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9 中國生物技術網

保護性的外觀相似(Protective resemblance)是動物生存競爭中的一種重要的生態適應機制。一個物種可通過與其所生存的環境相似(crypsis隱匿)、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masquerade偽裝)或者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種(mimcry擬態: 如貝氏擬態和繆氏擬態),從而得以保護自己。很多昆蟲,特別是蝴蝶,表現了各種各樣的保護性形態,成為達爾文和華萊士用作支持自然選擇理論的重要證據。枯葉蛺蝶(Kallima inachus, dead-leaf butterfly)(蛺蝶科)就是具有保護性形態的教科書物種之一,其翅形似葉、翅腹面枯葉色並且從前到後有1條深褐色橫線和幾條斜線酷似葉脈,靜息時豎立的翅極似枯葉,通過偽裝成枯葉(也稱葉形擬態)從而避免被天敵捕食。儘管枯葉蝶被認為是偽裝案例的典型代表,然而對形成這種偽裝的遺傳分子基礎幾乎一無所知。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長期以蝴蝶為例,致力於昆蟲形態進化的遺傳基礎研究,在2015年解析金鳳蝶(所有蝴蝶的模式種)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基因組,並以蝴蝶為例首次實現野生昆蟲基因編輯(Li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基礎上,一方面繼續結合其它多組學數據和功能驗證調查蝴蝶形態進化的遺傳調控基礎,另一方面為了在蝴蝶系統發育的更大尺度下更好地探討蝴蝶形態等表型多樣性進化的遺傳基礎,於2017年啟動了蝴蝶譜系基因組計劃。繼測定了中國各科代表種類蝴蝶的基因組C值並發現蝴蝶祖先基因組大小均約為500 Mb (Liu et al., Systematic Entomology, 2020),完成了首個利用Hi-C技術與三代長讀長測序技術相結合解析的染色體水平的蝴蝶(碧鳳蝶)基因組(Lu et al.,GigaScience, 2019)之後,該研究團隊近期結合核型實驗、三代長讀長測序技術和Hi-C技術,又成功地解析枯葉蛺蝶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研究結果表明,(1)枯葉蛺蝶具有30條常染色體和2條性染色體(ZW);(2)參考基因組總長約569 Mb,scaffold N50高達19.2 Mb,組裝到32條染色體,包括30條常染色體及Z和W兩條性染色體,這是首個組裝了W染色體的蝴蝶參考基因組,也是至今組裝得最完整的蝴蝶參考基因組;(3)注釋到15039個蛋白編碼基因,重複序列高達總序列的近50%;(4)利用4D位點構建進化樹提示葉形擬態的枯葉蝶與無葉形擬態的近緣種(慶網蛺蝶)在40百萬年前產生分歧;(5)通過PSMC對枯葉蛺蝶的歷史種群動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枯葉蛺蝶數量在最近一次間冰期隨溫度的下降而減少。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結果表明,多效基因ebony基因對翅腹面和翅背面的橙色區有重要影響,提示ebony基因在枯葉蝶的生態適應進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些結果為進一步探討ZW型昆蟲性染色體進化、枯葉蝶保護性外觀相似的遺傳機制和保護色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組資源和方法思路。

該研究以Chromosome-level reference genome assembly and gene editing of the dead-leaf butterfly Kallima inachus為題,於5月12日在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發表。該成果是在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李學燕帶領的昆蟲研究團隊潛心專研下取得的,李學燕是該文的末位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 31621062)、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 (No. GREKF18-13) 、中科院「西部青年學者」項目(A類)、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XDB13000000)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755-0998.13185

相關焦點

  • 「偽裝者」枯葉蛺蝶的遺傳分子機制破解
    科技日報昆明6月9日電 (記者趙漢斌)枯葉蛺蝶是蝴蝶中的偽裝高手,尤以靜息時豎立的翅酷似一片枯葉而著稱,通過偽裝一次次避免了天敵的捕食。但長期以來,人們對形成這種偽裝的遺傳分子基礎卻幾乎一無所知。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破解了一系列難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學燕介紹,動物生存競爭中,一些物種可通過隱匿、偽裝或擬態,使其與所生存的環境相似,或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或其他物種,從而保護自己。「很多昆蟲,特別是蝴蝶,表現了各種各樣的保護性形態,成為達爾文和華萊士用作支持自然選擇理論的重要證據。」
  •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6-03-02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研究和挖掘長壽及長壽家系的健康保護因子,對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和健康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課題組和海南醫學院合作,以海南健康長壽人群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與健康長壽相關的遺傳保護因子。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樹鼩是一種與實驗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動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在生物醫學研究中頗具潛力。樹鼩繁殖周期短(~6周),每胎產仔數2-5隻,飼養成本低,作為在某些方面替代非人靈長類的實驗動物,具有獨特的優勢。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2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  苔蘚植物是最早登陸的綠色高等植物之一,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動物所在隨機環境中演化博弈的進化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動物所在隨機環境中演化博弈的進化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10-09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央廣網昆明7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異常的快速增殖、極強的浸潤性及高度異質性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特徵。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
  • 動物所在小鼠精原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研究中取得進展
    動物所在小鼠精原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7-05 動物研究所 【字體:長期以來由於缺少精原細胞幹細胞的體外培養、基因修飾以及分化模型,人類對精子發生以及男性不育的機理研究進展緩慢。
  • 昆明植物所在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引起化學界的高度研究興趣,其合成的難點是立體選擇性地構建相鄰的季碳中心,因此高效構建 3a,3a'-二聚吡咯吲哚骨架一直是合成化學家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成峰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吲哚類生物鹼的全合成和相關方法學的研究與開發。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繼用實驗手段直接觀測到RRAM器件中導電通路的動態生長過程(Adv. Mater.
  •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X射線散射數據解析新方法和解析軟體開發(XNSSA)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進展。    論文連結    Advance In Engineering評論連結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前期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鑑定胚胎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關鍵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其不同的作用途徑(Cell Stem Cell 2015,16(6):684-698;Cell Research 2018,28(1):69-89),並發現人類同源基因的功能突變能夠導致胚胎發育失敗和復發性流產(PloS Biology 2019,17(10):e3000468)。
  • 昆明植物所在蘇鐵屬植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鑑於蘇鐵植物研究的科學價值及其保護的迫切性,蘇鐵屬植物一直是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蘇鐵專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植物的保護(http://cycadconservation.org);在我國蘇鐵屬所有種類都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下降,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得以大規模產生,如何快速、準確地組裝細胞器基因組對後續生物學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要。細胞器基因組序列在研究真核生物系統發育、譜系地理、雜交和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AD的遺傳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遺傳風險如何影響AD的發生發展,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基因表達是一種介於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之間重要的中間表型。現有GWAS發現的疾病風險位點約80%都位於基因組非編碼區,這些位點很可能是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影響機體正常的基因調控網絡,進而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