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12-05 央廣網

央廣網昆明7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異常的快速增殖、極強的浸潤性及高度異質性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特徵。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膠質母細胞瘤難以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高度異質性。遺傳突變的多樣性是其異質性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現有以組織病理特徵為標準的分級方法無法解釋腫瘤異質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具有相同病理學分級的病人經過相同的治療手段後產生不同的藥物反應和預後,因此要改善對膠質母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需要尋找新的分類方法。2008年美國癌症基因組資料庫(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完成了對膠質母細胞瘤病人的全基因組測序。後續大量癌症基因組數據的獲得為膠質母細胞瘤尋找新的分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趙旭東團隊和黃京飛團隊合作,通過對TCGA資料庫進行數據挖掘,發現高達60%的人膠質母細胞瘤樣本包含CDKN2A基因缺失,30%樣本具有TP53基因突變,且其通常情況下成「相互排斥」現象。進一步對CDKN2A和TP53突變的膠質母細胞瘤進行分析發現,這兩類患者具有截然不同的遺傳表達譜,且病人生存曲線呈現出顯著差異。以CDKN2A和TP53基因突變對膠質母細胞瘤分型可涵蓋80%的膠質母細胞瘤樣本,具有顯著遺傳代表性。綜合以上分析提示以CDKN2A和TP53基因作為特徵基因對膠質母細胞瘤進行分型的可能。同時該研究通過沉默Tp53和Cdkn2a/b基因,成功地在小鼠上誘導了具有人膠質母細胞瘤典型病理和分子表達特徵的膠質母細胞瘤模型。進一步對Tp53和Cdkn2a/b基因突變起源的腫瘤進行表達譜分析,比對結果證實其表達譜與人膠質母細胞瘤具有相同的差異趨勢。該動物模型的成功構建為以CDKN2A和TP53基因作為特徵基因對膠質母細胞瘤進行分型提供了可靠的模型支持。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Oncogene上。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周霞、副研究員李功華、碩士研究生安三奇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研究員趙旭東、黃京飛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Antonio Iavarone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

該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先導專項、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等項目資助。

