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食肉植物奇特習性:與蝙蝠共生

2020-12-06 環球網

北京時間4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自然界中,食肉動物很常見,其生活習性也往往為人們所熟知,而對於食肉植物,人們往往了解甚少。豬籠草就是人們已知的少數幾類食肉植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不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除了豬籠草外,自然界的食肉植物種類其實很多,而且有的食肉植物不僅僅會捕食昆蟲及小動物,還能夠與山地樹鼩、蝙蝠等動物建立起奇特的共生關係,有的甚至擁有強大化學武器,還會發動化學戰。

捕食功能

豬籠草的籠子看起來很普通,但它其實是一個致命的陷阱。豬籠草利用味道香甜的花蜜作為誘餌來吸引昆蟲。當有昆蟲來採集花蜜時,就很容易滑進豬籠草的捕蟲籠中。豬籠草的捕蟲籠就好比是植物的胃,其中充滿了消化液,可以同時消化數百隻昆蟲。大多數豬籠草是捕食昆蟲的,還有些豬籠草有更為獨特的口味。

達爾文曾經將植物喜愛捕食動物的習性稱為「食肉綜合症」,這一習性也是經過無數次進化而形成的,所有進化的原因也基本相同。在缺氮的土壤中生長的植物最終可能會因為養分不足而死亡。氮是植物生產蛋白質和DNA的關鍵成分,因此植物為了生存,不得不改變口味,尋找氮含量豐富的肉類作為食物。

近期的研究成果顯示,自然界其實還有很多種大型食肉植物。有些大型食肉植物,莖幹可達6米長,花朵可達1米高,捕蟲籠深度達40釐米,其中可以裝多達2升的肉類消化液。有些食肉植物是以昆蟲為食,而還有些會與其它動物配合捕食,比如它們為捕食的動物提供經停的場所。有些還會利用細菌的力量消化所吞食的肉類。

大多數食肉植物吞食昆蟲。經過長期的進化,它們的捕蟲籠已分為三個特定的功能區,不同的區域分別完成特定的任務,從而確保對昆蟲的消化。捕蟲籠的頂端是籠蓋,這個籠蓋可以用來遮雨,防止雨水將籠中的消化液稀釋掉。捕蟲籠光滑的邊緣就是所謂的口緣。豬籠草研究專家、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唐雅-倫納介紹說,捕蟲籠內壁的微觀結構可以讓昆蟲無法通過內壁爬上來。

捕蟲籠的口緣非常光滑,昆蟲極易滑入籠中,而捕蟲籠的內部也極其光滑。唐雅解釋說,「昆蟲就好像在溜冰。它們根本找不到任何附著力來支撐它們的爬行。」一旦滑入籠中,即便飛行類昆蟲也很難逃離。即使有的昆蟲沒有立即被消化液淹死,粘稠的糖水和消化液也會讓昆蟲的翅膀無法展開飛行。

共生關係

勞氏豬籠草是一種熱帶食肉植物。奇特的是,有的勞氏豬籠草似乎並不太喜歡捕食昆蟲,它們的籠子中往往積滿了另一種稍大的捕食者--山地樹鼩的糞便。2009年,加拿大皇家大學科學家喬納森-莫蘭曾經帶領一支科考隊前往馬來西亞山地樹鼩的棲息地霧林中開展考察,以期發現山地樹鼩與豬籠草之間是否已進化出互利共生關係。

勞氏豬籠草的籠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沿著地面生長的,一種是懸掛於空中的。山地樹鼩站立於豬籠草的籠子上,從邊緣舔食花蜜。喬納森科考隊研究人員通過遠程遙控攝像機監控發現,只有地面豬籠草會捕食昆蟲,而空中豬籠草經常會吸引山地樹鼩前往舔食花蜜。當山地樹鼩站在籠子上舔食花蜜時,還會將糞便排入籠中。山地樹鼩的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這正是食肉植物所急需的營養。

