG2-NTCP細胞的過程。

隨後,研究團隊又對網格蛋白介導的胞吞作用進行了探究,這種內吞方式也是其他病毒進入的常見機制之一。

數據顯示,網格蛋白介導的胞吞作用是HBV進入HepG2-NTCP細胞的關鍵機制!

了解病毒怎麼進入,才能更有效阻斷!

這項研究的關鍵在於這些結果顯示,HBV的進入與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密切相關。且病毒進入的過程主要依賴於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而並非融合機制。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支持B型肝炎病毒的宿主進入輔因子。未來相信會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揭示HBV進入過程所依賴的各種機制!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發現B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受體獲B肝研究領域國際最高獎
    11 月 12 日,北京生命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的李文輝教授,因發現了B肝(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病毒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李文輝教授於 2007 年進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並開始對B肝及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展開研究,歷時 5 年於 2012 年年底時發現了這兩種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 NTCP (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這一成果對於B肝病理學研究之意義深遠,得到了肝病研究領域各方的廣泛認可,被認為或能在未來用於開發新一代B肝類藥物。
  • 發現病毒入侵人體「入口」,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自2007年回國至今,李文輝及其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的發現,為攻克病毒性肝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B肝篩選靶點,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
    ,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B肝病毒進入需要通過NTCP與肝細胞結合後,才能夠進入細胞,這一發現揭示了宿主細胞因子參與B肝病毒內化過程。法國圖爾大學研究人員認為,這種B肝病毒進入被認為是通過內吞作用發生的。然而,NTCP介導B肝病毒進入的詳細機制仍有待確定,目前還不清楚B肝病毒在細胞滲透過程中,是否與其他受體相互作用。
  • 他在B肝病毒感染研究「迷宮」中找到了「門」
    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自2007年回國至今,李文輝及其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的發現,為攻克病毒性肝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B肝在研新藥1種入第3期,法國科學家詳解,HBV輸入過程
    隨著Myrcludex B成為首個進入第3期臨床研究的非核苷類似物靶點在研B肝新藥,該研究藥物靶點是B肝病毒(HBV)進入抑制劑,什麼是病毒進入抑制劑呢?這種靶點和RNAi、治療性B肝疫苗、反義寡核苷酸以及衣殼組裝調節劑有哪些不同?小番健康介紹一下,關於病毒進入抑制劑。
  • 研究發現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機制
    以該蛋白質機器為模式分子,該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揭示了全新的細胞調控策略和分子作用途徑,即分泌型孔道形成蛋白作用於細胞內吞/溶酶體形成特定物質通道,進而調節細胞狀態和功能,因此CAT代表了一類迄今未知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蛋白。該通道蛋白首先在細胞外進行組裝,再以雙受體結合模式內吞入胞(Commun Biol.
  •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
    缺乏從感染的肝細胞中,完全根除B肝病毒的有效治療方法,部分原因是對B肝病毒生命周期中某些步驟的不完全了解!事實上,這種病毒的主要問題是其基因組以微小染色體(cccDNA)的形式存在。法國圖爾大學研究人員認為,對其感染周期的各個階段的提高認識理解,可能會促進針對這些階段的輔助抗病毒方法的發展。
  • 是他帶的團隊,發現了B肝病毒受體
    自2007年回國至今,李文輝及其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的發現,為攻克病毒性肝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病毒必須先與肝臟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結合,才能進入宿主細胞內,實現對人體的感染。找不到受體這扇『大門』,就更不可能『進院』了。」李文輝說。自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B肝病毒後,全球的科學家都相繼加入「尋門」之旅,然而之後的40多年裡仍無法覓其蹤影。「我喜歡做有挑戰性的工作,年輕的科研人員更要勇敢嘗試。」
  • B肝治癒新希望——使用RNAi療法的新藥研究進度如何?
