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學家:真菌更喜歡從植物根部「揩油」,而非「吃糖」

2021-01-08 澎湃新聞

在自然界,一些真菌靠寄生在植物身上來獲取營養,求得溫飽。它們之間可能是互利共生的,也可能相愛相殺,如病原真菌的寄生。它們像是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只不過不是細菌,而是真菌。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糖,尤其是葡萄糖,是植物供給這些真菌的主要營養物質。這已經被寫進了教科書。

但教科書將被改寫。最新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的一項研究成果顛覆了人們的這一認知。研究人員證明植物提供給真菌的主要的含碳營養物質是脂肪酸,而非糖。

植物微生物共生。 王二濤 圖

真菌更喜歡「揩油」

6月8日下午,標題為《植物轉運脂質給真菌以維持共生或病原真菌的寄生》(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科學》上。研究人員提出證據,證明植物提供給真菌的主要的含碳營養物質是脂肪酸,而非糖。

該研究主要由姜伊娜博士後和博士研究生王萬曉、謝秋瑾等人,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濤指導下完成。

王二濤研究員形象地描述這一過程為,真菌更喜歡「揩油」,而非吃糖。他認為,這一發現或將改變人們關於植物真菌病害的應對之道,有望應用於綠色農業,減少農藥的使用。菌根共生的應用有助於改善生態,也有助於培育、篩選新的作物品種,以提高有益真菌的共生。

幾乎同一時間,《科學》期刊「背靠背」在線發表了另一篇類似的研究論文,英國一家實驗室用不同研究手段,證明了同一結論。但其論文被接受的時間比王二濤的晚了大約一周。

王二濤表示,這是目前為止他投稿最順利的一篇研究論文,投稿到《科學》期刊大約兩個多月後即被接受。

80-90%的植物都建立菌根共生。 王二濤 圖

共生VS寄生

8日下午,王二濤研究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調查顯示,超過80%的植物根部都共生有真菌,比如,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這些真菌被稱為菌根真菌。植物每年把大約50億噸光合作用後代謝的產物傳遞給菌根真菌,供其生長,並留存在土壤中。而菌根真菌回饋給植物氮、磷等物質,維持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碳氮平衡。

王二濤說,土壤也是一個生態系統,菌根真菌產生的有機酸等物質,使土壤不板結。當它們存在時,植物的茁壯程度更勝一籌。此外,有觀點認為,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真菌在植物從水生到陸生這一演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也有一些有害真菌可以侵襲植物,造成病害,比如小麥白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等真菌病害。

真菌到底從植物身上汲取了什麼營養物質,如果調控這一過程(促進或者阻斷),能否有利於農業生產?

王二濤帶領的研究人員利用穩定同位素標定、分子生物學等手段,通過對有益的菌根真菌,以及有害的白粉菌的研究,解答了上述謎題。

最直接的證據

最直接的證據來自穩定同位素標定實驗。

姜伊娜告訴澎湃新聞,他們以胡蘿蔔的根部和叢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為研究體系,一半寄生,一半不寄生。

叢枝菌根真菌是有益真菌的一種,它可以寄生在胡蘿蔔等植物的根部,在從植物獲取營養的同時,也回饋給植物氮、磷等營養物質。

他們在實驗體系中加入了用同位素C(13)標定過的甘油(一種脂肪酸),最終檢測叢枝菌根真菌中的同位素成分。研究人員發現,在該實驗體系的叢枝菌根真菌細胞中,也發現了C(13)標記的葡萄糖,但該真菌細胞中儲存了更大量的脂肪酸。

通過對上述實驗體系的研究,姜伊娜等人首次否定了糖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他們驚訝地發現,植物傳遞給真菌的是脂肪酸。

人們常說的脂肪,其化學本質即脂肪酸。它有長長的由碳、氫元素組成的分子鏈,能量密度遠高於糖類物質。

碳在菌根共生過程中的代謝與轉運。 王二濤 圖

終於找到其轉運蛋白

而且植物傳遞給真菌的是一種特殊的脂肪酸——單醯基甘油(2-MAG)。

王二濤解釋說,只有當真菌寄生到植物根部時,在二者接觸的界面上,植物細胞中合成2-MAG的整個代謝通路被極度活化,相關基因表達被上調了上千倍,2-MAG被大量合成,並傳遞給真菌。這樣的生理活動非同尋常,因為在其他植物細胞中,單醯基甘油合成量非常少。

