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官宣新型冠狀病毒又與蝙蝠有關?蝙蝠究竟有何魔力?

2020-12-07 冬呱視頻

「前天睡醒假期還有3天,昨天睡醒假期還有5天,今天睡醒假期還有10天。別問我為什麼會這樣,這件事還要從一隻蝙蝠說起」

#這件事還要從一隻蝙蝠說起# ,應該是2020年春節最流行的網絡接梗大賽了。

昨天凌晨,中國疾控中心團隊最新論文登上《柳葉刀》,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病毒源頭與舟山蝙蝠有關。

2003年的「非典」猶在眼前,科學家們溯本追源,歷經十多年後發現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菊頭蝠。

不只如此,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的新發傳染病都越來越頻繁。1994年澳大利亞爆發過亨德拉病毒,3年後又爆發了梅南高病毒,1998年馬來西亞爆發了尼帕病毒,以及捲土重來的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狂犬病毒等。

這些病毒都是由動物宿主傳播給人類,而源頭也都與蝙蝠有關。

中國疾控中心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登上《柳

為什麼總是蝙蝠?它究竟有什麼魔力?別問為什麼,這要從500萬年前的一次bug說起。

1,我帶100種病毒,但我不會感染

正如上圖,蝙蝠最高能攜帶100多種病毒,被稱為自然界高致病性病毒的「蓄水池」、「飛行的病毒庫」。更神奇的是,自身卻不會被感染。

這簡直是一種bug級的存在。

人類總以為自己是哺乳動物中最高級的,其實蝙蝠才是。它是哺乳動物裡唯一會飛的。事實也證明,哺乳動物能上天真是件了不起的事兒。

人跑步時新陳代謝率提高,體溫也會比日常高些。而蝙蝠的飛行特性更是導致了超高的新陳代謝率,體溫也因此特別突出,日常體溫高達40℃。這就相當於打開了人類的高燒模式。

擱人身上,早燒成智障掛了,但蝙蝠卻跟沒一樣,繼續進化了千百萬年。還因此get了另一種超能力:壽命長達30至40年。

一般而言,新陳代謝率越高,意味著壽命越短。這是因為生物體內的細胞更新是有定數的,大量細胞更新時難免會有DNA複製出現錯誤的情況,或者細胞更新次數夠了,生物體就會發生病變、衰老和死亡。

如同樣是哺乳動物的大象,心跳只有每分鐘26次,平均壽命60年;藍鯨心跳可低至每分鐘2次,平均壽命80歲。和蝙蝠體型相似的老鼠心跳可達500次每分鐘,壽命只有區區1-3年。

然而到蝙蝠這,bug就出現了。它們飛行時的心率可高達1000次/分鐘,壽命卻能長達30至40年。完全不符合以上原理啊?

原來,大約在500萬年前的一次基因突變中,蝙蝠奇蹟般地獲得了DNA損傷修復超能力,幾乎不會出錯,所以體細胞能以遠超一般動物極限的次數分裂,獲得了超常的壽命,還很少得癌。

蝙蝠中最長壽的鼠耳蝠通常死於意外

別的生物心跳越快壽命越短,到了蝙蝠這卻不按套路出牌,直接開外掛。相當於打遊戲,別人被打幾下就打死了,而蝙蝠一般只有電腦關機或斷電了才會go die。確定不是向上帝充錢了嗎?

再來看一下get了30-40年超長壽命+40℃高燒模式的蝙蝠,體內會發生什麼。

人類「發燒」是免疫系統被病原體激活後,用高溫消滅多數病原體的應激身體狀態,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高溫中身體是受不了的。但蝙蝠的「發燒」卻是日常操作。

