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從食肉進化進食植物了,有些動物卻似乎相反

2020-12-03 怪人科普

目前也有少數動物具備這樣的趨勢,有科學家研究發現河馬這種食草為主的動物有固定的食肉習性,若它們熬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沒準也能進化為純食肉的動物。

進化是適時、適應環境的變化,對生物而言食草或者食肉都是能量的來源方式。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腸道差距比較大,植物中有很多粗纖維更難消化因此需要更長的倡導腸道磨碎食物,在微生物的幫助下更好地消化植物食物,饒是如此,食草動物對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利用效率也不過百分之十幾,好處是植物無處不在,食草動物一般不會缺少食物,即便是熱帶的食草動物也是這樣,它們更注重水源的所在;

而蛋白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腸,所以食肉動物都是短食道,小腸發達而大腸比較短,吃的快拉的快,好處食草動物由於在能量金字塔中更接近作為綠色植物的生產者,因此食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非常多,食肉動物可以根據季節選擇在不同時段出現的食草動物,食物也比較豐盛,但是因為能量流動效率只有15%左右,因此食肉動物的數量一般遠遠少於食草動物。

熊貓從食肉到食草的轉變其實也有根由,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熊類(除了北極熊少數類型純吃肉)嚴格點說可能都是雜食動物,像灰熊、棕熊都是能捕到獵物的時候吃肉,食物短少的時候吃果子,比如棕熊會首選擁有豐富漿果、水果、肥厚的草葉,膜翅目昆蟲和有蹄類動物的地區為棲息地,它們的腸道也適應這樣的食物習性。熊貓轉為以竹子為主食,但是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會吃點肉的,因為熊貓腸道對竹子營養(本身也沒多少營養)的利用效率只有10%左右,因此熊貓一整天大多數時間都在啃竹子,好在竹子數量很多,熊貓再怎麼吃也吃不完。

(熊的糞便,可以看到很多果子殘骸)

世界上也有很多動物食性介於食肉和食草之間,各種熊都有往這方面發展的潛力,有河馬、鬃狼等少數類型食性正在轉變,科學家在烏幹達通過研究1962年10月到1963年11月射殺的928頭河馬胃容物,食肉行為是其基本生態位的一個固有現象,不僅在水草豐茂的季節是這樣,在食物短缺的季節也是這樣,原因尚未摸清楚,但是食肉確實是河馬所具有的行為,以它們的體型,哪天想吃肉了直接懟鱷魚也並非沒有可能;鬃狼由於體型較小,主要在夜間捕食,也是雜食性的動物,食物包括各種水果、齧齒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隨著環境的改變若它們的肉食食物越來越少,也可能向食草轉變。