相關焦點

  • 2020膠質母細胞瘤值得期待研究進展盤點
    近三十年來,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沒有任何新的藥物治療,替莫唑胺是唯一的選擇。近年來,腦瘤的靶向治療取得了重大突破。1、新藥Paxalisib進軍一線治療!有望取代替莫唑胺?近期,paxalisib(代號為GDC-0084)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II期研究(NCT03522298)陽性中期的數據公布。
  •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來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08   今日/總瀏覽:2/1961
  • 膠質母細胞瘤的生物標誌物研究進展
    GBM生長迅速,短期內進展。目前治療模式包括外科手術、放射外科、外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生物治療等。儘管目前在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患者的預後仍很差。GBM的療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腫瘤的分子特徵,了解患者的基因背景有助於制訂診療決策。深入了解GBM的生物標誌物將有助於GBM的診斷、預後和預測,本文對其研究現狀及進展綜述如下。
  • "芳·華"視界| 專訪天壇醫院李文斌:近期膠質母細胞瘤診療的更新與...
    近年來我們對該腫瘤的分子病理和生物學等方面的認識逐漸深入,上述進展並未轉化為患者治療結果的顯著改善。在這半年來的新冠疫情期間,多年沒有變化的膠質母細胞瘤卻出現了幾件「大事」,使其在診斷和治療有了比較大的進展。
  • 膠質母細胞瘤難治,離不開這個「惹禍精」!但它也有弱點…
    然而,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發現了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 二 「惹禍精」癌症幹細胞 野生型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腦癌。經過放療和替莫唑胺化療後,中位復發時間僅為7個月。
  • 新致癌基因被發現!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膠質母細胞瘤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許多腫瘤療法對其均不適用。當前的標準治療選擇是放療加替莫唑胺。雖然它只讓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2.5個月,但都被認為是巨大的成功。 「我們發現的新致癌基因有望成為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項目,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20000個正常腦細胞。研究人員將發育中的人類大腦的譜系等級與癌細胞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在每個腫瘤中有五種主要的癌細胞類型,這些癌細胞類型與正常人大腦中的細胞類型相似。
  • Cancer Cell:揭示巨噬細胞支持PTEN缺陷膠質母細胞瘤的機制!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約為12至15個月,只有5%的患者能存活5年。DePinho說:"我們已經確定了一種在PTEN缺陷膠質母細胞瘤中激活的共生迴路,它在進入腫瘤微環境的癌細胞和巨噬細胞之間建立了相互支持的關係,並為腫瘤提供生長因子支持。"
  • TP53在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中的臨床意義與相關研究進展
    TP53在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中的臨床意義與相關研究進展
  • 「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屬於幾級?能活多久?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顱腦常見的惡性膠質瘤,其在基因分子水平診斷上分兩種,分為IDH野生型和IDH突變型,IDH突變即為為異檸檬酸脫氫酶突變,是在這種腫瘤中發現的最重要的遺傳改變之一。該文主要著重在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的介紹。
  • 被診斷為「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生存期有多久?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是發病率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多繼發於WHOⅡ級星形細胞瘤或間變型星形細胞瘤,大約佔顱內腫瘤的15%左右,佔星形細胞腫瘤的70%左右。
  • 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的研究進展
    一、分子分型與基因研究 目前,國際上已經認識到髓母細胞瘤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多種不同分子亞型組成的腦腫瘤。各個亞型在遺傳學、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點上均有顯著差別。 研究表明,大部分髓母細胞瘤的組織類型是經典型(70%),然後是促結締組織增生型和間變性大細胞型,而廣泛小結節型髓母細胞瘤最為稀有,只存在於部分SHH亞型中。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近年,針對腫瘤免疫治療展開的研究飛速發展,已有多種免疫治療藥物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應用於臨床。然而,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免疫抑制和特殊免疫微環境,導致免疫治療在GBM難以展開。
  •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檢查報告中的IDH突變意味著什麼?
    到目前為止,儘管在治療模式上有所改善,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預後仍然很差,中位總生存期<1年。關於長期倖存者的定義,文獻中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之前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時間段,從1.5年到5年不等。1992年,Vertosck的研究小組報告了在匹茲堡西賓夕法尼亞醫院診斷並隨訪的556 GBM患者中,有22名(5%)長期存活超過4年。
  • Cell Stem Cell:新研究揭示人膠質母細胞瘤的起源
    2020年2月1日訊/生物谷BIOON/---膠質母細胞瘤是腦癌中最具侵襲性的形式,它在大腦中迅速生長和擴散,幾乎不可能根除,通常會在診斷後一兩年內導致死亡。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求更有效的靶向療法,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成功,這部分上是原因是這類腫瘤在實驗室環境中難以研究。
  •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6-03-02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研究和挖掘長壽及長壽家系的健康保護因子,對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和健康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課題組和海南醫學院合作,以海南健康長壽人群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與健康長壽相關的遺傳保護因子。
  • 優寧維發布|HALO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中的應用實例
    本期,我們描述利用HALO圖像分析平臺,基於多重螢光免疫組化染色對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狀態進行研究,用以區分小膠質細胞和浸潤的M1/M2型巨噬細胞。研究中使用了GFAP、TMEM119、CD68、c-Maf 和 CD163組成的多重免疫組化Panel對小膠質細胞(TMEM119+),M2巨噬細胞(CD68+/CD163+/c-Maf+/TMEM119-),M1巨噬細胞(CD68+/CD163-/c-Maf-/TMEM119-)及Tumor細胞(GFAP+)進行標記。
  • 膠質母細胞瘤能治好嗎?世界頂級期刊權威最新綜述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今年6月腫瘤醫學界的頂級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IF:292分)發表了一篇詳盡的綜述,在此做分享一窺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治療現狀、新療法的進展。
  • 羅氏貝伐珠單抗膠質母細胞瘤適應症獲批, 為中國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此次新適應症獲批將為中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顱內腫瘤。該研究結果證實3,與單獨化療相比,基於貝伐珠單抗的治療延長了無疾病進展或死亡的時間(中位PFS:4.2個月vs.1.5個月,HR=0.52, 95%CI:0.41-0.64),疾病進展風險可降低51%。在無進展生存期內,疾病緩解的患者與非緩解者相比,顯示出更穩定的全球健康狀況評分和認知功能。「膠質母細胞瘤有著極其豐富的異常新生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