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四大肉食植物,原來食肉不只是動物的專利

2020-12-04 百度百科

一些看起來很平常的植物,也許正「暗藏殺機」。《植物大戰殭屍》遊戲裡有一口吃掉殭屍的食肉植物大嘴花。科幻電影中也經常出現食肉植物吃人的情節。那麼,食肉植物真的能吃人?食肉植物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本期,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全球四大食肉植物。

1、豬籠草

  與其他食肉植物一樣,豬籠草生長在貧瘠或者酸性土壤中,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北美洲。豬籠草的「殺手鐧」是一個裝滿液體的深囊,我們稱其為捕食囊。它利用視覺誘惑或花蜜吸引的方式,將正在覓食的昆蟲吸引到由葉子組成的碗杯狀的捕蟲囊中。

捕蟲囊的內側囊壁光滑且成槽型,以此來避免昆蟲爬出去。昆蟲落入囊內會被液體淹沒並逐漸分解,分解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利用雨水衝到囊中的細菌進行分 解,另一種是用豬籠草自己產生的消化酶進行分解。此外,一些豬籠草能夠與昆蟲幼體互惠共生。幼蟲以豬籠草捕食的獵物為生,而豬籠草則吸收它們的排洩物。通 過這些獵物,豬籠草可以補充自身需要的礦物營養,特別是氮和磷。

  在豬籠草捕蟲囊的頂部有一個蓋子,大概是為了阻止蟲子爬出去而設置的障礙,蓋子封住的液體可以用來做瀉藥,治療咳嗽、眼部發炎、燒傷等。請繼續閱讀下節,了解一種讓達爾文痴迷不已的食肉植物——茅膏菜。

2、茅膏菜

  茅膏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們葉子上的腺毛頂部能夠產生黏性分泌物,就像陽光下的閃耀的露珠。茅膏菜不僅生長在沼澤地區,在沙地、缺少氮、磷的礦質土壤中也較常見。這種微小的植物是如此神奇,以至於達爾文在書中用了285頁紙來描述關於它的實驗。

  由於普遍缺少植物代謝所需要的硝酸還原酶,茅膏菜非常依賴於捕獵昆蟲補充氮素養分。茅膏菜有兩種不同的腺體幫助它捕捉和消化昆蟲:長莖腺體分泌有香味的黏液吸引昆蟲,而無莖腺體吸收昆蟲的營養(但在一些種類中無莖腺體已經不存在了)。

   茅膏菜的腺毛非常敏感,為了使昆蟲接觸到更多腺體,腺毛會向葉子中心彎曲。當昆蟲被香味吸引接觸到腺毛時,就會被粘住而無法脫逃。腺毛能夠產生含有蛋白 酶和磷酸酶的消化酶,一旦獵物被俘獲,消化酶的產量就會增加,約在第四天的時候達到最高濃度,而此時昆蟲就完全變成茅膏菜的大餐了。

3、捕蠅草

  捕蠅草只生長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南部和北部的沼澤地帶。由於它奇特的外形和快速的捕食速度,捕蠅草也被稱為 「捕鼠器」。它的葉子從中脈形成可以咬合的兩個葉片,長有短刺的葉片向外張開,形狀有點兒像貝殼。

   這些硬刺非常敏感,當任何物質碰觸到它們後,葉片就會立即咬合,整個過程不到一秒。不過,只碰觸一個硬刺並不會誘發閉合現象,只有當一個硬刺被碰觸兩次 以上,或兩顆硬刺被連續碰觸時才會引發葉片閉合行為。而且,葉片最初不會完全緊閉,它會保持一個縫隙幾秒鐘,為的是讓小昆蟲逃走,因為對它來說小昆蟲不能 填飽肚子。

  當葉片閉合後,頂部的硬刺相互咬合,對裡面的昆蟲來說,就像是被關在上了鎖的監牢裡。隨後,硬刺產生的消化酶會分解困住的昆蟲蛋白質,捕蠅草由此得到氮的補充。如果捕獲的獵物不是食物,而是石頭或泥土的話,捕食器會在12小時後重新張開,並將其「吐」掉。

4、狸藻

  所有食肉植物中真正具有 「陷阱門」的就是狸藻。這種生長在水中的植物具有自然界最精確而微妙的捕食陷阱,它的捕食囊被評價為植物王國中最精緻的結構,同時捕食速度也是最快的。而且,狸藻的生長範圍很廣,除了南極洲,全球幾乎都有它的身影。

