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來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08   今日/總瀏覽:2/1961


PTEN缺失的人神經幹細胞能在免疫缺陷小鼠顱內形成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樣的腫瘤,該腫瘤可被絲裂黴素C特異性殺傷(Duan et al. Nat Commun 2015. 10.1038/NCOMMS10068)。

12月3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實驗室與北京大學湯富酬實驗室及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曲靜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PTEN deficiency reprogrammes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towards a glioblastoma stem cell-like phenotyp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人神經幹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是形成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源驅動力,為實現針對攜帶特定基因突變的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型研究平臺和藥物評價體系。

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是原發性腦腫瘤中最常見且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該類腫瘤在術後及放化療後極易復發,這導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超過16個月。膠質瘤幹細胞(GSC)是存在於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中的一種具有強致瘤性的細胞類群,通常認為膠質瘤幹細胞介導了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細胞異質性、耐藥性和預後不良。以往基於小鼠的研究提示了神經幹細胞或神經前體細胞可能是膠質瘤幹細胞的源頭細胞類型,但由於缺乏合適的人類研究體系,該假說在人類轉化醫學中一直無法得到直接驗證。因此,目前針對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治療尚缺乏明確有效的細胞和分子靶標。

考慮到衰老是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患病的重要風險因素,研究團隊假設衰老所伴隨的基因組不穩定性(基因突變率的增加)可能是人類神經幹細胞發生惡性轉化的分子誘因。抑癌基因PTEN的功能失活是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中最常見的遺傳改變之一,該遺傳突變通常伴隨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侵襲性增強和對藥物抵抗的增加,因此該研究直接聚焦於PTEN缺失是否會驅動人神經幹細胞發生惡性轉化。研究人員首先利用TALEN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人胚胎幹細胞中PTEN基因的純合性敲除。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人胚胎幹細胞進一步被定向誘導分化為神經幹細胞和間充質幹細胞。研究結果顯示,靶向敲除PTEN基因選擇性誘發人神經幹細胞發生致瘤性轉化,而間充質幹細胞則表現為加速衰老。PTEN缺失的神經幹細胞表現出腫瘤相關的代謝和基因表達譜改變,且獲得了在免疫缺陷小鼠顱內形成腫瘤的能力。另一個抑癌基因p53的缺乏可明顯增強PTEN缺失的神經幹細胞的致瘤性。PTEN在神經幹細胞中定位於細胞核中,並且結合在PAX7基因的啟動子區與CREB/CBP相互作用,抑制PAX7的轉錄。PAX7在PTEN缺失後的上調,介導了神經幹細胞的致瘤性轉化,也增加了膠質瘤幹細胞的侵襲性。研究也發現,PAX7與PTEN的表達水平在膠質瘤臨床大資料庫中呈現負相關性,進一步確證了PTEN-PAX7通路在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發病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最後,研究者通過對臨床上已使用的抗腫瘤藥物庫進行評價時發現,絲裂黴素C(Mitomycin C)能夠選擇性誘導PTEN缺失的神經幹細胞發生凋亡,提示了未來用於針對PTEN突變型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精準治療的一種可能方案。至此,研究人員發現了PTEN保護人神經幹細胞的一種新機制,並建立了新型的人類神經幹細胞研究平臺,以便系統精確地分析各類促使人神經幹細胞發生惡性轉化的因素。該項研究有望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和思路。