為了檢測勞氏豬籠草是否能夠消化山地樹鼩糞便中的氮,科學家們對豬籠草葉子進行穩定同位素分析。經過分析和研究,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認為,空中勞氏豬籠草會從山地樹鼩的糞便中汲取57%到100%的氮。這一研究成果發現了食肉植物與哺乳動物之間的首個共生關係,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科學家對大型食肉植物的研究興趣。

馬來王豬籠草也是一種大型食肉植物,其大到可以吞下一隻老鼠。2011年,由來自德國和馬來西亞的科學家組成的科考隊專門前往婆羅洲考察和研究這一大型食肉植物。與此前的研究一樣,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錄像來監測究竟都有誰來訪問它,監測時間既有白天,也有夜間。科學家們發現,白天裡,山地樹鼩會來舔食花蜜,同時會將糞便直接排到籠中。當太陽落山後,巴魯大家鼠則會替代山地樹鼩,以同樣的方式來與豬籠草進行「氮交易」。這一發現表明,同樣的豬籠草可以與不同的哺乳動物建立起共生關係,只不過區分白天和黑夜。

在為期兩個月的科考研究中,科學家們只發現一隻哺乳動物真正掉進了豬籠草的籠中。科學家認為,豬籠草可能並不是想殺死這只可憐的老鼠,儘管結果是一樣的。其它所有觀測到的小動物,都只是用糞便來換取花蜜,而非性命。

蝙蝠旅館

有些科學家還發現,有蝙蝠還會將熱帶豬籠草當作自己棲息的巢穴。在山地樹鼩與豬籠草的共生關係研究成果發表之前,科學家們還曾經認為蝙蝠可能只是偶爾把豬籠草的捕蟲籠當作是自己的免費汽車旅館。不過,豬籠草研究專家卡羅琳-舒內爾和麥可-舒內爾經過深入研究發現,蝙蝠是「豬籠草旅館」忠實的、付費的真正消費者。卡羅琳和麥可在婆羅洲的低地森林中發現了一種被稱為「赫姆斯利豬籠草」的食肉植物。研究發現,這種豬籠草不僅僅可以為哈氏長毛蝙蝠提供住所,而且還懂得如何去引誘哈氏長毛蝙蝠前來入住。

赫姆斯利豬籠草的捕蟲本領比其近親勞氏豬籠草要差很多,但其長度卻是勞氏豬籠草長度的5倍以上。這種加長型籠子適宜瘦長的蝙蝠居住,而且住起來很舒服。既然發現了這種豬籠草,麥可就很容易發現前往居住的蝙蝠。在短短的六個星期時間內,研究人員共發現了32隻不同的哈氏長毛蝙蝠前往居住。不過,他們也只發現了哈氏長毛蝙蝠這一種棲息於豬籠草中的蝙蝠。卡羅琳和麥可在其中17隻蝙蝠身上安裝了跟蹤定位器,以精確測量這些蝙蝠在白天究竟棲息了多少豬籠草。測量結果令科學家們很驚訝,哈氏長毛蝙蝠竟然只利用赫姆斯利豬籠草作為自己白天休息時候的居所。雖然在那片森林中有許多空間可以作為蝙蝠的棲息場所,如捲起的樹葉、樹洞等,但是對於哈氏長毛蝙蝠來說,赫姆斯利豬籠草是它們最舒適的家。當然,哈氏長毛蝙蝠也會投桃報李。卡羅琳介紹說,「穩定同位素分析顯示,赫姆斯利豬籠草也會從哈氏長毛蝙蝠那裡獲利。哈氏長毛蝙蝠的糞便排在籠中,糞便中有三分之一的氮會被豬籠草吸收。」卡羅琳和麥可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學快報》上。

這種共生關係是非常罕見的。當植物與動物合作共生時,植物通常提供食物,以換取動物的服務。比如,植物可能提供有營養的花蜜或果實,動物前來覓食後離開時也會幫助植物傳播花粉。對於豬籠草來說,與動物的共生關係中,角色恰恰反過來了。植物吸收營養物質氮,而動物接受植物提供的服務,如蝙蝠可以獲得居住的場所,用來擋風遮雨,用來躲避捕食者的攻擊。