想像一下,全身的免疫系統24小時在「高燒」模式下戰鬥,哪個病毒頂得住?這也就是為什麼伊波拉、馬爾堡、狂犬病、SARS等病毒,完全乾不死蝙蝠的原因吧。

然而,蝙蝠免疫系統強大,並不意味著可以將所有病原體消滅乾淨了,而是抑制病毒的複製,將這些病毒壓制在了體內。

另一方面,對病毒而言,和蝙蝠打個平手後,在後者體內生存,還不相當於進了一個營業時間長達三四十年的魔鬼訓練營?在40℃的高溫下開始瘋狂練級進化,笑到最後的都是狠角色。

有朝一日,當這些病毒偶然間被傳播出去,將對其他弱小可憐又無助的哺乳動物造成致病,甚至是致命的打擊。

因為它們在蝙蝠體內進化百萬年,已經適應40℃高溫,人或其他哺乳動物被感染後,身體常規的發熱機制已無法對它們的複製造成有效幹擾。

2,蝙蝠燉湯,棺材反光

雖站在哺乳動物進化的頂端,但蝙蝠獲得超能力的時候就像和上帝籤了「隔離狀」,常年在幽暗潮溼的山洞晝伏夜出,甚至把「莫挨老子」幾個字都進化到了臉上,盡力與人保持距離,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病毒傳染給人類了?

在人類社會中,有個詞叫「不作死就不會死」。有人直接吃蝙蝠,有人吃了被蝙蝠感染的野生動物,還有人佔據蝙蝠的棲息地。明知蝠有毒,偏向蝠山行,惹出禍來又怪得了誰?

2002年末,非典(SARS病毒)在我國廣東首次爆發,短短5個月之內傳播到了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8000人感染,死亡病例接近800人,是本世紀初最嚴重的一次傳染病。

最早的11個病例大多和野生動物有接觸的歷史。他們或是野生動物的運輸者,或是野生動物的交易人員,或是餐館的廚師、服務員。根據這樣的線索,科學家們推斷SARS病毒有可能和野生動物的傳播有關係。

繼續順藤摸瓜,科學家們首先瞄準了廣東野生動物市場,並很快在市場上的果子狸體內分離和監測到了和SARS病毒一樣的病毒。

情況危急,在僅得出初步猜測且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有關部門就對市場上販賣的果子狸進行了大規模捕殺。這個政策對控制SARS後期傳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此後,廣東再沒出現SARS新增病例。

這些野味都可能傳染病毒 ■

也是因此,外界一直認為果子狸是SARS病毒的罪魁禍首,果子狸一直背鍋十多年。

但科研人員調查了全國各地養殖的果子狸和野生果子狸,發現它們並沒有被SARS感染的證據,而在實驗室用SARS病毒對果子狸人工感染,發現果子狸也會生病,表現出症狀。

對於新發的動物源病毒,必須找到它的自然宿主才有意義。自然宿主,就是長期攜帶病毒自己卻不發病,能和病毒和平共處。顯然果子狸不符合SARS病毒自然宿主的特徵。

這意味著,對SARS的溯源並未結束。大眾看不見的地方,仍有一批科研人員在不懈地追擊SARS的真正來源。

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石正麗和崔傑,想起來在上世紀90年代有兩種嚴重的傳染病自然宿主都是果蝠。於是從2004年就開始了在蝙蝠身上尋找SARS病毒之旅。

石正麗的科研團隊在野外採集蝙蝠 ■

他們經常到全國各地採集蝙蝠,蝙蝠洞一般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地勢也很險峻,過程艱辛難以想像,終於在13年的追蹤後,確定病毒來源於雲南省的一處洞穴的一群中華菊頭蝠。

據推測,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在偶然的情況下感染了雲南養殖場的果子狸,感染了病毒的果子狸隨後又被販賣到了廣東。病毒進一步在市場上的果子狸中傳播,不斷變異,最終產生一個傳播性極強的SARS病毒,感染了人類。

SARS的源頭是蝙蝠不假,但是它發展的舞臺是廣東野生動物市場和餐館。如果我們沒有食用果子狸,那麼病毒從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的傳播鏈就不會發生,也許當年的SARS就不會爆發。

SARS的自然宿主中華菊頭蝠 ■

間接接觸蝙蝠都有可能染上病毒,那直接食用呢?

