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的發現:與植物相比,真菌與動物的關係更近!

2020-12-05 百科三鬥米

真菌

當人們提到真菌時,第一個浮現在腦海的通常是蘑菇或毒蕈,但是這些豐富多彩的蘑菇和毒蕈只不過是真菌世界中極小的一部分。

這些蘑菇萌芽於地下真菌,它們使得真菌能夠到處傳播。而地下部分的真菌則專心於收集食物。

除了細菌和原生生物,真菌是地球上最為常見的生物了。大多數真菌都很小,但是科學家們也發現過極其巨大的單個真菌。從森林到沙漠,甚至海底和人類皮膚上,都有它們的身影。真菌可以在黑暗環境中生存,但是它們必須依靠食物存活。大多數以死去生物的殘留物為能量來源,但也有一些喜好活的東西。雖然這樣,真菌很少為人們所注意,只有很少的種類才有常用名,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真菌都生活在它們的食物體內,只有在繁殖時才可見。

自然的失調

真菌的繁殖和其他生物相比,顯得格外不同。蘑菇和毒蕈已經是十分奇特了,但是其他真菌似乎更勝一籌——有些像鳥巢、一簇絨毛或者是人類耳朵的完美複製品。真菌通常從地表或者樹上長出,它們的工作就是傳播孢子。

幾個世紀之前,自然科學家認為真菌是植物,儘管它們並沒有葉子。不過,科學家們之後有了進一步的發現:與植物相比,真菌與動物的關係更近。

紅籠菌在其菌柱的內部產生出黏稠的物質。蒼蠅為其腐爛的氣味所吸引,通過它們的腳,這種菌的孢子就被到處傳開了。

進食線

有代表性的真菌並不存在,它們的形狀和大小總是那麼多變。但是真菌都有一個特點——它們通過吸收食物存活。

鳥巢菌通常只有5毫米寬,它的孢子類似微型的一窩窩蛋。當下雨時,雨滴進入「巢」內,可以將這些「蛋」濺入空氣中達1米之高。真菌和動物不同,它們並不吞咽食物並消化,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真菌會當場消化並吸收食物釋放出來的營養。擔任這一任務的是像極細的線的「菌絲」,會蔓延於真菌的整個食物之上。

橙皮菌通常長在礫質土上,它那引人注目的顏色一般很少會被人們錯過。菌絲雖然極細,卻可以長到驚人的長度,通常能從地面一直延伸到樹頂,並且在土壤中形成無邊的菌絲網絡,有些食木菌甚至可以沿著一條街道挨家挨戶傳播。

藥材和毒藥

有些真菌味道鮮美,另外一些則有難聞的化學氣味,甚至含有致命毒物。人們需要技術和經驗才能分辨哪些是有毒的,因為安全的和危險的真菌有時非常相似。而且,有毒的真菌也並非「世代相傳」,有些真菌既有安全的種類又包括有毒的種類。世界上大部分的毒蕈是一種叫作「死亡之帽」的毒蘑菇,它們分布於北半球林地中,這種蘑菇外形類似於食用真菌,但是每一個中的毒素都足以殺死一個成年人。更糟的是,死亡之帽中含的毒素,一般需要12個小時後才會發作,到人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通常已經回天乏術了。奇怪的是,有些對於人類而言是劇毒的真菌對一些動物卻是無害的,比如鼻涕蟲就十分鐘愛毒蕈,它們大量食用這種有毒真菌,卻一點都不受到影響。真菌的戰爭

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為什麼有些蘑菇和傘菌是有毒的,但是他們知道為什麼毒素會通過一些黴菌產生——這些真菌通常需要和細菌競賽,用以阻止它們的微觀對手接管其食物。這些真菌產生的毒素就是抗生素,是最有效的天然化學武器。

酵母是由單細胞組成的微觀真菌。圖中顯示的是烘焙酵母,主要用於釀造紅酒和啤酒以及發麵。

第一個抗生素發現於1928年,當時,蘇格蘭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在實驗室的一個培養皿中的黴菌有些異常:這個培養皿通常用於培育細菌,但是黴菌使得周圍的細菌全部死亡了。從這個黴菌中,科學家們成功地分離出了一種化學物質,稱為青黴素,可以用來殺死細菌。目前,青黴素仍然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藥物之一。