更重要的是,姜伊娜等人找到了植物細胞轉運單醯基甘油的蛋白——STR和STR2的蛋白二聚體。轉運過程需要ATP的參與。通過基因突變方法,使該轉運蛋白複合體失活時,叢枝菌根真菌在植物根部的寄生情況大為減少。

姜伊娜表示,此前,人們認為糖是植物給真菌的主要碳基營養物質時,也一直想要找到其轉運蛋白,但都以失敗告終。即使在植物的基因組中篩選這一蛋白的基因,也沒有成功。但發現是脂肪酸時,這一問題卻迎刃而解。

很多謎團待解,可望應用於綠色農業

王二濤表示,

這一研究成果還可能應用在對抗病原真菌或真菌病害上。

研究人員使用模式植物擬南芥測試了白粉菌。通過遺傳學手段,當抑制擬南芥合成脂肪酸的代謝途徑,白粉菌對擬南芥的侵襲程度明顯減輕。如果能夠尋找到更精準地瞄準脂肪酸轉運過程的抑制劑,或許可以更快應用於農業生產。

謎團還有很多,比如,不同的病原真菌侵襲植物時,是否需要不同的轉運蛋白,這能否成為有效消除真菌病害的手段?

此外,在菌根真菌與植物根部接觸的界面上,是不是不只植物細胞需要有轉運蛋白,菌根真菌的細胞在接受植物傳遞的單醯基甘油時,是否也需要特定的蛋白?在植物根部土壤中加入適量的單醯基甘油,是否能促進菌根真菌的寄生?還有哪些手段可以促進菌根真菌的共生?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但王二濤強調,這一研究成果是針對真菌,而非大豆根部共生的根瘤菌等細菌,根瘤菌從植物獲取到的是胺基酸,植物的其他寄生細菌獲取的是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中澳合作研究發現叢枝菌根真菌調控寄生植物生長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 通訊員李愛榮)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
  • 科學家們的發現:與植物相比,真菌與動物的關係更近!
    這些蘑菇萌芽於地下真菌,它們使得真菌能夠到處傳播。而地下部分的真菌則專心於收集食物。除了細菌和原生生物,真菌是地球上最為常見的生物了。大多數真菌都很小,但是科學家們也發現過極其巨大的單個真菌。真菌通常從地表或者樹上長出,它們的工作就是傳播孢子。幾個世紀之前,自然科學家認為真菌是植物,儘管它們並沒有葉子。不過,科學家們之後有了進一步的發現:與植物相比,真菌與動物的關係更近。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發光生物是自然界的奇妙創造,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界均有一些發光的種類。海洋中發光水母已為人們所熟知,且水母發光蛋白原理已見科學報導。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發光真菌依靠螢光素酶而發光,當螢光素在有氧的情況下被螢光素酶催化而發生反應時,會從其子實體或菌絲髮出光。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受到關注。
  • 氣候變暖導致真菌異變,未來將有更多植物倒下,人類該反思了
    自然界也是如此,每一種動物或植物是與生態系統孤立的。其中,植物除了與地面上的生物存在聯繫之外,與地下的生物也存在密切聯繫,比如地下的真菌「夥伴」。許多植物的根部形成了絲狀網絡,這些就是菌根真菌的傑作。植物的根部雖然埋藏在土壤中,但是有些種類的植物需要通過真菌的幫忙才能夠吸收更多的水分和養分,因此真菌會與植物的根部結合形成共生體,這個共生體就是菌根,而這些參與菌根形成的真菌被稱為菌根真菌。根據微生物學家長期的研究發現,菌根的存在使得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積擴大,從而增加植物根部對土壤中磷、氮、碳等元素的吸收能力。
  • 氣候變暖導致真菌異變,未來將有更多植物倒下,人類該反思了
    自然界也是如此,每一種動物或植物是與生態系統孤立的。其中,植物除了與地面上的生物存在聯繫之外,與地下的生物也存在密切聯繫,比如地下的真菌「夥伴」。許多植物的根部形成了絲狀網絡,這些就是菌根真菌的傑作。根據報導,近期有科學家在美國生態學會上提出了一項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植物的真菌夥伴對植物來說擁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們的存亡決定著植物的存亡。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無症狀感染」植物深藏不露:如何維持健康的根部
    背景:在進化中,植物物種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會發生不同的反應程序作出反應,最後產生的效果則可以凸顯出植物的免疫力或敏感性,包括無症狀或有症狀定植(colonization)的程序。具體而言,許多不同的植物物種都可以被同一真菌定植,但只有少數會出現症狀。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菌根及菌根真菌介紹
    菌根(Mycorrhiza)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高等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種共生體,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共生現象之一。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2017-06-08 22:27:00來源:央廣網