雖然蝙蝠把「我不能吃」也進化到了臉上,但非洲許多地區的人都喜歡食用紅燒或烤制的蝙蝠。

由於蝙蝠是能飛的哺乳動物,一些非洲人認為食用蝙蝠可以獲得蝙蝠的力量。也正因為如此,令人膽寒的伊波拉病毒便由此從叢林走向了村落,再到城市。

黑暗料理:蝙蝠湯 ■

歷次疾疫,人類是受害者,蝙蝠又何嘗不是受害者?該反思的又是誰?

3,不能把蝙蝠全殺死嗎?

不知道為什麼2020年了,竟還有些無腦人士人公開呼籲全面捕殺蝙蝠。有毒不是蝙蝠的錯,管不住嘴才是人類自己的錯!

某網友號召捕殺蝙蝠 ■

在分類學上,蝙蝠屬於翼手目,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在全世界約有1107種,據估計數量佔據了全部哺乳類的五分之一,是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除了南北極和大洋中的一些小島之外,蝙蝠遍布全球。

雖然常年隨身攜帶許多可怕病毒,外形長得也不太討喜,蝙蝠在生態鏈中卻至為重要。

食蟲類蝙蝠能消滅大量蚊子、夜蛾、金龜子、尼姑蟲等害蟲,一夜可捕食3000隻以上,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食果類蝙蝠也是森林中為植物傳播授粉的重要一環。很多植物的花高度特化,甚至專門在夜間開放以吸引蝙蝠,而葫蘆樹、仙人掌等植物只能靠果蝠授粉。還有研究表明,有些熱帶植物種子只有經過果蝠或鳥類胃的消化才能發芽。

蝙蝠一般分為食果蝙蝠和食蟲蝙蝠 ■

同時,蝙蝠又是另一些食肉動物的捕食對象,如鳥、蛇、猴子、狐猴、浣熊、負鼠、貓、猛禽等,有些鳥類捕獲蝙蝠的量最多可達每日食物需求量的50%。

捕殺狐蝠在臺灣、馬來西亞等地極為普遍,當地的狐蝠因此瀕臨滅絕。

1998年馬來西亞尼帕病毒的流行,正是由於森林被破壞,一些狐蝠遷移到一座養豬場附近的果園覓食,豬吃了狐蝠吃剩的芒果而感染病毒,繼而引起了尼帕病毒在人類中的大爆發。為此,馬來西亞撲殺了110萬頭豬。

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種類 ■

生物鏈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

再說了,蝙蝠主動招誰惹誰了,憑什麼要為人類罪行背鍋?要從源頭預防新發傳染病其實很簡單,就是離蝙蝠遠一點。

遠離野生動物,杜絕野生動物消費,減少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侵擾,萬物有靈,互不打擾,互不侵犯,才是人類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

從SARS到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僅僅17年而已。

人類好了傷疤忘了疼,但但大自然卻不會忘記。如果人類不聽話,這絕對不是最後一次報復。

*參考來源:①《中國疾控中心團隊最新論文登上<柳葉刀>:新冠肺炎病毒源頭與舟山蝙蝠有關》,鈦媒體。②《這些野生動物的病毒怎麼就到了人類社會?| 石正麗 一席第600位講者》,一席。③《蝙蝠這種牛逼生物,不招惹人類已是萬幸,為什麼還有人敢吃它們?!》,脊梁in上海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案丨盧月麗

