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也有少數動物具備這樣的趨勢,有科學家研究發現河馬這種食草為主的動物有固定的食肉習性,若它們熬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沒準也能進化為純食肉的動物。
進化是適時、適應環境的變化,對生物而言食草或者食肉都是能量的來源方式。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腸道差距比較大,植物中有很多粗纖維更難消化因此需要更長的倡導腸道磨碎食物,在微生物的幫助下更好地消化植物食物,饒是如此,食草動物對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利用效率也不過百分之十幾,好處是植物無處不在,食草動物一般不會缺少食物,即便是熱帶的食草動物也是這樣,它們更注重水源的所在;
而蛋白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腸,所以食肉動物都是短食道,小腸發達而大腸比較短,吃的快拉的快,好處食草動物由於在能量金字塔中更接近作為綠色植物的生產者,因此食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非常多,食肉動物可以根據季節選擇在不同時段出現的食草動物,食物也比較豐盛,但是因為能量流動效率只有15%左右,因此食肉動物的數量一般遠遠少於食草動物。
熊貓從食肉到食草的轉變其實也有根由,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熊類(除了北極熊少數類型純吃肉)嚴格點說可能都是雜食動物,像灰熊、棕熊都是能捕到獵物的時候吃肉,食物短少的時候吃果子,比如棕熊會首選擁有豐富漿果、水果、肥厚的草葉,膜翅目昆蟲和有蹄類動物的地區為棲息地,它們的腸道也適應這樣的食物習性。熊貓轉為以竹子為主食,但是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會吃點肉的,因為熊貓腸道對竹子營養(本身也沒多少營養)的利用效率只有10%左右,因此熊貓一整天大多數時間都在啃竹子,好在竹子數量很多,熊貓再怎麼吃也吃不完。
(熊的糞便,可以看到很多果子殘骸)
世界上也有很多動物食性介於食肉和食草之間,各種熊都有往這方面發展的潛力,有河馬、鬃狼等少數類型食性正在轉變,科學家在烏幹達通過研究1962年10月到1963年11月射殺的928頭河馬胃容物,食肉行為是其基本生態位的一個固有現象,不僅在水草豐茂的季節是這樣,在食物短缺的季節也是這樣,原因尚未摸清楚,但是食肉確實是河馬所具有的行為,以它們的體型,哪天想吃肉了直接懟鱷魚也並非沒有可能;鬃狼由於體型較小,主要在夜間捕食,也是雜食性的動物,食物包括各種水果、齧齒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隨著環境的改變若它們的肉食食物越來越少,也可能向食草轉變。
生物的習性並不是固定的,按照如今對人類演化歷史的研究,人類也曾在很長的歲月中廣泛吃素,後來經歷過肉食,如今更多時候是雜食。這也導致我們和黑猩猩、大猩猩的不同,它們的腸道具有更發達的盲腸,但是身體佔據全身的比例也更高,這可能是限制它們智商演化的一個因素,而如今它們仍主要蹲在樹上吃果子,但偶爾也有猩猩捕食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