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進化成食草動物,地球上的植物可能會滅絕

2020-12-04 每日學堂

地球上的動物,如果按照進食的習性來劃分的話,可劃分為三種動物:食草性動物、食肉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是指可食肉或是食草的動物)。而我們人類就屬於雜食性動物之一,並且我們每天都會吃上一些肉。

在生活水平和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過去,人們想要吃上一頓肉食,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人類的祖先想要吃上一頓肉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才有可能獲得少量的肉,這些代價甚至有可能會讓他們付出寶貴的生命。既然吃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何人類的祖先不進化為食草動物呢?而且地球上的植物有那麼多,吃草應該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了吧。

其實不是人類不想吃草,而是光是吃草根本就不足以讓人類獲得足夠的能量。因為草本植物中蘊含的能量密度,比動物身上蘊含的能量要少得太多了,所以光是吃草是不行的,能量的獲取根本就跟不上。加上植物通常都含有大量的纖維素,這些纖維素是人類難以消化的。想要消化植物中的纖維素,需要強大的消化能力才能將纖維素消化和吸收相應的營養。

我們知道食草動物每天幾乎都在進食,它們需要不斷的進食才能獲得每天所需的能量,很多的食草動物光是進食的時間,可能要花上幾個甚至是十幾個小時來進食。如果人類從一開始就只吃草,經過漫長的進化,的確是可以進化成食草動物。但人類進化成食草動物之後,可能就沒有時間去做別的事情了。因為人類要不斷的吃草才能,才能獲得每天所需的能量,所以地球上就不會存在現在的人類文明了。

如果人類變成了食草動物,地球上的植物可能早就滅絕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以現在的人口數量為例,幾十億的人口數量,每天需要吃掉多少數量的草。就按照現在的植物數量來說,不出一個月,地球上的植物估計都要被吃光了。植物根本就沒有那麼快的生長速度,生長出來讓人類吃。而且許多的植物是含有劇毒的,是不可以食用的,誤食有毒的植物是會危及生命安全的。

但如果人類適量的食用肉,這就另當別論了。肉類中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吃一斤的肉比吃掉好幾斤的草要省事的多,營養獲取方面也更加的全面,能讓人類快速的獲取每天所需的能量。

人類的祖先為了能更容易地獲取肉食,將捕獲的動物圈養起來。但是人們發現,圈養的食肉動物往往都具備尖牙利嘴,攻擊性也非常的強,而且每天都需要投餵肉食。而圈養相對溫馴的食草動物就不一樣了,它們不需要投餵肉食,只需要讓它們吃到足夠的草和水就可以了。我們現在的雞、鴨、鵝、魚、牛、羊等家禽和水產,都是祖先們圈養下來的動物。