生物的習性並不是固定的,按照如今對人類演化歷史的研究,人類也曾在很長的歲月中廣泛吃素,後來經歷過肉食,如今更多時候是雜食。這也導致我們和黑猩猩、大猩猩的不同,它們的腸道具有更發達的盲腸,但是身體佔據全身的比例也更高,這可能是限制它們智商演化的一個因素,而如今它們仍主要蹲在樹上吃果子,但偶爾也有猩猩捕食猴子。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人類是高級生物有著發達的頭腦,所以就聰明選擇了易於獵取的動物來作為食物來源,比如雞鴨鵝牛羊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食草類動物自身性格比較溫順,攻擊力較弱,易於被人類馴服。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通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
  • 如果人類進化成食草動物,地球上的植物可能會滅絕
    地球上的動物,如果按照進食的習性來劃分的話,可劃分為三種動物:食草性動物、食肉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是指可食肉或是食草的動物)。而我們人類就屬於雜食性動物之一,並且我們每天都會吃上一些肉。既然吃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何人類的祖先不進化為食草動物呢?而且地球上的植物有那麼多,吃草應該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了吧。其實不是人類不想吃草,而是光是吃草根本就不足以讓人類獲得足夠的能量。因為草本植物中蘊含的能量密度,比動物身上蘊含的能量要少得太多了,所以光是吃草是不行的,能量的獲取根本就跟不上。加上植物通常都含有大量的纖維素,這些纖維素是人類難以消化的。
  • 大熊貓: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動物?
    當時,熊貓進化出了更強勁的下頜,以便嚼碎堅硬的、粗纖維的食物,而它的腕骨裡也有一根變為了假指頭,便於抓住竹子的主幹。不過,在這些表面上的硬體變化之外,熊貓的消化系統仍然保持為肉食類的樣態。食草類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擁有寬大而曲折的腸道,以減緩食物的運動,讓體內的細菌能有更多時間來消化其餐食。但大熊貓卻有著與食肉動物無異的短小腸道。甚至於它的腸道微生物都與熊更為接近,而不是牛或者鹿之類的。
  • 【英語閱讀】ChinaDaily丨研究發現,熊貓的竹子飲食似乎是食肉性的
    It can also explain why pandas have a strange mix of herbivore(食草動物) and carnivore traits, Raubenheimer said.這一發現有助於揭示大熊貓是如何從食肉的祖先進化到今天吃竹子的純素食主義者的。羅本海默說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熊貓有一種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奇特的混合特徵。
  • 美科學家: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有可能進化出食肉習性的可能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植物的習性背離人類的想像,比如有一些植物是吃肉的,這到底有什麼原因讓植物變成肉食性生物呢?植物是如何進行食肉進化的?在遊戲世界中很容易,但在現實生活中,這需要花費更多。現在,對三種緊密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右旋遺傳改組幫助它們發展了捕獲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這種動物只吃竹子,卻是食肉動物,曾經皇帝還養它來打仗!
    特別是看見它們吃竹子的可愛模樣,真的是想抱回家熊貓不僅是我國的國寶,即使是在其他國家,它也用它的呆萌屬性,讓一群人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真的是連熊貓拉的屎都是香的,雖然這的確是個事實,不過除了可愛,熊貓還有你不知道的一面。
  • 為什麼有些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的肉,即便是殺死對方?
    為什麼有些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的肉,即便是殺死對方?是的,相當多的人知道,雖然其他食肉動物可能不是更強大食肉動物的主要獵物,但較弱的食肉動物是可能被機會主義者吃掉的。其他食肉動物的屍體也經常被「清道夫」們清理掉。
  • 食肉植物為什麼食肉?
    食肉植物又稱食蟲植物幾乎遍布全球,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們能夠誘捕昆蟲或體型較小的動物,並且能分泌相應的消化酶將獵物消化吸收。以氮為例,作為合成植物遺傳物質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土壤中缺乏氮元素會導致植物死亡,改變約定俗成的根部營養吸收方式,目標對準動物成為不錯的選擇。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人類也是如此,而我們人類與大多數動物們都一樣,是雜食性動物,這種食性的生物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因為只吃某一種食物而滅絕。 但大多數純食肉的動物們,一旦沒有足夠的肉吃,它們就有可能面臨著滅絕。反觀我們人類的食物,幾乎包括了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從植物到動物,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幾乎沒有什麼不吃的,因此人類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人類也是如此,而我們人類與大多數動物們都一樣,是雜食性動物,這種食性的生物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因為只吃某一種食物而滅絕。但大多數純食肉的動物們,一旦沒有足夠的肉吃,它們就有可能面臨著滅絕。反觀我們人類的食物,幾乎包括了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從植物到動物,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幾乎沒有什麼不吃的,因此人類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 熊貓明明是熊 為什麼要叫做熊貓?吃的還是竹子?
