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母細胞瘤(GBM)是顱腦常見的惡性膠質瘤,其在基因分子水平診斷上分兩種,分為IDH野生型和IDH突變型,IDH突變即為為異檸檬酸脫氫酶突變,是在這種腫瘤中發現的最重要的遺傳改變之一。該文主要著重在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的介紹。
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IDH突變型GBM)比IDH野生型GBM少得多,約佔病例的5-10%。IDH突變型GBM也被稱為「繼發性GBM」,因為它們幾乎總是從低級IDH突變型星形細胞腫瘤發展而來,IDH突變型GBM在組織學上對應於WHO IV級。
病因學
IDH突變是神經膠質瘤發生的早期事件,並且在從IDH突變的瀰漫性和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發展為GBM的整個過程中一直持續存在。TP53突變和ATRX丟失很常見,但不存在EGFR擴增。如果標準R132H免疫組織化學是IDH1陰性,建議使用下一代測序來檢測非規範性IDH1或任何IDH2突變。
病理
與IDH突變型和野生型瀰漫性和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外觀相似,IDH突變型GBM通常看起來與IDH野生型腫瘤不同。
位置
與IDH野生型GBM相比,IDH突變型GBM好發於額葉(圖1),類似於WHO II級瀰漫性星形細胞瘤的對好發部位的定位。
圖1:IDH突變型GBM好發於額葉
大體病理學
IDH突變型GBM擴散擴散到大腦中,但有出血,而且中央壞死區域很大,因此通常沒有IDH野生型GBM的特徵。
微觀特徵
除了某些例外,IDH突變型GBM的組織學特徵類似於IDH野生型腫瘤的組織學特徵。伴發性壞死的頻率較低;少突膠質瘤樣成分的局灶性區域更為常見。
影像學
IDH突變型GBM原發部位對額葉有獨特的(但非排他性)偏愛。通常存在明顯的非增生區域,並且通常不存在典型的厚腫瘤外皮,該外皮圍繞著以IDH野生型GBM為特徵的大中央壞死核(圖2)。例外情況很常見,因此仍然需要進行分子譜分析來確定診斷。MRS可能會揭示一個在2.25 ppm處共振的2-HG峰。
圖2:6歲男童,(A)CT示左顳顳頂區域的一部分鈣化了混合密度質量,(B)在相同情況下的MR顯示侵犯灰質、白質的混合信號大面積佔位,(C)T2WI和FLAIR顯示,腫塊幾乎累及所有顳葉和頂葉,向內側延伸至基底神經節和丘腦,(D)T1 C+FS顯示腫塊具有斑片狀的增強區域,但大部分腫塊沒有增強。繼發性GBM通常存在鈣化和較大的非增強區域,病理證實腫瘤是IDH突變的GBM,它起源於較低級別的星形細胞瘤。
圖3:IDH野生型和突變型GBM的區別
治療和預後
圖4:大規模群體分析顯示患者的年齡是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生存時間的一個顯著性預後因素
膠質母細胞瘤改善症狀、延長生存期的最有效方式是手術切除腫瘤,術後輔以放化療治療。IDH突變型GBM的出現年齡要年輕得多(平均約44歲),與IDH突變型GBM相比,其預後更好。平均總生存期為2-3年。目前幾乎所有研究結果均表示,年輕患者具有更好的生存期,大規模的人群研究也提示,年齡是最顯著的預後因素。MGMT啟動子甲基化是對烷基化劑反應的強烈預測指標,可以增加化療敏感性,有助提高預後。
資料來源:Anne G.Osborn.《Osborn’s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