運營丨李廣博 盧月麗 李婧琨

相關焦點

  • 蝙蝠會傳染新型冠狀病毒?請不要冤枉蝙蝠!
    2019年,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會出現嚴重的肺炎症狀。由於防控不及時和遇上春運,人口大遷徙,因而該病毒擴散非常之快。1月30日,將近25萬隻蝙蝠衝進布裡斯班,肆意橫行,交通頓時癱瘓,當地居民被嚇得不敢外出。有人稱這些蝙蝠非常兇殘,一口可把人的脖子咬斷,更有甚者懷疑,蝙蝠衝進城市,會不會把新型冠狀病毒也傳播開來。
  • 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蝙蝠為什麼能夠活下來的猜想
    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後,病毒學專家對病毒進行了溯源,有證據表面蝙蝠是這種病毒的宿主,或者說是中間宿主。 那麼,為什麼病毒能在蝙蝠體內寄生而不會對蝙蝠這種哺乳動物進行攻擊呢?有專家說是蝙蝠的體溫在40攝氏度左右,這個溫度能壓住病毒的發作。
  • 蛇、水貂、蝙蝠,新型冠狀病毒究竟來自哪種野生動物?
    自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2020年1月10日公布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針對該病毒的傳染途徑、發病機制和宿主來源等,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爭相發表研究成果,但各方基於基因模型分析的結果相差甚遠,人們目前能確認的只是這種冠狀病毒來自各種可能的野生動物。「蝙蝠女俠」石正麗首先實驗證明這種病毒極可能來自蝙蝠。
  • 蝙蝠?水貂?新型冠狀病毒來自哪種動物?
    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源自蛇?遭學界質疑1月22日,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醫學病毒雜誌)的論文指出,與刺蝟、穿山甲等其他動物相比,2019-nCoV的密碼子使用偏好與蛇類似,因此蛇最有可能是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
  • 科學家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強!宿主可能是蝙蝠
    眼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似乎呈現愈演愈烈之勢。這一來勢兇猛的神秘「殺手」究竟來自何方?傳染力如何?研究推測,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有可能是——蝙蝠,研究成果預測了武漢冠狀病毒有很強的對人感染能力,為科學防控,制定防控策略和開發檢測/幹預技術手段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 Nature解讀:為什麼說新型冠狀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
    Nature解讀:為什麼說新型冠狀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通過基因測序發現這個患者的肺裡存在一種以前從未發現過的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稱為「2019-nCoV」)。2新病毒與SARS樣冠狀病毒最相似該研究報告了通過基因組分析發現新病毒29,903個核苷酸中89.1%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相似。
  • 中科院最新研究再次將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指向蝙蝠
    作者 邱晨輝又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結果出爐了,將該病毒的來源再次指向蝙蝠
  • 新型冠狀病毒是吃蝙蝠吃來的嗎?
    可問題是,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當真是由於吃蝙蝠引發的嗎?大家腦海中如此強烈的印象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哪兒吃的?其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展示了亞洲面孔男男女女進食蝙蝠而略顯驚悚的場面。考慮到各位可能已經都看過了,以及沒看過人的心理感受,就不在此一一重複了。疫情、蝙蝠、亞洲面孔,在眼下這個時間節點,似乎自然而然就應了「病從口入」的老話,拼湊起了「新型冠狀病毒因吃蝙蝠而起」的完美閉環。果真如此嗎?
  •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宿主是蝙蝠?千萬不要吃野味
    哪些野生動物會攜帶冠狀病毒?很多野生動物都可能攜帶病原體,成為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媒介,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狀病毒的常見宿主。武漢地區的病毒性肺炎疫情爆發,與2002年廣東爆發的「非典」疫情有很多相似之處,都發生在冬季,初始發生都起源於人與動物市場交易的鮮活動物接觸,而且都是由未知的冠狀病毒導致。由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鄰居和外類群都在各類蝙蝠中有發現,推測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 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究竟是哪種野味帶來的災難?
    1 月 24 日,《柳葉刀》在線發表有關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的論文結論中指出,2019-nCoV 很可能與中華菊頭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密切相關。確認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和自然宿主,有利於控制傳染源及研究治療藥物。