在如今的生活中,人們最容易獲得的肉類幾乎都是溫馴的食草動物。雖然有些時候會食用一些食肉動物,但是這樣的情況是少之又少。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只要是無毒無公害不違法的食品,人們通通來者不拒。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這些哺乳形類在整個的恐龍時代只能以小小的體型避免與當時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發生衝突,所以,它們的演化出的錐齒獸體型也僅與現在的老鼠差不多大。它們屬於原始的食蟲類哺乳動物。根據它們化石的形態(尖利的爪子,長且尖的嘴巴)看,它們應該是生活在樹上的,以昆蟲或者蠕蟲為食的食肉動物。
  • 為什麼沒有以人類為食的動物?人類為什麼沒有天敵?
    地球上許多動物都有天敵,就連兇猛的老鼠、獅子等都有人類獵殺,既然如此,那人類有天敵嗎?人類的天敵是什麼?人類的天敵其實人類並沒有天敵,而且按照食物鏈的能量流動關係,人類也不應該有天敵。如果地球上真的有一種動物以人類為食,並且專門以人類為食,那它們將會很快而滅絕。
  • 為什麼沒有以人類為食的動物?人類為什麼沒有天敵?
    地球上許多動物都有天敵,就連兇猛的老鼠、獅子等都有人類獵殺,既然如此,那人類有天敵嗎?人類的天敵是什麼?如果地球上真的有一種動物以人類為食,並且專門以人類為食,那它們將會很快而滅絕。我們知道,人類是動物,動物屬於異養生物,不能憑藉光合作用生成能量,只能從植物中獲取能量。但是,植物在光合作用時,能夠生成的能量有限,不同的植物憑藉光合作用生成的能量不同,大約是太陽能的5%-15%左右。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因為這些食草類動物自身性格比較溫順,攻擊力較弱,易於被人類馴服。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通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
    人類還會統治地球嗎?在這之前恐龍的體型之所以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裸子植物營養很低食草恐龍需要將大量的植物在胃中停留而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有營養成為食草恐龍的主要食物來源之後的進化中食草恐龍的體型會逐漸變小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和人類同時在地球,人類能進化成現在這樣嗎
    原來如此,人類是不會進化的吧。 事實上,人類留言是一個奇蹟,我們經歷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件,變成了今天。 我會仔細計算這些事件,但是從恐龍時代起就發揮了決定的作用,並且對此產生了影響。人類是從史前靈長類進化而來的,靈長類是從哺乳類進化而來的。 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類是從小爬行動物群——下孔類進化而來的。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一點食草動物心知肚明,所以,為了更好的生存,食草動物們從未停止進化和努力,主要體現在:第一,出生食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幼崽剛一出生幾乎不具備什麼能力,它們最多只是會爬幾下,甚至像我們人類生下來後,需要8個月才能夠學會爬行。
  • 如果地球上連續下10000年的雨,人類會滅絕嗎?為什麼?
    因此,如果有連續億萬年的降雨的話,地球上的生物大面積消失是在所難免的。首先,連續的降雨勢必會引發大規模的洪災,這會導致許多原本在陸地上生活的生物(動植物)被洪水帶走(生命)。其次,如果是連續的降雨,就證明整體是陰雨綿綿的,此時,大多數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會導致死亡,終年泡在水中,一些植物也會被澇死。植物的大面積減少,勢必會造成食草動物的大幅度減少,從而影響整個食物鏈的其他動物。
  • 未滅絕的恐龍和人類共存:這變異太逆天
    如果植物進化像現代環境繼續進行,那麼食草恐龍必定會主要以開花植物為食。考慮到開花植物更容易消化,或許食草恐龍的體形會逐漸縮小,那麼中生代時期巨型恐龍將會消失。海洋是恐龍探索的另一個棲息領域,考古學家發現棘龍曾在江河口環境涉獵水棲生物,長有盔甲的甲龍骨骼化石也存在於海洋沉積層中,它們很可能在海岸線附近生活。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而另一方面,由於食草動物性格溫順,沒有較強的攻擊力,即使人們捕食它們,它們也不會對人類發出致命攻擊,從安全性而言,捕食食草動物的安全性更高。
  • 食草動物天生被吃?他們為何不進化出反抗能力?原因令人深思
    很多人都很喜歡看恐龍科幻片,尤其是對霸王龍的戰鬥力非常羨慕,但是,霸王龍的滅亡也正是食物匱乏導致的——65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地球,導致了大滅絕事件,當時個頭大戰鬥力強的動物幾乎都滅絕了,因為匱乏的食物來源無法提供如此大個頭的食量,大個頭們只能活活的被餓死,想想都覺得太慘烈了。
  • 如果沒有恐龍的滅絕,地球上會有人類出現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人類的演化進程。人類屬於哺乳動物,根據已掌握的化石證據,在2.0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早期的似哺乳動物和恐龍幾乎同時出現。到了1.42億年前的侏羅紀,各種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佔據了地球上的統治地位,而哺乳動物則為夜行性小型食蟲動物。
  • 為什麼自然界沒有進化出進攻性的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顧名思義是以草為食物,因此它的進攻性主要體現在吃草。因為草是靜態的,所以談不上防禦,只能乖乖被食草動物吃掉。之所以講這個問題,其實簡單地就想說明,食草動物基本上在捕食方面沒有花什麼力氣。所以,如果食草動物依靠吃草就可以填飽肚子,那就不用訓練出來什麼進攻性。他應該把他全部的力量都放在防守上,也就是避免其他捕食者的追擊。
  • 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人類是地球的霸主,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
  • 相較於肉食性動物,人類為何更傾向於吃食草動物的肉?
    人類應該算是非常典型的泛食性動物,既吃植物類食物又必須要吃動物類食物,在哺乳動物大多數類別之下都存在著泛食性動物,這類生物性情溫順攻擊性並不強,例如靈長類動物大部分都是泛食性的。顧名思義,瘦肉大部分是蛋白質,蛋白質被吸收和可以分解成胺基酸供自己使用,即使「兔兔那麼可愛,但是該吃還是要吃的」。這是人類發展進化數百萬年以來養成的「習慣」,已經無法拋棄。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敵的動物就是人類,所以站到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但是,什麼都吃的人類,因何不碰食肉動物?難道是口感不好?當然不是!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在此時,由於之前累積的採集狩獵經驗,此時的人類開始馴化動植物作為能量來源。現如今我們所吃的生物,基本上都是人類已經馴化好的生物,很少會以野生動物為食。植物上,人類所吃的五穀基本上在這裡已經被馴化。動物上,人類馴化了狗作為狩獵夥伴,馴化了羊,豬,牛等動物提供肉類來源。
  • 為什麼人類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而很少以食肉動物為食
    肉類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像牛肉,羊肉,豬肉等,這些肉的做法有很多種,每一種的味道都是不同的,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平常吃的肉都是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的肉卻很少,這是因為什麼呢?
  • 動物為什麼不把自己的肉進化得特別難吃,這樣不就能避免滅絕了嗎
    這種常見的能量轉移關係其實就是生物之間的進食關係,就好比植物通過光和作用將太陽能轉化成生物能儲存在體內,而食草動物則通過吃掉植物獲取能量,最後草食動物被肉食動物吃掉是一個原理。科學家將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為了維繫生命活動而不斷進食,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鎖鏈關係稱之為食物鏈。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選擇逃跑,它們為什麼不進行反抗?
    而要生存就必須要獲取能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能量,而食草動物通過啃食植物,消化並利用植物中的養分。相比較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對於能量的利用就要低得多了,它們無法直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它們必須要通過捕食食草動物來維持自身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