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診斷為「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生存期有多久?

2021-01-20 健康界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是發病率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多繼發於WHOⅡ級星形細胞瘤或間變型星形細胞瘤,大約佔顱內腫瘤的15%左右,佔星形細胞腫瘤的70%左右。巨細胞型膠質母細胞瘤(giant cell glioblastoma,GCG)為中樞神經系統罕見腫瘤,是膠質母細胞瘤的一個亞型,是在2016年版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新提出的亞型。

  定義

  膠質母細胞瘤的亞型有較多的的巨怪形多核巨細胞,偶含豐富的網狀纖維和高TP53突變率。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相當於WHOⅣ級。由於該腫瘤常有豐富的網狀基質,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原先稱為巨怪細胞肉瘤,由於該腫瘤GFAP陽性強烈提示該腫瘤的星形細胞本質。


圖1:發生於頂葉的界限清楚、表淺的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

  發病率

  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是一個罕見亞型,佔所有腦腫瘤的不足1%,佔膠質母細胞瘤的5%。

  年齡和性別

  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平均發病年齡42歲,但年齡跨度比瀰漫型星形細胞瘤大,兒童也可發病。男女之比為1:1.6。其表現與常見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有一定的區別,術前診斷存在一定困難。

  遺傳學

  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以經常出現TP53突變(75%~90%)和PTEN突變(33%)為特徵,但沒有EGFR擴增/過表達和純合性p16缺失。這些結果表明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有雙重特性,它與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在臨床病史較短、沒有低度惡性前體病變和高PTEN突變率上相似。與低級別星形細胞瘤進展而來的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相比,都有發病年齡較輕和高TP53突變率的特點。

  組織病理學

  腫瘤含有較多的巨怪形多核巨細胞、小紡錘狀的合體細胞和含量不等的網狀纖維。巨細胞形態非常奇異,直徑>500μm,核可20多個,常為角狀,並含有明顯的核仁,有時可見胞質內包涵體、假柵欄狀壞死和大片缺血性壞死。非典型核分裂常見,但增生率同膠質母細胞瘤。GFAP表達差異很大,偶見血管周圍淋巴套,也可見腫瘤圍繞血管分布,形成不典型的假菊形團。TP53突變基因產物主要位於核內。


圖2: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的組織學特點:不典型的核分裂像、非常大的多核巨細胞、GFAP的高表達、明顯的間質反應及較高的MIB-1抗體標記指數。

  臨床特點

  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發展快,病史短,無低度惡性前體病變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症狀基本同膠質母細胞瘤。


圖3: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和原發性、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比較

  神經影像學

  腫瘤部位和大體特徵由於間質明顯增生,所以腫瘤邊界清楚,瘤質地硬,常位於顳葉和頂葉皮質下。CT和MRI檢查類似轉移瘤。

  預後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由於病變部位特殊,一般病程較短,術後加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但是預後較差,一般生存期為6月到1年,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壞死、臨床預測、年齡、KI-67增生指數、遺傳分子因素。後續更多腦瘤相關知識和前沿連載,盡在「INC國際神經科學」微信公眾號,敬請關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David N.Louis 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相關焦點