   狸藻數以千計的囊狀物附著在水中的羽狀細小分枝上,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細小的分枝是進化了的狸藻葉子。那些平整光滑的囊狀物直徑範圍在2毫米到4毫米 之間,其中一端有入口(囊口)和由小管形成的一個門(囊瓣)。門在入口的頂部懸掛著就像一個車庫門,只不過它是向內打開的。門周圍的小管和粘液層能夠加強 門的封閉性,防止水進入囊狀物中。

  囊狀物裡面有許多的腺體,這些腺體可以吸收囊狀物中的水並將其排到外面。囊狀物中的部分區域是真空的,這就使外面的氣壓大於裡面,這也解釋了它外面看上去成凹形的原因。

  門口周圍是幾根類似小甲蟲或昆蟲觸角的感應毛。當水生生物碰觸到感應毛,感應毛就像一個槓桿將力量施加給柔韌的門,囊狀物就會迅速鼓起,同時門打開,將倒黴的獵物吸入囊中。整個捕食過程只有1/60秒,可與照相機快門的速度相媲美,隨即捕蟲囊開始分泌消化酶分解獵物。

作者:月星沙sky

相關焦點

  • 食肉植物為什麼食肉?
    食肉植物又稱食蟲植物幾乎遍布全球,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們能夠誘捕昆蟲或體型較小的動物,並且能分泌相應的消化酶將獵物消化吸收。典型的如生活在加州海岸平原的捕蠅草,隸屬茅膏菜科,是肉食植物大科在缺少賴以生存的營養成分和殘酷的生存環境中,吸引、捕捉周圍的昆蟲和微小動物成為食肉植物獲取必要養分的重要途徑。
  • 我們了解的肉食動物都是要吃肉的,你知道幾乎不吃肉的肉食動物嗎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它們有點像各種猴子,狒狒、懶猴、眼鏡猴、獼猴、猩猩和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喜歡這種樹棲的生活方式?答案:不是的。它們是和浣熊、長鼻浣熊、犬浣熊等一樣是屬於浣熊科的。科學家們猜測,在大約2260萬年前,蜜熊已經分支了,只是現在它們還保留了一些食肉特性。
  • 3個最危險的食肉植物,它專門以肉食為生!可能就在你身邊隱藏著
    如果能探討出其中的原因,是否也可以通過某種方法讓非肉食性植物也能「吃上肉」?最近科學界的一項發現,給出了答案。揭開食肉植物吞食動物之謎!」與普通的植物不一樣?結果發現,食肉植物之所以食肉,是因為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祖先大約生活在6000萬年前,由於食肉植物「繼承」了祖先完整的基因組,這些基因可以讓植物感覺、檢測、消化獵物,從而讓它們也能像動物一樣「大口吃肉」。
  • 為何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都能夠被人類所獵殺,但事實上,人類並不依靠捕殺食肉動物來獲取生存所需的我們人類不也吃了,但要知道,這只是少部分,大多情況下我們食用的肉類都是素食主義者。總體來說,食肉動物的肉美味程度一般,而且飼養難度又較高,因而不被人們所喜愛。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
  • 為什麼草食動物也能吃肉,肉食動物卻很少吃草?
    我們通常從食性上把動物定義成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兩大類,但是這只是比較狹義的說法,草食動物並不是只吃素食不吃肉食,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也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就像北美洲的雪鞋兔,一樣會吃腐肉,可見兔子確實可以吃肉的。
  • 熊貓從食肉進化進食植物了,有些動物卻似乎相反
    目前也有少數動物具備這樣的趨勢,有科學家研究發現河馬這種食草為主的動物有固定的食肉習性,若它們熬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沒準也能進化為純食肉的動物。進化是適時、適應環境的變化,對生物而言食草或者食肉都是能量的來源方式。
  • 百科|你是否想過,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卻幾乎不吃肉食動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止人類如此,在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是如此的,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界就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在這條食物鏈中,最底層的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來源是太陽。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敵的動物就是人類,所以站到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但是,什麼都吃的人類,因何不碰食肉動物?難道是口感不好?當然不是!
  • 為何人類喜歡吃草食類動物,卻不喜歡吃食肉動物?
    其它的我們可以通過植物、動物來獲得,當然,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其它的手段來滿足我們的身體需求,比方說營養素、發酵產品等等。從古至今,人類一直都依靠採集、耕種、畜牧、狩獵、漁獵等方式來獲取食物,不過,有一點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人類的食譜中,為人類提供肉食的都是食草動物,比方說我們常吃的牛羊肉、豬肉、雞肉、鴨肉等等,我們很少回去吃食肉動物,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食肉動物的肉不好吃嗎?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只吃食草動物的肉?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對於古人類的區別在於:肉食動物也就是食肉動物的俗稱,性格暴躁,四肢強勁,有著很強的靈活性,通常情況下有著尖銳有利的牙齒,上頜最後一枚前臼齒和下頜最前一枚臼齒便是用來吃肉的食肉齒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是不好吃還是生存法則?
