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Biology|王曉群/吳倩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2021-01-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長期致力於腦的發育與功能的研究,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並揭示了人腦神經元在胚胎發育期快速增長並產生溝回的調控機制 (Liuet al.,2017; Zhong et al.,2018)。跨物種研究表明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皮層發育呈現出了有別於其他低等動物(如嚙齒類)的一些特點,例如出現了包含大量oRG神經前體細胞和IPC中間神經前體細胞的外側腦室下區(OSVZ區)(Wang et al., 2011),這些神經前體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數量促進了神經元的高速產生,為人腦的複雜功能發育提供了細胞基礎。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Li et al., 2017)。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因此,三維類腦器官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探究人腦早期發育的研究。另外,類腦器官在探究腦疾病的病理機制和高通量藥物篩選等方面也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由於缺乏循環系統的參與,傳統的類腦器官的長期培養很大程度上受限於內部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不足所導致的低氧和內部細胞死亡,使得類腦器官不能進行長期培養。

近日,王曉群聯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倩在Plos B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Vascularized human cortical organoids (vOrganoid) model cortical development in vivo 的論文。該研究通過共培養人胚胎幹細胞(或人多能幹細胞)和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s)建立了一種獲得血管化類腦器官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限制類腦器官長期發育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缺乏問題。該研究還證實了HUVECs血管網絡能夠加速類腦器官的成熟發育,使其更早達到成熟狀態。而進行體內移植之後,類腦器官血管網絡中的內皮細胞可以整合到宿主小鼠的血管中而形成新的有血液流動的功能性血管網絡。此外,膜片鉗全細胞記錄表明血管化類腦器官中的神經元能夠發放動作電位,並建立廣泛的電突觸及化學突觸聯繫。這些結果說明,該研究建立的血管化類腦器官在細胞類型、細胞排布、轉錄組模式及電生理特性等方面都很好地模擬了人胚胎期大腦皮層的特徵,因此是研究人皮層發育及相關疾病的良好模型。此外,為了探究類腦器官在移植中應用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將血管化的類腦器官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的S1腦區。研究發現類腦器官血管網絡可以整合到宿主小鼠的血管中形成新的有血液流動的功能性網絡,同時減少了移植物的細胞凋亡。

類腦器官有望在未來應用於腦疾病的深入研究或治療,例如腦外傷的治療應用。血管化類腦器官的建立將為實現類腦器官的優化培養、促進其功能成熟,以及為建立體外三維血腦屏障模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案,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和醫學應用潛力。

該研究工作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完成。生物物理所時穎超、孫樂、王夢迪和劉健威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獲得中科院先導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委項目等的支持。此外,生物物理所流式分選平臺和實驗動物飼養平臺為該研究提供了支持。

圖:血管化類腦器官移植

論文連結: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0705

相關焦點

  • 王曉群課題組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Li et al., 2017)。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
  • 王曉群課題組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Li et al., 2017)。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Li et al., 2017)。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因此,三維類腦器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探究人腦早期發育的研究。
  • 研究人員建立功能性血管狀系統類腦器官
    2019年10月7日,來自耶魯大學幹細胞中心In-Hyun Park研究組在Nature Methods雜誌發表了題為「Engineering of human brain organoids with a functional vascular-like system」的文章,在其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建立了具有功能性血管狀系統的類腦器官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學術前沿】薛天/章梅/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2020-08-27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磅丨類腦器官體重現大腦發育秘密細節,「人造大腦」或可期待
    在今日上線的新一期《自然》雜誌中,來自斯坦福的Pasca博士團隊和來自哈佛的Arlotta博士團隊發表了兩篇論文,不約而同地介紹了基於人類幹細胞的「人造大腦」——類腦器官體對人腦發育的研究。那麼,到底什麼是類腦器官體呢?得益於幹細胞科學的進步,科學家通過對一些幹細胞進行化學誘導,這些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為神經細胞。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Nature Neuroscience201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Cell Stem Cell2017,Nature2018)。
  • 實驗室培育「類腦器官」首次監測到腦電波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從整個生物學領域來看,幾乎沒有什麼比人腦發育這一研究課題更難的了。過去,研究人員只能從包括老鼠和猴子在內的動物大腦研究中得出一些關於人類大腦的間接線索,但是現在,「類腦器官」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裡培育、成長,為科學家探究人類大腦最早階段的發育以及各種腦部疾病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 Nat Comm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使用成纖維細胞,周細胞和內皮細胞對血管化進行3D生物列印
    自體皮膚移植雖然有效,但在收穫部位會產生新的傷口,這些傷口的癒合也很差,同種異體皮膚可以閉合傷口,但會觸發患者的免疫系統強烈排斥。  組織工程化的多層皮膚移植物是第三種治療選擇。在本文中,Tnia Baltazar團隊展示了使用人細胞和3D列印技術製造的多層血管化皮膚構造的製造工藝,該技術在植入免疫缺陷小鼠後通過移植物和宿主微血管進行灌注。
  • PLOS Biology|果蠅壽命期的相關的基因
    原文: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1,Cell Research | 黃建東/袁國勇/朱軒合作首次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來源:BioArt8月4日,香港大學醫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SARS-CoV-2 infects 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and brain organoids
  • 血管化腎類器官問世,人工腎逐步成熟
    近日,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的子刊Nature Methods報導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成果:Wyss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哈佛幹細胞研究所、哈佛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以及布裡格姆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將腎類器官暴露於細胞流體切應力下,成功培養出了血管化的生物人工腎
  • 中國科學家建立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體系
    今年以來,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創性地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系統,有望在體外獲得大量能夠製造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研究團隊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有一群以表達表面蛋白C受體為標誌的新細胞類型(Procr+細胞),這群細胞可以擴增培養,並產生各種有內分泌功能的胰島細胞,包括胰島β細胞。
  • 構建科學教育新體系 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
    論壇以「科學教育與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為主題,從科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應用與實踐以及新工科建設出發,交流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分享國際科學教育優秀案例,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促進我國科學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動科學教育發展。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2020-08-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