卡羅琳和麥可研究團隊對這種奇特的共生關係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他們啟動了持續時間更長的第二輪監測實驗項目,在婆羅洲更大範圍的森林中實施考察,以期找到蝙蝠只喜歡赫姆斯利豬籠草的原因。研究團隊又發現,赫姆斯利豬籠草可以為蝙蝠創造更好的小氣候,更穩定的住所,更高的溼度。卡羅琳解釋說,「蝙蝠擁有巨大的翼膜。正是通過這種翼膜,蝙蝠失去了大量體內水份。豬籠草內較高的溼度可以緩解蝙蝠的脫水問題。」此外,一些患病的蝙蝠可能會受到外寄生蟲的侵害。在赫姆斯利豬籠草的保護下,蝙蝠可以遠離寄生蟲。此外,赫姆斯利豬籠草的籠子內表面異常光滑,寄生蟲很難在其內壁上產卵。卡羅琳和麥可研究團隊第二階段研究成果發表於《生態學》雜誌之上。

化學武器

為了消化掉捕獲的昆蟲,食肉植物也在不斷學習中進化成為天才化學家。它們會分泌出各種酶來消化獵物。唐雅解釋說,「昆蟲就好比是小坦克。」昆蟲類似裝甲鋼板的外骨骼由較為堅硬的幾丁質構成。幾丁質擁有複雜的結構,可以抵抗大多數普通的酶。當豬籠草感覺到籠中有昆蟲時,首先會生產一種被稱為「幾丁質酶」的物質。只有這種酶才可以化解昆蟲的幾丁質外殼。一旦將昆蟲的外殼消化,豬籠草接著釋放第二波酶。這些酶主要分為三類:蛋白酶用來分解蛋白質;脂肪酶用來分解脂肪;酯酶用來處理其它的化合物。

這種植物酶極為有效。這一發現令科學家迷惑不解,豬籠草究竟是如何獲得如此先進的武器。唐雅介紹說,「這些酶看起來與其它植物用來防衛的酶很相似。非食肉植物常用它們防禦和保護自己。」比如,植物常常需要抗禦致病性真菌,如黴菌,而真菌通常擁有強健的細胞壁,其中的關鍵成分就是幾丁質。真菌和昆蟲都是採用幾丁質作為它們外殼的成分,就是為了抗禦化學武器。唐雅等科學家研究發現,豬籠草的祖先採用的一種防禦性蛋白質,既然可以殺死真菌,就可能消化掉昆蟲的外骨骼。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期刊之上。

還有的研究發現,一些豬籠草會利用微生物為它們生產酶。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生利奧諾拉-比特爾斯頓將婆羅洲的豬籠草與生長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哈佛森林中的食肉植物瓶子草進行了對比研究。每一種食肉植物在其生命最初時,其內部都是沒有微生物的。當籠子打開時,細菌、真菌等都會落入捕蟲籠中的消化液中,並且在這種危險的液體中生存下來。與生活於人體內臟中微生物相似的是,有些微生物是可以幫助宿主從食物中吸收額外的營養。

研究發現,生長於哈佛森林中的瓶子草可能特別依賴共生的微生物幫助它們消化獵物。也就是說,在消化肉類食物方面,它們自己的功勞遠遠沒有內部細菌的功勞大。利奧諾拉表示,「目前尚沒有證據證明瓶子草能夠生產自己的幾丁質酶。」然而,細菌卻可以生產幾丁質酶。因此,利奧諾拉的研究成果表明,微生物對瓶子草的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

儘管熱帶食肉植物的生長環境已被嚴重破壞,但科學家在婆羅洲和菲律賓等地仍然不斷發現新的食肉植物物種。卡羅琳認為,「尤其是在山區,可能還有許多未發現的食肉植物物種。它們究竟有何特點,目前沒人知道。」(彬彬)