    幾千萬年的進化,讓人類變成了雜食動物,熟食的習性更是讓人類食譜的選擇範圍變得寬廣。肉類作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可是對比動物的飲食習慣,我們會發現,在人類的餐桌上很少看到食肉動物的身影,大多數的肉類都來自食草動物。是不好吃還是一種巧合?這種人類獨特的飲食特點真相到底是什麼?
  • 為何感覺人類只吃食草或雜食類動物,幾乎不吃肉食動物
    生物的生存其實是物質和能量的流動,能量經過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有大量的浪費,到食肉動物的時候,數量已經相當少了,飼養作為人類肉食來源成本會很高。因此飼養陸地肉食性動物,成本會比較高,像人類常吃的肉食性魚類,價格都要比吃草為生的魚肉更貴一些。再說陸地食肉動物比較兇猛,體型小一些的的吃起來不是很划算,體型大的養起來太危險。選擇食草動物或者雜食性動物作為主食肉類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比較經濟。由於比較接近食物鏈的最低能量層級,因此它們數量很多,性情也更加溫順,適合大規模的飼養。
  • 食肉動物為什麼很少吃食肉動物?是因為肉不好吃嗎?
    但是大家也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仔細想一下是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肉不好吃嗎?對於這個問題,為了可以更好地闡述,我們來拿兩個最典型的生物舉個例子,那就是獅子和鬣狗,獅子和鬣狗作為非洲草原上最常見的兩種群居肉食動物,在各類紀錄片中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朋友們也會發現,獅子和鬣狗經常會打架,而雄獅有時候會直接咬死鬣狗中的頭領,但是卻不會吃掉它們,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 植物「食肉」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揭曉了!
    大約7000萬年前,當恐龍在地球上漫遊時,一種基因異常使一些植物變成了肉食動物。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一個神秘的行為完成的:即重新利用基因的根和葉,用它們來捕捉獵物。吃肉的轉變給了這些植物帶來了許多好處。事實上,食肉植物通過捕獲和食用富含營養的動物獵物,使它們在營養貧瘠的土壤中茁壯成長,從而扭轉了瀕臨滅絕的局面。
  • 何為食肉動物?為何陸地三大食肉動物中只有貓科是堅定的肉食者?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棕熊的文章,有網友評論:棕熊不是食肉動物,是雜食動物。確實,在我們一般看法中,以肉食為主的是食肉動物,以草食為主的是食草動物,葷素搭配的是雜食動物,這樣看來,棕熊確實是雜食動物。但這只是我們普羅大眾的看法,在生物分類學上卻不是這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食肉動物。
  •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吃人的肉食植物?讓我們一起走進肉食植物的世界
    當我們去到動物園的時候就會發現,獅子老虎這類兇猛的食肉動物或者眼鏡蛇和蟒蛇這類讓人不寒而慄的動物展區往往是人滿為患,可見人類對於有危險性的事物充滿了獨特的好奇心,當然,也正是這股好奇心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不過人的心理活動不是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我們要說的是肉食植物,因為大多數的人對此都充滿了好奇。一說到肉食植物,很多人在腦子裡馬上就會閃過吃人植物這一概念。
  • 詳解人類為何不吃食肉動物,到底是不好吃,還是不敢吃?
    比起肉食動物,為何草食動物的肉質更受人類的青睞?人類作為雜食動物,食譜是非常廣泛的。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人類平常主要食用的肉類,主要來源於食草動物,而非食肉動物。我們會經常吃牛肉、羊肉和豬肉等等,但是卻不會想要去吃老虎獅子。
  • "食肉植物"了解一下?「吃人」的那種~
    它總是散發著一股腐肉的味道,吸引肉食類的甲蟲和蒼蠅為它進行授粉。野生的泰坦魔芋只生長在印尼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裡。若要人工栽培這種植物,是很難見其開花的。圖源: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官網食肉植物指能夠引誘、捕食動物,並吸收獵物的體液作為營養的植物
  • 人類為何很少吃食肉動物,到底是不好吃,還是不敢吃?
    比起肉食動物,為何草食動物的肉質更受人類的青睞?人類作為雜食動物,食譜是非常廣泛的。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人類平常主要食用的肉類,主要來源於食草動物,而非食肉動物。我們會經常吃牛肉、羊肉和豬肉等等,但是卻不會想要去吃老虎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