    對於RNAi療法藥物 DCR-HBVS 正式在人體中用藥,奧克蘭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奧克蘭市醫院紐西蘭肝移植科副主任兼肝病專家 Edward Gane 博士說道,「基於RNAi的療法有可能改變慢B肝的治療模式。通過強大的和長效的機制,這種療法不僅可以沉默S抗原,還可以沉默其他病毒基因,基於 RNAi 的治療可以使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產生有效的免疫反應。
  • 《Cell》:首次證實PCZ抑制細胞內吞,腫瘤活檢臨床新前景!
    細胞內吞(endocytosis)是指細胞外物質通過膜內陷和內化進入細胞的過程。主要分為吞噬(phagocytosis,內吞物為固體)和胞飲(pinocytosis,內吞物為液體),以及由微粒和細胞表面的性質決定的內吞作用。
  • B肝病毒入侵過程,需受體識別進入細胞,消化道有強大免疫系統
    B肝病毒需要宿主,宿主就是人體肝臟。都知道,感染B肝病毒後較難清除,這裡特指慢性B肝患者,而急性感染則可以在6個月內通過自身免疫系統或及時的藥物幹預徹底清除,俗稱急性B肝的自愈現象。B肝病毒入侵過程,需受體識別進入細胞,消化道有強大免疫系統B肝病毒進入人體會做什麼呢?B肝病毒會通過血液的循環來直達人體肝臟,B肝病毒屬於DNA病毒,DNA病毒有一種本領,即和細胞緊密結合到一起,即整合人體肝細胞。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張先恩課題組發現HIV-1可藉助核膜內吞方式進入細胞核
    該研究結合採用細胞分子影像和電鏡觀察,發現HIV-1攜帶衣殼的病毒核心進入細胞核途徑。  人們普遍認為,HIV-1感染細胞的過程包括以下步驟:膜融合、病毒核心釋放、逆轉錄、細胞質中的衣殼解體、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核、病毒基因組整合,然後利用宿主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
  • B肝強生在研新藥,雙重作用機制,阻斷病毒衣殼組裝過程
    原理上,該藥物阻止B肝病毒衣殼組裝過程,無論從抑制病毒複製水平到劑量依賴方式,JNJ-0440都符合衣殼抑制劑原理,而且AASLD 2018研究人員公布的結論是,JNJ-0440屬於泛基因型,涵蓋B肝病毒A-H基因型臨床分離株,均具有體外抗病毒活性。
  • 人類目前還不能殺死人體內的任何病毒
    人類的疾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病毒所引起,比如說B肝、一些癌症等,由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基本都難以治癒,比如B肝一般沒法完全治癒,只能攜帶。病毒堪稱地球上最小的一種生物,它不具備一個完整的細胞,只是由遺傳物質和一些蛋白質組成,嚴格來說簡直不像是一種生物。
  • 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進入肝細胞,如何抑制B肝病毒複製?
    在治療成人慢性B肝新藥研究方向,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作為替諾福韋前體藥無論從耐受程度還是劑量控制上,均優於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可視為改進之後的B肝新藥。小番健康將從TAF對成年慢性B肝(CHB)的抗腫瘤活性角度進行解讀。
  • B肝在研新藥幹擾核衣殼,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
    近年來,B肝新藥開發靶點之一,幹擾核衣殼或病毒形態發生和細胞內運作已成為一種潛在抗病毒策略。這項科學研究也是德國研究人員詳細介紹,與病毒進入、形態發生核(亞)病毒顆粒釋放有關的細胞內轉運途徑,通過研究結論已證實當前的B肝全球創新藥物靶點之一,衣殼抑制劑的科學性。
  • 發現病毒受體揭示感染奧秘,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全球最高獎
    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2.4億慢性B肝患者,中國約有8000萬人感染B肝病毒,每年約30萬人死於慢性B肝相關疾病。由於現有藥物不能根治B肝,病人必須終身服藥。B肝和丁肝病毒必須先與肝臟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結合,才能進入到宿主細胞內,實現對人體的感染。
  •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無法存活,為什麼病毒不能與人類共生?
    對於病毒來說,病毒和人類共生是最好的結果,因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沒有代謝機構,離開了宿主也無法生存下去。病毒的複製、轉錄、轉譯都需要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完成,只有依靠細胞內的物質和能量,病毒才可以繁衍。
  • B肝抗病毒靶點新見解,cccDNA形成抑制劑,有待進一步研究
    其實,在HBV複製過程中,作為DNA病毒的HBVDNA會進入宿主的細胞核內,並在DNA聚合酶作用後,形成共價閉合環狀DNA分子,簡稱為cccDNA。但是,cccDNA才是HBV前基因組組RNA複製的模板,即使只有少量,也能夠重新建立B肝病毒複製和感染。針對開篇對cccDNA的簡要分析,小番健康介紹一下發表在細胞Cells雜誌上關於B肝病毒複製模板cccDNA的新認識。
  • 跨膜運輸,病毒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對於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運用高中生物就可以解釋。病毒感染細胞,包括病毒的吸附——侵入——脫殼——大分子複製——組裝——釋放。其中吸附和侵入是感染的開始,這與病毒的結構和細胞膜的結構,以及細胞膜的物質跨膜運輸機制有關。因此,對於高三學生來說,不妨趁機複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說不定新冠病毒疫情,會進入今年高考題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