在戶外,青黴素黴菌通常生活在腐爛的水果中,它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真菌之一,因為它們是第一種被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的來源。

相關焦點

  • 蘑菇是植物嗎?真菌究竟是怎麼生活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雨後漫步在草地上,如果仔細注意腳下,就有機會發現一些打著或大或小的傘、灰頭灰腦的傢伙。對,它們就是蘑菇。那麼,你是否曾想過,生長在草地上一動不動、拔起來還有很多「根」一樣細絲的蘑菇是植物嗎?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發光生物是自然界的奇妙創造,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界均有一些發光的種類。海洋中發光水母已為人們所熟知,且水母發光蛋白原理已見科學報導。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發光真菌依靠螢光素酶而發光,當螢光素在有氧的情況下被螢光素酶催化而發生反應時,會從其子實體或菌絲髮出光。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受到關注。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許多內生菌由於與植物的長期共處形成互利的共生關係。一方面,植物為內生菌提供充足的營養和適合的生長環境促進其生長。另一方面,內生菌在植物應對外界環境的應激耐受性(包括抗旱、抗病蟲害及對病原體拮抗等)、宿主植物的生長、宿主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的產生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 真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呢?
    當他觸摸它時,他發現它柔軟有彈性。克虜伯覺得很奇怪。他想拿起來看看。突然,他發現「雞蛋」在不斷地膨脹,「蛋殼」很快就出現了一條細小的裂縫,然後一分為二,一把橙色的小傘從裡面跳了出來。經過仔細觀察,克虜伯發現它原來是一個蘑菇。這種蘑菇的生長速度驚人,在兩個小時內就長了50釐米。克魯深感震驚,完全忘記了時間。
  • 真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呢?
    當他觸摸它時,他發現它柔軟有彈性。克虜伯覺得很奇怪。他想拿起來看看。突然,他發現「雞蛋」在不斷地膨脹,「蛋殼」很快就出現了一條細小的裂縫,然後一分為二,一把橙色的小傘從裡面跳了出來。經過仔細觀察,克虜伯發現它原來是一個蘑菇。這種蘑菇的生長速度驚人,在兩個小時內就長了50釐米。克魯深感震驚,完全忘記了時間。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中外科學家 聯合考察發現新型發光真菌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記者9月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許建初研究組與國外同行合作,發現了一種發光的真菌新物種。發光生物是自然界的奇妙創造,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界都有一些發光的種類。
  • 中科院科學家:真菌更喜歡從植物根部「揩油」,而非「吃糖」
    研究人員提出證據,證明植物提供給真菌的主要的含碳營養物質是脂肪酸,而非糖。該研究主要由姜伊娜博士後和博士研究生王萬曉、謝秋瑾等人,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濤指導下完成。王二濤研究員形象地描述這一過程為,真菌更喜歡「揩油」,而非吃糖。他認為,這一發現或將改變人們關於植物真菌病害的應對之道,有望應用於綠色農業,減少農藥的使用。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4月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首個三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FgGMTV1,這種病毒的寄主是小麥赤黴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禾穀鐮刀菌。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
  • 中印科學家聯合考察發現新型發光真菌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許建初研究組,從2018年開始聯合印度科學家在印度東北部進行了多次聯合考察,考察隊從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邦竹林中的枯死竹莖上發現一種發光真菌,在GenBank資料庫中對新型真菌的序列進行標準BLAST搜索,對nrITS和nrLSU區域的形態學特徵和系統發育分析都表明,
  • 最新研究發現食肉植物奇特習性:與蝙蝠共生