相關焦點

  • 這「10種」食肉植物,個個長相奇特,你都見過嗎
    這「10種」食肉植物,個個長相奇特,你都見過嗎在眾多的植物類別裡,有一類生活習性完全不同於我們常見到的植物,甚至野外也不多見,但它們個個長相奇特,而且它們獲取營養物質的方式,並非只有水分、土壤、陽光,而是食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食肉植物」。當然,這裡的食肉並非跟我們一樣食用雞鴨魚等肉類,而是一些昆蟲。
  • 美科學家: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有可能進化出食肉習性的可能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植物的習性背離人類的想像,比如有一些植物是吃肉的,這到底有什麼原因讓植物變成肉食性生物呢?植物是如何進行食肉進化的?在遊戲世界中很容易,但在現實生活中,這需要花費更多。現在,對三種緊密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右旋遺傳改組幫助它們發展了捕獲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動物的共生——大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植物與脊椎動物的共生一般認為自然界中大多數物種的共生都發生在界的範圍內,即動物與動物共生、植物與植物共生、原生動物與原生動物共生。但事實上,共生現象發生在大量的跨界物種中,如動植物之間的共生。然而,在過去,研究人員發現物種的跨界共生通常發生在低等原生動物和動植物之間。
  • 動物的共生——大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如今,研究人員發現了更多新奇的共生現象,這也為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共存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植物與脊椎動物的共生一般認為自然界中大多數物種的共生都發生在界的範圍內,即動物與動物共生、植物與植物共生、原生動物與原生動物共生。但事實上,共生現象發生在大量的跨界物種中,如動植物之間的共生。
  • 自然界十大食肉植物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都是不盡相同,大家都對哪些植物比較了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自然界的食肉植物,看看都是哪些竟然還要吃肉生存,下面小編會給大家說到十類食肉植物,大家可不要錯過。2、茅膏菜茅膏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食肉植物,它們葉子上的腺毛頂部能夠產生黏性分泌物,就像陽光下的閃耀的露珠。茅膏菜不僅生長在沼澤地區,在沙地、缺少氮、磷的礦質土壤中也較常見。這種微小的植物是如此神奇,以至於達爾文在書中用了285頁紙來描述關於它的實驗。
  • 食肉植物只吃蟲?今天就吃個脊椎動物給你看
    來源:酷炫科學(SciencePorn)作者:窗敲雨食肉植物可不是只能捉到小蟲子,今天的視頻展示的就是它們「吃掉」脊椎動物的樣子
  • 食肉植物為什麼食肉?
    2015年,波羅海的琥珀中發現的捕蠅幌科食肉植物的葉片,據研究者推測,可能起源於9000萬年的岡瓦納古陸,如若被證實,迄今發現最早的食肉植物當屬此植物,生物地理歷史也需要重新評估。而科學家研究發現,食肉植物多數生長在高山溼地或沼澤,多為土地貧瘠地區。
  • 熊貓從食肉進化進食植物了,有些動物卻似乎相反
    目前也有少數動物具備這樣的趨勢,有科學家研究發現河馬這種食草為主的動物有固定的食肉習性,若它們熬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沒準也能進化為純食肉的動物。進化是適時、適應環境的變化,對生物而言食草或者食肉都是能量的來源方式。
  • 不可思議的食肉植物,是什麼導致植物會去食肉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環境,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充足的氧氣。不同的植物都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植物具有觀賞價值,有的有實用價值,有的也有醫用價值,各種各樣的植物我們都見過了許多,當然,我們也發現有些植物竟然是食肉的。按照常理來說植物都是靠進行光合作用,並且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以此來維持生長,可是為什麼會有的植物會使食肉呢?
  • 不可思議的食肉植物,是什麼導致植物會去食肉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環境,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充足的氧氣。不同的植物都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植物具有觀賞價值,有的有實用價值,有的也有醫用價值,各種各樣的植物我們都見過了許多,當然,我們也發現有些植物竟然是食肉的。
