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根圍叢枝菌根真菌菌群組成

2021-01-17 生物谷

菌物學報 15 July 2009, 28(4):512~520

黃檗根圍叢枝菌根真菌菌群組成

蔡柏巖1,2   葛菁萍1   接偉光2   閻秀峰3﹡

1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微生物重點實驗室 哈爾濱 150080

2黑龍江東方學院食品與環境工程學部 哈爾濱 150086

3東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哈爾濱 150040

摘  要:從東北林業大學林場採集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根系及根圍土壤,採用Nested-PCR技術擴增黃檗菌根及根圍土壤AM真菌18S rDNA NS31/Glol區域,利用該產物進行DGGE分析,並結合DNA測序、系統發育分析及DGGE圖譜分析技術對黃檗AM真菌菌群組成進行分析。結果表明:Nested-PCR技術具有較高的靈敏性,可有效地從微量DNA中擴增出約230bp的目的片段;黃檗根系及根圍土壤具有不同的DGGE指紋圖譜特徵,DGGE帶譜在條帶的數量、亮度、優勢度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全部序列可分為3類菌群,即球囊黴屬Glomus、盾孢囊黴屬Scutellospora及植物病原菌黃楊亞赤殼Hyponectria buxi,其中Glomus sp.(EF177624)和Glomus sp.(DQ085205)分別為黃檗根系和根圍土壤樣品中最具優勢的AM真菌。

關鍵詞:18S rDNA,Nested-PCR技術,變性梯度凝膠電泳,系統發育分析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the rhizosphere of Phellodendron amurense

CAI Bai-Yan1, 2   GE Jing-Ping1   JIE Wei-Guang2   YAN Xiu-Feng3*

1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2Insitute of Food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Oriental College, Harbin 150086, China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The rhizospheric soil and root samples of Phellodendron amurense were collected in the Logging Station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Nested-PCR was conducted to specifically amplify NS31/Glol domain sequences of the small-subunit (18S) rDNA from the AM fungi in the root and rhizospheric soil samples of P. amurense, respectively. The Nested-PCR products were applied to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alysis. Then,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the AM fungi was analyzed by DGGE,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targeted product (230bp) was successfully amplified from trace DNA by Nested-PC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DGGE profiles such as band numbers, densities and dominance between the rhizospheric soil and root samples. All sequenc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viz. Glomus, Scutellospora and Hyponectria buxi. Glomus sp. (EF177624) and Glomus sp. (DQ085205) were the prevalent AM fungi in the root and rhizospheric soil, respectively.

Key words: 18S rDNA, Nested-PCR,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hylogenetic analysis