    所以北極熊也進化成陸地上最強大的食肉動物,咬合力比獅子老虎都要高。加上爭不過那些兇殘的食肉動物,乾脆就開始改吃植物果實了。▲目前唯一的棕色熊貓「七仔」在吃竹子後來發現連植物果實都搶不過那些雜食動物總結熊貓為什麼吃竹子就是吃肉打不過肉食動物,吃植物果實打不過雜食動物,只能挑別人不吃的吃了。雖然吃的東西變了,但是食肉動物的牙齒和消化系統還保留著,這或許是熊貓最後的倔強了。
  • 有些食草動物體型更大,為啥遇見食肉動物只會逃跑?
    在地球生命進化的過程中,不同的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食物鏈,在食物鏈低級的動物似乎天生就是被食物鏈頂級動物捕食的,這有種命運的悲涼感。但是這到底是自然進化的結果,還是冥冥中有「造物主」決定了這一切?有些食草動物的體型明明比食肉動物更大,身上也有尖銳的角和強有力的四肢,比如非洲草原上生活的野牛。野牛的體型完全比獅子和老虎更大,而且皮毛厚實,力量很大,按理說不應該見到獅子老虎就逃跑。它們並不像兔子和雞這樣弱小的存在,為什麼依然會對食肉動物不加以反抗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如果在非洲草原上生活的野牛群遇到獅子能夠團結一致,相信獅子根本佔不到一點甜頭。
  • 獅子為何沒有進化出食草能力?既食肉又吃草,豈不生存無憂?
    獅子之所以沒有進化出食草能力,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不需要。自然界的生物進化一直秉持的是「夠用就好」的原則,那些不需要的功能反而是種累贅。雖然也存在肉和植物都能吃的雜食動物,但也不能說明它們就真的比食肉為主的獅子高級得多。下面我們就簡單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不可思議的食肉植物,是什麼導致植物會去食肉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環境,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充足的氧氣。不同的植物都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植物具有觀賞價值,有的有實用價值,有的也有醫用價值,各種各樣的植物我們都見過了許多,當然,我們也發現有些植物竟然是食肉的。按照常理來說植物都是靠進行光合作用,並且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以此來維持生長,可是為什麼會有的植物會使食肉呢?
  • 不可思議的食肉植物,是什麼導致植物會去食肉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環境,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充足的氧氣。不同的植物都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植物具有觀賞價值,有的有實用價值,有的也有醫用價值,各種各樣的植物我們都見過了許多,當然,我們也發現有些植物竟然是食肉的。
  • 為什麼我們通常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不好吃嗎?
    為什麼人類不馴化食肉動物作為食物來源呢?因為我們將植物設定為生產者,則植食性動物屬於一級消費者,肉食性的動物則屬於二級消費者。一般而言,每一級向上傳遞能量的效率會高於百分之二十。所以在農業社會中,最節約能量的方式是人類直接吃植物作物,但是這不能滿足營養的需要,所以我們需要一定馴化的動物作為肉類來源。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 研究人員對範圍廣泛的哺乳動物的糞便進行了取樣,這些哺乳動物包括從大鼠到熊貓到人類。
  • 動物園為什麼不讓熊貓吃肉?
    大熊貓是食肉動物的身體特徵,首先是腸道長度。根據生物學的相關研究結果,食草動物的腸道長度與身體長度的比值區間為10以上,雜食動物在7左右,而食肉動物基本在5以下。大熊貓的腸道長度與體長的比值僅為4,與大多數食肉動物一樣。
  • 最新研究發現食肉植物奇特習性:與蝙蝠共生
    北京時間4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自然界中,食肉動物很常見,其生活習性也往往為人們所熟知,而對於食肉植物,人們往往了解甚少。豬籠草就是人們已知的少數幾類食肉植物中最著名的代表。豬籠草的捕蟲籠就好比是植物的胃,其中充滿了消化液,可以同時消化數百隻昆蟲。大多數豬籠草是捕食昆蟲的,還有些豬籠草有更為獨特的口味。達爾文曾經將植物喜愛捕食動物的習性稱為「食肉綜合症」,這一習性也是經過無數次進化而形成的,所有進化的原因也基本相同。在缺氮的土壤中生長的植物最終可能會因為養分不足而死亡。
  • 為何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都能夠被人類所獵殺,但事實上,人類並不依靠捕殺食肉動物來獲取生存所需的也就是說,就算人類將地球上的貓科動物、食肉目、猛禽、鯊魚之類全部吃光,都不夠人們塞牙縫。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是陸地農業生產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