    經過分析和研究,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認為,空中勞氏豬籠草會從山地樹鼩的糞便中汲取57%到100%的氮。這一研究成果發現了食肉植物與哺乳動物之間的首個共生關係,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科學家對大型食肉植物的研究興趣。馬來王豬籠草也是一種大型食肉植物,其大到可以吞下一隻老鼠。2011年,由來自德國和馬來西亞的科學家組成的科考隊專門前往婆羅洲考察和研究這一大型食肉植物。
  • 世界上的最大動物、植物、真菌都是哪種?最大真菌比藍鯨重4倍
    常見的生命物種主要包括動物、植物、真菌類和微生物,那麼這些生物種類中那些的個頭最大呢?先說動物,我們都知道當今最大的動物是藍鯨,其體長可達30多米,總量超過150噸,那麼有比藍鯨更大的動物嗎?從動物化石考古方面來看,確實是有幾種動物可以挑戰藍鯨的霸主地位的,比如阿根廷龍,易碎雙腔龍、滄龍和魚龍等。
  • 海帶是植物嗎?其實它和動物的關係更近,大部分人都蒙在鼓裡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海帶是一種水生植物,但實際上,海帶並不能算作是真的植物,在一些特性上,海帶和動物的關係更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海帶是一種藻類,而藻類可以說地球上誕生時間最早的物種之一了。地球生命剛剛誕生的時候,只是一些原始微生物,有些微生物進化出了光合作用,而有的則通過吞噬其他生物獲取能量,成為了現在植物和動物的原型。後來現代植物的祖先——綠藻開始出現了,但綠藻並不是海帶的祖先。海帶從生物學上講,屬於一種茸鞭生物,但保留了光合作用。但茸鞭生物中的另一種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草履蟲,而草履蟲屬於放棄了光合作用的一個分支。
  • 恐龍大滅絕時代傷害陸地植物,真菌植物組合有機體地衣獲蓬勃發展
    撞擊導致火山灰雲遮擋了太陽,地球的溫度驟降,也破壞了大多數植物的生命。但一項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新研究顯示,在陸地植物艱難生存的同時,一些地衣抓住了這個機會,進化成新的形式,在生態系統中扮演植物的角色。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複合體。
  • 恐怖的殭屍真菌,神秘的冬蟲夏草,真菌也能殺死動物?
    一說到真菌,人們大多數想到的是蘑菇、靈芝等生物,它們在我們的印象中和植物一樣,不怎麼會動,也不具有什麼攻擊力,一般對動物的影響也是誤食後的食物中毒、致幻等狀況。但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這類真菌,它們會在昆蟲的身體內成長,它們能將昆蟲變為一個軀殼,甚至能控制昆蟲的大腦,將它們變成一具「喪屍」。那麼,來一起看看這兩種駭人聽聞的「殺手」真菌吧。
  • 海帶是植物嗎?其實它和動物的關係比植物近多了,實為一種結合體
    海帶是一種美味的食材,很多朋友都喜歡吃,特別是做成涼菜涼拌海帶絲,配上蒜蓉辣椒油等,非常美味,另外也可以烹炒和做湯,可能很多朋友一直以來都以為海帶是一種水生植物,在生物學上通常也是這麼劃分的,但是細究起來的話,海帶其實並不能算作植物,因為它和某些動物的關係,要比跟植物的關係近多了。
  • 植物-真菌互作新發現:華南植物園最新研究揭示水玉簪屬植物與真菌伴侶的互作模式
    這種共生關係被認為在植物從海洋拓展到陸地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隨後在植物的多樣性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研究植物-真菌互作的模式體系。自然界中有一大類植物寄生於光合自養植物與真菌形成的共生體系之上(第三方欺騙者),它們從菌根真菌獲取有機營養物質但並不對真菌進行回報,以此形成了真菌異養(Mycoheterotrophy)的寄生生活方式。
  • 中印科學家聯合考察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圖為發現的新型發光真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圖為發現的新型發光真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9月7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7日發布消息:中印科學家在印度東北部聯合考察時,從梅加拉亞邦竹林中的枯死竹莖上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據介紹,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一直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 氣候變暖導致真菌異變,未來將有更多植物倒下,人類該反思了
    一個人在社會上與周圍的人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係,因此人類社會隱藏著一張張無形的關係網。自然界也是如此,每一種動物或植物是與生態系統孤立的。其中,植物除了與地面上的生物存在聯繫之外,與地下的生物也存在密切聯繫,比如地下的真菌「夥伴」。許多植物的根部形成了絲狀網絡,這些就是菌根真菌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