生物谷推薦全文下載:黃檗根圍叢枝菌根真菌菌群組成

更多全文請查看連結:http://journals.im.ac.cn

聲明:本文由《微生物學報》授權生物谷 www.bioon.com 網站發布,如需轉載請直接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聯繫並支付相應費用,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若轉載將付相應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正達農業「叢枝菌根真菌項目」重磅上市!
    叢枝菌根真菌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對於解決上述問題,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因此,正達農業集團與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院長石兆勇教授達成「叢枝菌根真菌戰略合作項目」,共同開啟千億級市場藍海,並邀約了核心合作夥伴共同見證項目啟動,會上石兆勇教授也向在場嘉賓詳細介紹了叢枝菌根真菌的作用和其商品化應用,以及針對叢枝菌根真菌20餘年的研究成果。
  • 叢枝菌根真菌研究取得進展
    叢枝菌根真菌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關鍵的微生物。它們參與了碳、氮、磷等多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能與90%以上的陸地植物形成互惠共生體。通過「生物地下交易」法則,植物和叢枝菌根真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植物將光合產物以碳源的形式輸送給叢枝菌根真菌;作為反饋,叢枝菌根真菌為植物吸收更多的養分和水分等,以促進植物生長。
  • 科學網—中澳合作研究發現叢枝菌根真菌調控寄生植物生長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 通訊員李愛榮)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首次證實了叢枝菌根真菌對根寄生植物養分吸收器官的發生有直接顯著的影響
  • 叢枝菌根:種植業的至寶,沒它不行!
    AM真菌普遍存在於土壤中,通常在植物的根中定植,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菌絲與高等植物營養根系形成的一種聯合體。菌根真菌可以感染生態系統中約95%的植物,形成共生。共生真菌從植物體內獲取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營養物質, 而植物也從真菌那裡得到所需的營養及水分等, 從而達到一種互利互助、互通有無的高度統一。它既具有一般植物根系的特徵, 又具有專性真菌的特性。 叢枝菌根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 PLANT:叢枝菌根真菌群落隨環境梯度的變化
    Abstract環境逐漸變化是植物和相關生物(如叢枝菌根真菌(AMF))配置的決定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巴西東北部熱帶半乾旱地區,在形成乾燥森林、稀樹草原狀灌叢和潮溼山地森林的山頂地區在粘土含量下降情況下的AMF物種群落變化規律。通過田間和圈閉培養,共鑑定出AMF菌種80種,隸屬於25個屬,其中無梗黴屬(Acaulospora)和球囊黴屬(Glomus)最具代表性。
  • 菌根及菌根真菌介紹
    早在19世紀中期,很多學者就已經發現在水晶蘭的根上都包圍著一層稠密的真菌菌絲。1881年,俄國學者Kamineksi指出水晶蘭上的真菌可為植物提供營養,是一種共生體。之後,一些研究者在松樹等植物的根部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並且發現根部長有真菌的植物長勢較好。1885年,菌根學的奠基人德國科學家Frank發現一些真菌菌絲可與樹木根系共生結合,其將此類共生體命名為「菌根」。
  • 作物根系轉錄組與根中的真菌群落結構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玉米不同根系類型對局部硝酸鹽處理具有顯著的側根密度響應及轉錄組功能差異。在水稻研究中也發現,叢枝菌根真菌在軸根和側根中的群落分布不同,並且軸根和側根受到叢枝菌根真菌侵染後表現出轉錄組功能差異。以上研究表明,作物根系在響應非生物及生物脅迫時表現出明顯的根系類型差異特徵即在同一根系的不同類型之間存在著結構功能互補及微生物互作特點。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田間菌根真菌對玉米根系的侵染及受土層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在磷肥長期定位實驗小區進行的研究發現,在0~20cm土層中,玉米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率、叢枝豐度均在施磷量75kg/hm2時達到最低值,並且不再隨供磷水平的提高而變化,說明即使在磷肥高投入條件下,菌根真菌仍然能夠侵染玉米根系。以往的研究中,忽略了在田間條件下不同土層中速效磷濃度的差異。實際上,在磷肥高投入條件下,菌根真菌對20~40cm土層中的玉米根系侵染率顯著高於對0~20cm土層中的根系侵染率。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三」「小」菌根的「大」作用
    歐石楠類菌根(Orchid mycorrhiza)其中外生菌根和叢枝菌根是重要的菌根種類。叢枝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由球囊菌門(Glomeromycota)真菌侵入植物的根系細胞形成的互惠共生體,是一類內生真菌。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33參與大豆叢枝菌根共生過程中的叢枝退化
    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在《Plant,Cell & Environment》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33參與大豆叢枝菌根共生過程中的叢枝退化」的研究論文。叢枝是陸生植物與叢枝菌根真菌共生關係的核心結構。然而,叢枝也是短暫的結構,隨著發展,這些結構很快被消化並最終消失。目前,關於衰老叢枝的消化機制知之甚少。
  •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儲的關鍵
    不同生態系統在居主導地位的、與植物相關的菌根真菌(與幾乎所有陸地植物相關的根共生體)的類型上有所不同。「外生菌根和杜鵑花類菌根」(EEM)真菌產生降解氮的酶,而「叢枝菌根」則不,於是便有了這樣的預測:EEM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將會與分解者競爭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儲。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基於旱地紅壤有機培肥試驗,探討長期施用豬糞條件下AMF、食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之間的互作關係,揭示微食物網中真菌途徑對根際磷轉化和植物生產力的促進機制。研究表明,施用有機肥提高AMF生物量和食真菌線蟲數量,AMF、食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群落結構顯著差異。食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的捕食作用刺激AMF生物量增加,顯著改變AMF群落組成。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對於真菌夥伴來說,估計至少有50000種子囊菌、擔子菌和毛黴菌組成了菌根。這種驚人的多樣性,在植物和真菌超過4億年的共同進化中得到了支持,已經產生了4種主要的菌根類型,它們出現在植物進化的不同時期,並具有特定的形態特徵:叢枝菌根(AM)、外生菌根(ECM)、蘭科菌根(ORM)和歐石楠類菌根(ERM;參見圖1)。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研究論文「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 中科院科學家:真菌更喜歡從植物根部「揩油」,而非「吃糖」
    在自然界,一些真菌靠寄生在植物身上來獲取營養,求得溫飽。它們之間可能是互利共生的,也可能相愛相殺,如病原真菌的寄生。它們像是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只不過不是細菌,而是真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糖,尤其是葡萄糖,是植物供給這些真菌的主要營養物質。這已經被寫進了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