  • 世界上最兇殘的蝙蝠是什麼 豬臉大蝙蝠愛喝鮮血
    現實生活中的蝙蝠喜歡居住在漆黑的洞穴,晝伏夜出,長相怪異恐怖,有尖利的牙齒,發出的尖叫聲也極其陰森,特別個性還比較兇殘,所以不受人類待見。蝙蝠的種類差不多有上千種,其中豬臉大蝙蝠這個品種,它們的長相是更加的奇特,個性最為兇殘,被稱為動物界的隱形殺手。
  • 食人植物沒見過,但神奇的食肉植物就在這裡
    很小就聽說過吃人植物的恐怖故事,一旦你觸碰到它們的枝條,或者進入到它們的勢力範圍,它們就會用藤條把你緊緊箍住,越收越緊,最後把你分解吃掉!很可怕是不?不過後來知道雖然有很多食人植物的傳說,但至今沒有發現地球上有這種植物的存在。食人植物也許不過就是個傳說吧。
  • 全球四大肉食植物,原來食肉不只是動物的專利
    一些看起來很平常的植物,也許正「暗藏殺機」。《植物大戰殭屍》遊戲裡有一口吃掉殭屍的食肉植物大嘴花。科幻電影中也經常出現食肉植物吃人的情節。那麼,食肉植物真的能吃人?食肉植物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本期,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全球四大食肉植物。
  • 研究揭示食肉植物陷阱進化的起源
    研究揭示食肉植物陷阱進化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2 15:15:55 英國諾裡奇研究園約翰·英尼斯中心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教授Enrico Coen研究組發現,肉食性植物陷阱的進化是通過基因表達的簡單轉移而從平面葉片開始的
  • 紀錄片深扒食肉植物,原來它們還是昆蟲的「食堂」和「馬桶」
    但我們對食肉植物的了解也實在少得可憐,如果你能能想起一個豬籠草就已經超過了全國99%的小夥伴。實際上食肉植物的種類繁多,他們捕殺動物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達爾文偏愛的食肉植物是茅膏菜,一種葉片表面布滿粘液的植物。
  • 最新官宣新型冠狀病毒又與蝙蝠有關?蝙蝠究竟有何魔力?
    別問我為什麼會這樣,這件事還要從一隻蝙蝠說起」#這件事還要從一隻蝙蝠說起# ,應該是2020年春節最流行的網絡接梗大賽了。昨天凌晨,中國疾控中心團隊最新論文登上《柳葉刀》,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病毒源頭與舟山蝙蝠有關。
  • 為什麼蝙蝠會選擇晚上外出,而不是白天?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蝙蝠最早出現在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與恐龍曾經是一個時代的生物。顧名思義,食果蝠就是一類主要以植物的果實為食的蝙蝠,比如菲律賓果腹、馬來大狐蝠(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等等,而食蟲蝠則是主要以昆蟲為食的蝙蝠,當然在食蟲蝠下,還有一類特殊的蝙蝠,它們就是以動物鮮血為食的吸血蝠。現存的蝙蝠一共有962種,它們廣泛地分布在除了兩極外的各個大陸上。
  • 世界上最奇特的14種植物
    這種寄生性植物有著植物世界最大的花朵,花朵能夠長到直徑三英尺。阿諾爾特大花肉質多,顏色五彩斑斕,上面的斑點使其看上去如青春期孩子們一張長滿粉刺的臉。它具有刺激性腐臭氣味,幸運地是,人們僅能在印尼地區的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發現這種寄生植物。這種花的中間有個洞,能夠承起6或7夸脫的水。它無莖無葉無根。
  • 7種食肉植物,植物界裡的昆蟲殺手!
    ,所以也被稱為「食肉植物」。它們並不是真正的食肉,是消化酶解離動物組織,吸收掉含氮多的組織液。二、食蟲植物的捕蟲機制:經科學家研究發現,食蟲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一個較完整複雜的捕捉和吞噬活體動物的化學系統。
  • 揭秘蝙蝠:南美奇花成就新「長舌蝠」(圖)
    環球在線消息: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國《自然》雜誌刊登了兩份關於蝙蝠的研究報告。科學家發現,蝙蝠奇特的飛行導航系統依靠的是感知地球磁場,而一種不久前被發現的蝙蝠物種的舌頭居然是身體的1.5倍,堪稱比例最大的「長舌」哺乳動物。 據《泰晤士報》報導,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學家理察·霍蘭德在研究大棕蝠(big brown bat)的飛行能力時發現,如果改變周圍磁場方向,這種蝙蝠的飛行方向也會跟著改變,這顯示它們是靠著地球磁場來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