該工作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所以及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劉光慧、北京大學研究員湯富酬及動物所研究員曲靜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生物物理所段順磊和袁國紅以及北京大學劉曉萌為該文的並列第一作者。研究受到科技部「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戰略先導專項等資助。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芳·華"視界| 專訪天壇醫院李文斌:近期膠質母細胞瘤診療的更新與...
    近年來我們對該腫瘤的分子病理和生物學等方面的認識逐漸深入,上述進展並未轉化為患者治療結果的顯著改善。在這半年來的新冠疫情期間,多年沒有變化的膠質母細胞瘤卻出現了幾件「大事」,使其在診斷和治療有了比較大的進展。
  • 膠質母細胞瘤的生物標誌物研究進展
    GBM生長迅速,短期內進展。目前治療模式包括外科手術、放射外科、外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生物治療等。儘管目前在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患者的預後仍很差。GBM的療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腫瘤的分子特徵,了解患者的基因背景有助於制訂診療決策。深入了解GBM的生物標誌物將有助於GBM的診斷、預後和預測,本文對其研究現狀及進展綜述如下。
  • 2020膠質母細胞瘤值得期待研究進展盤點
    這種腫瘤生長非常迅速,預後極差,近三十年來GBM患者的臨床結果幾乎沒有改善:目前標準治療為在外科手術後使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替莫唑胺類藥物經常用作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化療。即便手術切除很乾淨,到腫瘤復發時間的平均時間僅為6.9個月,平均的生存期僅為14.6個月,採用替莫唑胺以及放療輔助治療,平均總生存期也僅為14.7至16.6個月。膠質母細胞瘤的體徵和症狀最初呈非特異性。
  •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因此,遏制膠質母細胞瘤的復發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重要難題。要想更深入地了解癌症是如何開始、發展和獲得對治療的抵抗力的,部分取決於對癌症幹細胞生物學的更深入探索。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腦癌,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是有限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源自單一癌細胞類型的癌細胞結構,這種結構可以用來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 膠質母細胞瘤難治,離不開這個「惹禍精」!但它也有弱點…
    從主要分化細胞中提取的全腫瘤轉錄數據分析表明,膠質母細胞瘤主要分為4種亞型:神經原型、神經型、經典型和間充質型。 儘管轉錄組特徵和相關的基因組改變各不相同,但這些亞型在生存率方面並沒有差異。
  • 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近年,針對腫瘤免疫治療展開的研究飛速發展,已有多種免疫治療藥物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應用於臨床。然而,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免疫抑制和特殊免疫微環境,導致免疫治療在GBM難以展開。
  • 被診斷為「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生存期有多久?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是發病率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多繼發於WHOⅡ級星形細胞瘤或間變型星形細胞瘤,大約佔顱內腫瘤的15%左右,佔星形細胞腫瘤的70%左右。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膠質母細胞瘤難以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高度異質性。遺傳突變的多樣性是其異質性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現有以組織病理特徵為標準的分級方法無法解釋腫瘤異質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具有相同病理學分級的病人經過相同的治療手段後產生不同的藥物反應和預後,因此要改善對膠質母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需要尋找新的分類方法。
  • 羅氏貝伐珠單抗膠質母細胞瘤適應症獲批, 為中國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獲批用於治療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主要基於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對照的關鍵性III期臨床試驗EORTC26101。該研究結果證實3,與單獨化療相比,基於貝伐珠單抗的治療延長了無疾病進展或死亡的時間(中位PFS:4.2個月vs.1.5個月,HR=0.52, 95%CI:0.41-0.64),疾病進展風險可降低51%。
  • 7CM的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完全消失 上海十院神經外科高亮團隊再創...
    更讓這家人開心的是,神經外科主任高亮教授對比手術前後的影像報告,曾經威脅小陳的7CM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這意味著治療是成功有效的。高亮教授手術中(央廣網發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提供)今年3月初高亮教授看到小陳時,她已經癱瘓在床,半身不能動彈,正在逐漸失去語言能力和吞咽功能。
  • 出國看病熱門醫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神經腫瘤專家解讀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中最常見、最具侵襲性的原發性腦腫瘤。據國內專業出國看病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介紹,儘管作為一種罕見癌症,每年仍約有1.2萬例新確診。出國看病熱門醫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神經腫瘤專家為大家解讀這種罕見的癌症,以及人們對它的一些誤解。1. 對於 「無法手術」的膠質母細胞瘤,該怎麼治療?
  •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十年生存的奧秘是什麼?
    膠質母細胞瘤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通常生存期在1-2年,活過5年的概率不足10%。而我們的四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迄今生存達十年之久,我們總結了該四例患者十年來的病程,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了訪談,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 2019第二屆領星精準醫療神經腫瘤MDT案例大賽總決賽圓滿落幕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建民教授表示,很高興能在這樣綿綿細雨、情意綿綿的冬日,與所有專家和選手團聚在一起討論和交流神經膠質瘤MDT,本次大賽講究的是精準治療,希望在大賽中大家也能嚴格掌控時間,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檢查報告中的IDH突變意味著什麼?
    Old系列研究表明,在診斷為後,估計只有2.2%的患者能存活3年或更長時間。德國一項研究報告了55例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長期存活患者(>3年)的臨床和分子分析,這些患者來自德國神經膠質瘤網絡的6個臨床中心。這是迄今為止描述的最大的長期存活者系列之一。最近,Gerber等人提出了一系列>存活4年的7名患者,他們描述了MGMT啟動子甲基化和IDH1/IDH2突變的比率。
  • 膠質母細胞瘤侵襲性的相關研究進展
    膠質母細胞瘤(GBM)具有廣泛增殖、侵襲和遷移的特點。丁鵬等通過實時螢光定量PCR方法,對80例人腦膠質瘤標本和4例正常腦組織中的Nestin基因表達進行檢測,分析其與臨床預後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腦膠質瘤組織的Nestin基因表達水平與患者的腫瘤病理級別及生存時間分別呈正相關和負相關。由此證明,Nestin對促進膠質瘤細胞向周圍正常腦組織擴散與侵襲有明顯作用,其對於判斷膠質瘤的侵襲性及侵襲程度是一項有用的診斷指標。
  • 穿上就能治膠質母細胞瘤,腫瘤電場治療儀產品獲批上市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截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消息顯示:該產品由電場發生器、電場貼片、電源適配器、電池、電池充電器、連接電纜接線盒和選配件等組成。適用於22歲及以上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診斷的復發性幕上膠質母細胞瘤及新診斷的幕上膠質母細胞瘤。
  • 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是最常見也是最致命的腦癌,它進展快、病程短、易復發,且最具侵襲性,五年生存率低於它能特異性靶向膠質母細胞瘤,有望成為治療這種致命癌症的有效方法。」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和UVA癌症中心研究員李輝博士介紹。 1 鎖定致命腦癌 致癌基因是自然發生的基因,會失去控制,並導致癌症。
  • Cancer Cell:揭示巨噬細胞支持PTEN缺陷膠質母細胞瘤的機制!
    2019年6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常見的基因缺陷使膠質母細胞瘤能夠向錯誤類型的免疫細胞傳播分子信息,從而召喚巨噬細胞來保護和培育腦腫瘤,而不是攻擊它。
  • 膠質母細胞瘤新藥!泛PI3K抑制劑paxalisib一線治療大幅延長生存期...
    其先導候選藥物為paxalisib(原GDC-0084),近日,該公司公布了正在進行的評估paxalisib(原GDC-0084)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II期研究(NCT03522298)的陽性中期數據。
  • 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中國患者有了新的治療選擇
    這種腫瘤生長非常迅速,預後極差,近三十年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臨床結果幾乎沒有改善:目前標準治療為在外科手術後使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由於膠質母細胞瘤呈浸潤式生長,沒有包膜。因此,手術難以達到根治目的。當然,在術後還可以採取放化療等進一步的治療手段,但是,不論放化療,可能產生的療效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