  • PNAS:真菌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對生態環境來說很重要的真菌在這個關鍵的自然循環-氮循環中亦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植物都與它們根部的這種叫菌根真菌(mycorrhizas fungi)的微生物共生,而均根真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其與地球上2/3的植物物種共生。
  • 味道鮮美的蘑菇屬於植物嗎?請看蘑菇家族和真菌王國的科普故事
    蘑菇味道鮮美讓人回味無窮,喜歡吃蘑菇的朋友是不是覺得蘑菇屬於植物類呢?其實,蘑菇在生物學上既不屬於植物類,也不屬於動物類,相反,它屬於獨立於植物和動物之外的自成一界的真菌類,下面小編帶大家深入蘑菇與真菌的世界,讓你感嘆地球生物的神奇之處。
  • 7位河南籍科學家獲300萬元科學探索獎,速來圍觀中國科技「大牛「
    不過,更現實的問題依舊是當太陽演化到老年期的時候,會變成紅巨星,甚至可能會膨脹到地球的軌道,讓地球不再宜居。顯然,魏勇是「移民火星」的支持派,並已為此付諸實踐。他說,國外的火星探測始於上世紀50年代,大概領先國內50年。在這一代的科學家奮起直追的同時,魏勇還鼓勵少年人追尋太空夢,致力於中國行星科學教育的未來。
  • 神秘植物羊?豆莢中長出羊,觸碰後發出「咩咩」聲,非動物非植物?
    那麼,種植物得植物,種羊,可不可以也種出一隻羊來呢? 有一種生物,它的名字是植物羊,聽這個名字像是植物與羊的結合體,它可以說是植物,也可以說是動物,但又非植物也非動物,它介於兩者之間,是一種複雜結合體,至今,都還沒有人具體可以說明它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而傳說中的植物羊又真的存在嗎?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植物內生真菌可以通過多樣化途徑來增強植物體的營養生理和抗性機能,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肖佳雷、來永才等人對內生真菌與植物的防禦機制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地探討。那些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生活在植物組織內,但對植物組織沒有引起明顯病害症狀的真菌,包括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營表面生的腐生菌,對宿主暫時沒有傷害的潛伏性病原菌和菌根菌,就是指植物內生真菌。
  • 中科院外籍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的 揭示病毒的...
    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受訪者提供病毒「騙過」植物併入侵的途徑示意圖。北京時間8月24日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產所。
  • 中科院SBB:不同土壤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碳的分配和周轉
    ,並變得更難分解。該文結合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的穩定同位素探測,對植物進行13CO2脈衝標記,並探索了根際沉積C在不同土壤微生物功能組中的命運。全文速覽土壤有機碳(SOC)形成的最新進展表明,不穩定的植物C對於穩定的SOC庫至關重要,因為土壤微生物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
  • 蘑菇是植物嗎?真菌究竟是怎麼生活的?
    那麼,你是否曾想過,生長在草地上一動不動、拔起來還有很多「根」一樣細絲的蘑菇是植物嗎?真菌、細菌,傻傻分不清我們都知道蘑菇屬於真菌。既然有真菌,那難道還有假菌不成?其實,真菌的名字是和另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對應的,那就是——細菌。有人要問了:那說明真菌和細菌不同嘍?
  • 殺死香蕉的真菌已經到達拉丁美洲,這是否意味著香蕉會滅絕?
    有人喜歡吃草莓葡萄,而有人喜歡桃子蘋果,你最喜歡什麼水果呢?將水果喜愛的調查,範圍擴大到全世界,那麼香蕉絕對在眾多明星水果中脫穎而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水果全世界每年消費超過1000億香蕉。印度、中國、巴西和印度尼西亞佔了一半。香蕉約佔每年熱帶水果貿易的75%,是世界上出口最多的水果。
  • 好真菌·壞真菌·抗真菌
    □記者 楊青平    生物界大致可以分為人、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我們平時常說細菌,很少說真菌,甚至把真菌也當成細菌。細菌是單個的細胞,肉眼看不見。真菌按形態可以分為酵母菌、黴菌、擔子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