  • 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中國患者有了新的治療選擇
    這種腫瘤生長非常迅速,預後極差,近三十年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臨床結果幾乎沒有改善:目前標準治療為在外科手術後使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由於膠質母細胞瘤呈浸潤式生長,沒有包膜。因此,手術難以達到根治目的。當然,在術後還可以採取放化療等進一步的治療手段,但是,不論放化療,可能產生的療效都有限。
  • 膠質母細胞瘤新藥!泛PI3K抑制劑paxalisib一線治療大幅延長生存期...
    其先導候選藥物為paxalisib(原GDC-0084),近日,該公司公布了正在進行的評估paxalisib(原GDC-0084)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II期研究(NCT03522298)的陽性中期數據。
  • 「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屬於幾級?能活多久?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顱腦常見的惡性膠質瘤,其在基因分子水平診斷上分兩種,分為IDH野生型和IDH突變型,IDH突變即為為異檸檬酸脫氫酶突變,是在這種腫瘤中發現的最重要的遺傳改變之一。該文主要著重在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的介紹。
  • 羅氏貝伐珠單抗膠質母細胞瘤適應症獲批, 為中國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此次新適應症獲批將為中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顱內腫瘤。2017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數據顯示,我國腦瘤的發病率為7.61/10萬,其中膠質母細胞瘤佔惡性腦腫瘤的46.1%,年發病率約為2.8/10萬1,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和治癒率低的特點,被認為是神經外科領域治療難度最高的腫瘤之一。
  • 2020膠質母細胞瘤值得期待研究進展盤點
    這種腫瘤生長非常迅速,預後極差,近三十年來GBM患者的臨床結果幾乎沒有改善:目前標準治療為在外科手術後使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替莫唑胺類藥物經常用作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化療。即便手術切除很乾淨,到腫瘤復發時間的平均時間僅為6.9個月,平均的生存期僅為14.6個月,採用替莫唑胺以及放療輔助治療,平均總生存期也僅為14.7至16.6個月。膠質母細胞瘤的體徵和症狀最初呈非特異性。
  • 膠質母細胞瘤能治好嗎?世界頂級期刊權威最新綜述
    2016版WHO CNS腫瘤分類重新構建了膠質瘤的分型,將分子表型整合組織病理作為診斷標準。對於GBM診斷來說,引入IDH突變狀態,分為:膠質母細胞瘤,IDH野生型和膠質母細胞瘤,IDH突變型(表2)。膠質母細胞瘤,NOS作為沒進行IDH狀態評估的情況補充。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央廣網昆明7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異常的快速增殖、極強的浸潤性及高度異質性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特徵。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
  • 穿上就能治膠質母細胞瘤,腫瘤電場治療儀產品獲批上市
    適用於22歲及以上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診斷的復發性幕上膠質母細胞瘤及新診斷的幕上膠質母細胞瘤。該產品為首個利用電場抑制細胞分裂原理的醫療器械,通過交變電場抑制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從而實現對膠質母細胞瘤的抑制效果。目前尚未有同類產品在國內批准上市。
  •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檢查報告中的IDH突變意味著什麼?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成人最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腦腫瘤,是膠質瘤的最高分級。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約為1年。然而,一小部分患者能存活3年以上。對這些長期存活者的臨床、放射學和腫瘤分子特徵的仔細分析有望為他們的診斷提供一些線索。
  • 腫瘤電場療法國內上市,用於膠質母細胞瘤,這療法到底是啥玩意?
    治療手段和治療藥物極其有限,半個世紀以來,美國FDA總共先後批准了洛莫司汀、卡莫司汀、替莫唑胺、貝伐單抗四種藥物,但整體上看,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限,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4.6個月,五年生存率不足4.7%,遠比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低。
  • 膠質母細胞瘤的生物標誌物研究進展
    儘管如此,EGFR仍是有吸引力的分子靶點,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中,新型EGFR抑制劑對突變型GBM具有更強效、更特異性的作用,可為臨床帶來基於作用機制的聯合治療。但其特異性高,可作為一種有用的診斷標誌物。另外,具有一定的預後價值,多項研究顯示與化療±放療的效果有關。攜帶1p/19q共缺失患者生存期更長,即使在腫瘤復發後。某些研究指出,1p/19q共缺失是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OD)的早期分子改變,存在於1/3的攜帶OD成分的GBM,而不存在於無OD成分的GBM。
  • Cancer Cell:揭示巨噬細胞支持PTEN缺陷膠質母細胞瘤的機制!
    資深作者Ronald DePinho醫學博士說,研究小組在缺乏功能性抑癌基因PTEN的膠質母細胞瘤小鼠模型上的工作,為治療最常見和最致命的腦腫瘤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圖片來源:Cancer Cell大約三分之一的膠質母細胞瘤缺乏PTEN。
  • 百時美施貴寶Opdivo治療新診斷MGMT甲基化膠質母...
    這是一項隨機、多中心研究,在新診斷的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啟動子甲基化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中開展,正在評估將抗PD-1療法Opdivo(歐狄沃,通用名:nivolumab,納武利尤單抗)或安慰劑,添加至當前的標準護理(替莫唑胺+放射治療),用於手術切除後的治療。
  • 「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病例」膠質母細胞瘤
    右側側腦室后角及三角區旁高級別膠質瘤隨訪病理證實:膠質母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1.概述WHO Ⅳ級(2016 年分類),為神經系統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多見於50 歲以上;顱內高壓症狀及局部定位症狀常見;好發於深部腦白質,佔星形細胞瘤的60-75%,腫瘤進展快,沿白質束擴展,通過胼胝體擴展到對側大腦半球呈「蝴蝶」狀;發病率依次為顳葉、頂葉、額葉和枕葉。2.影像表現MRI平掃常為混雜信號,常伴出血、囊變。
  • T細胞激活+檢查點抑制:三聯免疫療法治療膠質母細胞瘤(GBM)18個月...
    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II期臨床研究(GBM-001,NCT03491683)的陽性結果。研究表明,INO-5401+INO-9012與Libtayo、放療(RT)和替莫唑胺(TMZ)合用是可耐受的和具有免疫原性的,可以提高新診斷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第18個月的生存數據顯示,70%(14/20)的MGMT啟動子甲基化GBM患者存活,50%(16/32)的MGMT啟動子非甲基化患者存活。
  • 鑑定出膠質母細胞瘤的致癌基因,致命性腦瘤治療有希望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李輝團隊鑑定出了膠質母細胞瘤的一個重要致癌基因,為這種致命的癌症揭示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癌基因對癌細胞的生存至關重要。沒有它們,癌細胞就會死亡。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許多癌症的針對性治療方法,而這些癌症都具有類似的「癌基因成癮性」。癌基因成癮是指腫瘤細胞依賴過度活躍的基因或途徑以實現其生長和存活。
  • 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近日,科學家們確定了膠質母細胞瘤的一種致癌基因,這一發現為這種致命腦瘤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 磁共振成像顯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腫瘤通常表現為「環狀」的強化,圍繞暗色的中央壞死區。
  •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十年生存的奧秘是什麼?
    膠質母細胞瘤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通常生存期在1-2年,活過5年的概率不足10%。而我們的四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迄今生存達十年之久,我們總結了該四例患者十年來的病程,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了訪談,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 "芳·華"視界| 專訪天壇醫院李文斌:近期膠質母細胞瘤診療的更新與...
    近年來我們對該腫瘤的分子病理和生物學等方面的認識逐漸深入,上述進展並未轉化為患者治療結果的顯著改善。在這半年來的新冠疫情期間,多年沒有變化的膠質母細胞瘤卻出現了幾件「大事」,使其在診斷和治療有了比較大的進展。
  •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人神經幹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是形成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源驅動力,為實現針對攜帶特定基因突變的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型研究平臺和藥物評價體系。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是原發性腦腫瘤中最常見且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該類腫瘤在術後及放化療後極易復發,這導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超過1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