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放牧竟能提高植物多樣性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國際期刊專刊聚焦「一帶一路」植被
  研究顯示:放牧竟能提高植物多樣性

  第二看臺

  在全球貿易和文明交流中,植物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老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地間植物及其產品的交換,我國的茶葉由此走向世界成為全球三大飲品之一;而來自南亞和中亞的胡椒、亞麻、葡萄和石榴等,在我國也家喻戶曉,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近日,國際期刊《植物多樣性》發布「『一帶一路』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專刊,刊發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永平、楊雪飛兩位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周浙昆研究員擔任客座主編並組織的專題性文章。7篇學術論文關注了植物多樣性調查、植物進化和保護,以及植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三個主要問題;重點報導了植物多樣性豐富但仍處於研究相對薄弱的區域對植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和保護。

  釐清沿線熱點地區植物多樣性信息清單

  緬甸被認為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由於緬北地區地緣條件限制,人跡罕至,標本採集記錄少,本底資料匱乏。近年來,中國、日本、美國的植物學工作者陸續到緬甸進行植物多樣性考察,並發現和發表了大量新物種。

  據專刊報導,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再次發現1個新記錄科、13個新記錄屬和5個新種植物。「新發現填補了這一重要生物多樣性熱點的知識空白,有助於保護和可持續管理正在經歷氣候和社會經濟變化的生態系統。」周浙昆表示。

  此外,專刊論文重新評估了喜馬拉雅東部幹城章嘉山景觀的植物多樣性。在這裡,蘭科是物種最豐富的家庭,菊科是最多的特有品種,還有44種物種正面臨瀕危。

  專刊還回顧了以往的研究,提供了尼泊爾特有開花植物多樣性和分布格局的概要。尼泊爾約有7000種開花植物,但需要進行密集的工作來確認這一數字,並完成尼泊爾植物區系研究。研究者們得出結論,高海拔地區的快速變暖,以及人為幹預措施——如被砍伐森林面積的增加,給保護尼泊爾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今年,國際學者還對約旦東北部沙漠作了第一次植物區系研究,編制了植物多樣性清單,基本摸清了該地區的植物群的組成元素,為約旦沙漠地區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基本數據。

  從圖爾蓋植物群的演變洞悉現代植被狀況

  由於大陸性和乾旱氣候,哈薩克斯坦現今的植物群以草原和沙漠植被為主。北部地區的森林覆蓋面積不到2%。

  專刊論文顯示,2019年,在哈薩克斯坦中部的圖爾蓋高原,科學家研究了中新世早期植物果實分類學和孢粉學。花粉光譜顯示,在中新世早期,被子植物在該區域佔主導地位,並且闊葉夏綠植物的多樣性很高。這項研究還首次表明,在中新世早期的分類群中,這個區域有著榿木、獼猴桃、懸鉤子屬等豐富的植物。直到新近紀,哈薩克斯坦和鄰近地區被不同的森林類型覆蓋,具有高的分類群多樣性,現在被稱為圖爾蓋植物群。然而,由於古地理和古氣候條件的演變,圖爾蓋植物群的分類多樣性喪失了。

  新近紀期間,由於氣候變化以及草本植被增加了大陸性,圖爾蓋植物群的木質成分產生了許多鄰近地區的分類群,成為現代東亞植物群的基礎。因此,了解圖爾蓋植物群的演變,對洞悉北半球現代溫帶植被至關重要。

  用基因有效區分植物藥原料摻假

  氣候變化與人為幹預的相互作用是改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雖然東非的牲畜放牧和降雨變化有所增加,但這些因素對草本植物群落的影響幾何仍然有待研究。

  今年以來,科學家通過監測肯亞蘭布韋大草原的放牧活動和操縱降雨,實驗評估了降雨和放牧對草本植物群落的影響。有趣的是,放牧抑制了草本植物群落的優勢種,並導致更高的植物多樣性。

  藥用植物在傳統醫學和日常保健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眾多人口中,人們利用藥物植物及其產品來治療疾病。但原料藥摻假,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並且被認為是「麻煩事」。因為摻雜物可能引起毒副作用,並降低活性成分的治療功效。專刊論文顯示,為解決這一問題,印度理工學院生物科學與生物工程系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快速分子診斷方法,評估了8個質體基因座,還發現通過三個基因的組合,可有效區分山柰屬物種及其混淆物。