  •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到底是啥?北大教授揭示:或來自蝙蝠和水貂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到底是什麼?一直懸而未決。1月24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朱懷球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深度學習算法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和感染性》,文章指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潛在宿主,其中水貂可能為中間宿主。該研究使用的是基於深度學習算法開發的VHP(病毒宿主預測)方法,用以預測新型冠狀病毒潛在宿主。
  • 新型冠狀病毒最新報導!它與非典(SARS)關係震驚,竟是同一家族
    截至1月21日24時,國家衛健委收到國內13個省(區、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440例,報告死亡病例累計9例,新增3例,全部為湖北病例。報告新增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149例,收到日本通報確診病例1例,泰國通報確診病例3例,韓國通報確診病例1例。目前,追蹤到的密切接觸者2197人,已解除醫學觀察765人,尚有1394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 蝙蝠:冠狀病毒最致命的傳染源
    其實像這樣的神秘怪病近20年來屢有發生。早在1994年,在澳大利亞一個叫亨德拉的地方,15匹馬死於一種神秘的病毒。隨後,有2人又不幸染病身亡。科學家根據發病地點,將這種病毒命名為亨德拉病毒。後來,在澳大利亞發現了更多與蝙蝠有關的病毒,其中包括一種狂犬病毒的近親,現在叫做「澳洲蝙蝠狂犬病毒」。1996年,一名被蝙蝠咬了的婦女死於該病毒。被亨德拉病和澳洲蝙蝠狂犬病傳染的人數畢竟還是少數。然而,1998年在馬來西亞一個叫聶帕的地方,229人被一種未知病毒感染後,突然發燒、頭痛、腦腫脹,半數人死去。
  •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從蝙蝠到人類的演變之路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國,目前已經確診的病例達34664例,死亡人數達到724例。RaTG13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高達96%,初步證實蝙蝠是此次2019-nConV的自然宿主。
  • 為什麼每次傳播病毒的都是蝙蝠?因為蝙蝠體內有一個火熱毒蠱!
    無疑蝙蝠是最成功的哺乳動物,因為它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但它幾乎也是掃把星的代名詞,無論是在狂犬病毒還是伊波拉病毒,或者薩斯病毒,甚至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蝙蝠都是它們的源頭,似乎它是潘多拉魔盒中釋放出來的疾病代名詞,為什麼蝙蝠會那麼毒?而且自己那麼毒居然還沒事?
  • 蝙蝠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算上這一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我們的印象裡,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歷了太多兇險的傳染病爆發事件。其實遠不止是中國人記憶中的「非典」,在1994年澳大利亞爆發過亨德拉病毒,3年後又爆發了梅南高病毒,1998年馬來西亞爆發了尼帕病毒以及Tioman(馬來西亞島嶼)病毒。
  • 石正麗與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監測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和美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達什亞克(Peter Daszak)教授團隊5月31日在科學預印版網站BioRxiv發表了關於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的最新研究論文,這篇論文已經被《自然通訊》雜誌接受,並將於近期發表。
  • 《自然》:新冠病毒或是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
    COVID-19的暴發對全球衛生系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關它從何而來的爭論一直未停過,實驗室洩露、病毒人造的陰謀論,來自太空的荒謬觀點充斥各個社交媒體,但此前的一些研究讓更多的人相信,病毒來源於蝙蝠,而中間宿主是穿山甲。
  • 網紅、中國臺灣演員明道相繼被挖出早年吃蝙蝠視頻被要求道歉|蝙蝠又何「罪」?聽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怎麼說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消息不斷從「一線陣地」傳來,被研究認為系眾多危險病毒的自然宿主的蝙蝠,也多引起網友關注
  • 魔力寵物新明星之改造迷你蝙蝠(上)
    黃金迷宮開放至今,已經有數支隊伍憑藉著優秀的裝備、精妙的戰術以及完美的配合,打倒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黃金之龍,獲得了改造迷你蝙蝠所需要的設計圖的一部份。幾乎所有的玩家都在期待著全魔力第一隻改造迷你蝙蝠的誕生。究竟哪個星系能夠贏得這份榮譽呢?現在還沒有人知道。但是,改造迷你蝙蝠的強大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