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Cell & Environment: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33參與大豆叢枝菌根共生過程中的叢枝退化

2021-02-22 中科脂典

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在《Plant,Cell & Environment》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33參與大豆叢枝菌根共生過程中的叢枝退化」的研究論文。

叢枝是陸生植物與叢枝菌根真菌共生關係的核心結構。然而,叢枝也是短暫的結構,隨著發展,這些結構很快被消化並最終消失。目前,關於衰老叢枝的消化機制知之甚少。研究人員結合生物化學和功能分析來驗證了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33在叢枝退化過程中控制磷脂水解的假設。AM真菌接種可增強GMPAP33的表達,而與大豆根系中的磷含量條件無關。啟動子β-葡萄糖醛酸酶(GUS)報告基因測定顯示,在共生過程中,GmPAP33的表達主要定位於含叢枝的細胞。重組GmPAP33對磷脂、磷脂醯膽鹼和磷脂酸具有很高的水解活性。此外,當接種AM真菌時,與野生型相比,過度表達GmPAP33大豆植株表現出增加的大叢枝百分比以及提高的產量和磷含量。菌根RNAi植物具有較高的磷脂水平和大百分比的小叢枝。這些結果結合GmPAP33在質膜上的亞細胞定位,表明GmPAP33通過參與磷脂水解參與AM共生過程中的叢枝退化。

圖1. GmPAP33對AM真菌接種和磷缺乏的表達反應

a. 中的表達定AM真菌接種後的表達反應
b. 非菌根植物磷缺乏的表達反應

圖2. 利用啟動子- GUS融合物檢測GmPAP33在菌根化大豆位

圖3. 擬南芥葉肉原生質體中GmPAP33‐GFP的亞細胞定位

圖4. GmPAP33對PC、PG、PA的體外水解能力

a. PA脂質種類
b. DAG脂質種類

圖5. 接種或不接種菌根真菌的GmPAP33過表達和RNAi沉默植物的叢枝發育、正磷酸鹽和磷脂濃度

a. 用WGA488染色的叢枝共聚焦圖像。
b. 顯示叢枝種群叢枝大小分布的頻率圖。
c. 正磷酸鹽濃度。
d. 磷脂濃度。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正達農業「叢枝菌根真菌項目」重磅上市!
    叢枝菌根真菌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對於解決上述問題,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因此,正達農業集團與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院長石兆勇教授達成「叢枝菌根真菌戰略合作項目」,共同開啟千億級市場藍海,並邀約了核心合作夥伴共同見證項目啟動,會上石兆勇教授也向在場嘉賓詳細介紹了叢枝菌根真菌的作用和其商品化應用,以及針對叢枝菌根真菌20餘年的研究成果。
  • 叢枝菌根真菌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貴研究員課題組在叢枝菌根真菌的最新研究中發現,磷肥的施用有利於我國北方潮土地力的提升。
  • 叢枝菌根:種植業的至寶,沒它不行!
    施化肥已經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種植方式,化肥中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  AM真菌普遍存在於土壤中,通常在植物的根中定植,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菌絲與高等植物營養根系形成的一種聯合體。菌根真菌可以感染生態系統中約95%的植物,形成共生。共生真菌從植物體內獲取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營養物質, 而植物也從真菌那裡得到所需的營養及水分等, 從而達到一種互利互助、互通有無的高度統一。它既具有一般植物根系的特徵, 又具有專性真菌的特性。 叢枝菌根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 田間菌根真菌對玉米根系的侵染及受土層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環境因子包括土壤養分、pH、水分、透氣性、溫度、理化性質以及其他微生物對叢枝菌根的影響。雖然菌根真菌共生體建立的分子機制還不甚清楚,有研究報導該過程主要由植株體內的磷濃度系統調節。植物分泌的獨角金內酯是參與該調節過程的重要信號物質,它在根內的合成受地上部磷濃度的系統調節。類胡蘿蔔素裂解酶(CCD)是一類參與植物體內獨角金內酯合成的重要酶類。缺失該酶的玉米突變體表現為菌根真菌侵染嚴重下降。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PLANT:叢枝菌根真菌群落隨環境梯度的變化
    Abstract環境逐漸變化是植物和相關生物(如叢枝菌根真菌(AMF))配置的決定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巴西東北部熱帶半乾旱地區,在形成乾燥森林、稀樹草原狀灌叢和潮溼山地森林的山頂地區在粘土含量下降情況下的AMF物種群落變化規律。通過田間和圈閉培養,共鑑定出AMF菌種80種,隸屬於25個屬,其中無梗黴屬(Acaulospora)和球囊黴屬(Glomus)最具代表性。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外生菌根、叢枝菌根、蘭花菌根和石蘭花菌根的主要細胞特徵大多數菌根相互作用屬於圖中所示的四種類型之一,這也是研究最多的。在叢枝菌根中,發源於土壤萌發孢子的菌絲通過一種被稱為「菌絲足」的扁平分枝結構與寄主側根的表皮細胞接觸。胞壁和表皮細胞壁以一種不清楚的軟化和交織的過程附著。
  • 王二濤小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
  • 科學網—中澳合作研究發現叢枝菌根真菌調控寄生植物生長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 通訊員李愛榮)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首次證實了叢枝菌根真菌對根寄生植物養分吸收器官的發生有直接顯著的影響
  • 張延旭等:接種菌根對採煤沉陷區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影響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年來,菌根微生物在礦區生態修復中的潛在作用已經被逐漸認識,並成為礦區復墾研究的熱點。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於實驗室研究或野外較短時間內應用效果,而對野外沉陷礦區內接菌後較長時間生態效應報導較少。
  • 黃檗根圍叢枝菌根真菌菌群組成
    菌物學報 15 July 2009, 28(4):512~520黃檗根圍叢枝菌根真菌菌群組成蔡柏巖1,2   葛菁萍1   接偉光2   閻秀峰3﹡1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微生物重點實驗室 哈爾濱 150080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三」「小」菌根的「大」作用
    那麼,自然界中的真菌是如何與植物共同生活的呢?與植物共同生活的真菌多數存在於土壤中,而這些真菌與植物共生的結構稱之為菌根(mycorrhiza)。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共生現象,是由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高等植物根系建立的相互有利的一種共生體。
  • [2020-10014]雌雄異株青楊對叢枝真菌、乾旱和種植方式的性別反應
    大多數陸生植物都能與叢枝菌根(AM)真菌建立共生關係,這種共生現象普遍存在,並被認為可以提高植物固有的抗逆能力,緩解脅迫症狀。菌根植物通過AM共生作用增強了水分和養分(尤其是磷)的運輸,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因此菌根植物能夠獲得更好的耐性。本文推測,雌雄株之間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交流,這種交流可能是由AM真菌促成的。
  • 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
    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儲的關鍵
    不同生態系統在居主導地位的、與植物相關的菌根真菌(與幾乎所有陸地植物相關的根共生體)的類型上有所不同。「外生菌根和杜鵑花類菌根」(EEM)真菌產生降解氮的酶,而「叢枝菌根」則不,於是便有了這樣的預測:EEM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將會與分解者競爭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儲。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與會專家表示,精準選育優良根瘤菌、在氮素相對貧瘠的土壤中使用好根瘤菌菌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共生固氮效果,實現根瘤菌對大豆氮素需求的「精準扶貧」。 根瘤:生產天然氮肥 過去幾十年,農業越發達,過量施用化學氮肥的問題也越嚴重。生物固氮和化學氮肥同樣是轉化大氣中的氮氣(N2)成氨,卻沒有化學氮肥合成與應用過程中的那些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