相關焦點

  • Microbiome:南農張瑞福團隊揭示放牧引起草原微生物組變化驅動土壤...
    特別是土壤微生物,由於其在凋落物分解、生物地球化學養分循環、土壤團聚和促進肥力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其是維持生態系統功能和提高土壤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促進從地面研究向地下研究的轉變,對提高我們對土壤微生物行為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研究可以為生態學家提供深入了解地面上觀察到的看似不同的結果的見解。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植物多樣性保護:尊重每一種生命
    然而,由於棲息地喪失、生境破碎化、不可持續的過度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等外在因素,再加上許多植物自身繁育障礙,如授粉率低,胚胎畸形和休眠,萌發率低等,導致居群更新受到影響,中國許多植物已處於受威脅狀態。《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以下簡稱,《紅色名錄》)顯示,目前我國有3879種(約佔11%)植物面臨滅絕的風險。成就和挑戰並存。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跟你我有什麼關係?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跟你我有什麼關係?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能做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下吧~地球上形態各異的動物、色彩紛呈的植物和無處不在的微生物共同構成了地球上生生不息的生物多樣性世界。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 高原鼠兔——保護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物種
    中國已在很多方面從根本上意識到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是第四個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積極參加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國家。中國已經通過了《第21世紀議程》(是第一個通過此議程的發展中國家),制定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行動計劃,並對生物多樣性開展了全國性研究。
  • 高原鼠兔—保護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物種
    中國已在很多方面從根本上意識到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是第四個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積極參加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國家。中國已經通過了《第21世紀議程》(是第一個通過此議程的發展中國家),制定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行動計劃,並對生物多樣性開展了全國性研究。
  • 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多年來,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亂採濫挖野生蘭科植物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之棲息地退縮、生境惡化等,我國野生蘭科植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2017年對中國被子植物瀕危等級進行評估時,結果顯示,蘭科是其中滅絕種類最多的科(4種滅絕、1種地區滅絕)和受威脅種數最多的科(653種)。
  • 大尺度植物分布研究顯示:人類活動或導致物種組成同質化
    大尺度植物分布研究顯示:人類活動或導致物種組成同質化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19-12-18 20:37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其中,近63%的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及中南半島是現代蘇鐵科植物兩大分布中心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 一組關於螞蟻的趣知識;螞蟻能放牧、蓄奴
    2010年,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發現一隻亞洲織葉蟻舉起自身體重100倍重物。三,螞蟻的壽命比較長,蟻后的壽命可長達20年,但一隻離群的螞蟻只能活幾天。這是由於蟻群內部明確分工和各負其責、相互依存的群體結構所致。這是其繁榮的基本因素。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因此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周華坤研究員(國科大博士生導師)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高寒草甸進行了氮沉降和降水處理的田間模擬實驗,旨在系統揭示青藏高原植物多樣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水分和氮添加的響應規律。
  •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物種基因多樣性具長期影響
    新華社倫敦5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2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基於對土撥鼠的基因組分析對比發現,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事件對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影響。該校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對阿爾卑斯山土撥鼠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分析,並在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研究報告。
  •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
    此外,草地過度放牧和毀草墾地導致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和沙漠化。           物種滅絕加速。地球自出現生命以來,已形成了500到3000萬種動植物及微生物,自人類出現以來,特別是20世紀末,物種的滅絕速度越來越快。最近300年間,平均每兩年就滅絕一種;進入20世紀後,每年就滅絕一種。據估計,按目前這種滅絕速度,到本世紀末將有50萬到100萬種生物滅絕。
  • 喜歡植物?快來支援這場華北最大的植物盛典吧
    作為展示,我們製作了許多臘葉標本、平面壓花以及滴膠樹脂標本,以展現華北山地森林的植物多樣性,大家也對此十分感興趣,並紛紛詢問道:「我們能不能自己動手製作標本呢?」這是我們在研究的課題之一:研究放牧對當地植被和野生動物的影響。牛放牧上山,對豹的生存環境有影響嗎?是好是壞呢?她在尋找各種方法來估算放牧對植被的影響,包括用無人機去測量植被的覆蓋度、給牛帶項圈來觀察其活動路線、統計牛的數量和放牧強度等。當然,研究植物必然得先認識植物,這時候就得依靠各種植物標本了。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植物細胞水通道蛋白但是多樣性可能是改善作物收成的關鍵
    科學家們對控制進出植物細胞的關守網絡的工作方式有了新的認識,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開發產量更高,應對極端環境能力更強的糧食作物的關鍵。在植物中,它們對許多植物過程至關重要,包括水的運輸,生長和發育,脅迫響應,根營養吸收和光合作用,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ARC轉化光合作用卓越研究中心(CoETP)的前博士學位學生Annamaria De Rosa說。
  • 【生物多樣性】歷經7年,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西藏發現了這些新植物……
    1月12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歷經7年多次到西藏自治區開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發現了4個中國新紀錄種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有關第一類的解磷、解鉀細菌等微生物製劑已研究較深入,應用也較早。提高土壤中K、P的有效性,使植物體更加有利吸收是促進植物生長、增加其產量的關鍵因素,磷細菌、鉀細菌就能有效地轉化土壤中難溶的P、K,使有機磷、鉀轉化為植物能利用的無機磷、鉀。
  •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物種基因多樣性有長期影響—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倫敦5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2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基於對土撥鼠的基因組分析對比發現,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事件對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