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應該算是非常典型的泛食性動物,既吃植物類食物又必須要吃動物類食物,在哺乳動物大多數類別之下都存在著泛食性動物,這類生物性情溫順攻擊性並不強,例如靈長類動物大部分都是泛食性的。
生命體運動要有足夠的能量支持,因此說細胞的新陳代謝就需要營養物質的供應,這些都要來自於食物,而構成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人體只能通過自身的「原材料」合成12種,另外的8種必須要通過食物來攝取,因此就必須要進食肉食。
顧名思義,瘦肉大部分是蛋白質,蛋白質被吸收和可以分解成胺基酸供自己使用,即使「兔兔那麼可愛,但是該吃還是要吃的」。這是人類發展進化數百萬年以來養成的「習慣」,已經無法拋棄。
但是有些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我們大多數時候吃的都是食草動物的肉,很少會吃食肉動物的肉,例如家裡圈養的「雞、鴨、鵝、豬、牛、陽」等等,當然一些海產品中可能包含了「肉食性動物」。之所以是這樣的結果,有多種原因限制。
地球上的生物有大約38億年的發展演化史,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適應,不僅僅是和地球環境之間相互協調,不同物種之間也有著層級關係,那就是食物鏈和食物網。雖然人類靠著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一躍到食物鏈的頂端,但是曾經也是非常大草原上瑟瑟發抖的小可憐,甚至還有天敵的存在。
遠古時期人類面對食肉動物,還是非常恐懼的,畢竟搞不好可能就要丟掉自己的小命了,肉食性動物尖牙利爪、奔跑速度快、攻擊性強,我們不敢去招惹,因此也逐漸的養成了吃草食性動物的肉,畢竟它們比較溫順。
前文已經提到了,草食性動物相對於肉食性動物攻擊性一般都會更弱,並且大多數草食性動物都體型較大。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草食性動物數量非常龐大,這也非常符合食物鏈的能量金字塔模型。
植物類進行光合作用把「光變成能量」固化起來,因此食物鏈中植物類是基石,被稱為生產者。而草食性動物被稱為一級消費者,它們數量眾多,而二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甚至更高級別的消費者就都是肉食性動物了,它們的數量會較少。
能量在食物鏈中流動的時候會分成幾個方向,我們拿草食性動物來舉例,它們吃的草100%能量攝入,但是最後吸收掉的能量可能只有80%,因為還有排洩出去的。其次生存發展運動新陳代謝還會消費掉30%,最後可能只有50%的能量長了身體。那麼二級消費者來吃食草動物,得到的能量可能會更少,因為一個種群中個體不可能全部被天敵吃掉,大部分還是「壽終正寢」能量白白浪費掉了。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能量是越來越少的,那麼也就意味著肉食性動物的個體數量會越來越少,再多點能量就不夠用了。
對於生命體可以消化吸收的物質不考慮在內,但是有些特殊情況例如重金屬等是無法被消耗和排出體外的,那麼這些危害物質只會隨著食物鏈向上傳遞,最終全部都積累在食物鏈頂級獵食者動物身體內。
因此我們不甘心於當作最後一個級別,成為這些危害物的最終寄存處,因此就不會去吃肉食性動物。當然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肉食性動物大部分也都是保護動物,還是因為它們的個體數量少以及在自然界中的生態地位很重要。
其實從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來考慮,我們之所以沒有習慣性吃肉食性動物,主要還是因為我們不具備那個能力。在遠古時期捕獵肉食性動物危險性更高、付出的代價更大,並且對於這些肉食性動物我們會更懼怕,見了面想到的是逃跑而不是捕獵。
雖然我們經常說,靠著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我們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和大多數靈長類相同,如果放到自然界中手無寸鐵,我們就是最弱小的存在。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