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上午,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展出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這是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舉辦的主題宣傳活動之一,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推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江蘇自古自然稟賦優良,生物多樣性豐富。自2017年起開展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顯示,截至目前,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
據了解,為系統掌握全省生物多樣性情況,提升生態保護水平,2017年起,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縣域生物多樣性摸家底、促保護、定目標行動。組織省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等共31個團隊的240餘調查人員,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試點工作,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包括記錄到的珍稀瀕危物種165種。
「生物多樣性是檢驗自然生態好壞的一項重要指標。」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楊國棟博士表示,近年來,一些環境指示物種在江蘇境內頻現。2019年,在灌雲縣灌河入海口燕尾港重新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四鰓鱸魚,因其對生存環境和洄遊江河的水質要求甚高,四鰓鱸魚的重新發現標誌了灌雲縣近岸海域水質的改善。此外,在盱眙縣境內首次發現了11隻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野生虎紋蛙成體,這種類群的發現,證明了盱眙縣近年來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持續好轉。
參與調查的南京農業大學昆蟲系教授王備新認為,這些環境指示物種的重現,與江蘇這幾年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投入的力量和重視程度有關。據介紹,試點調查到的種類數通常佔實際種類數的70%-85%左右,專家預測,江蘇的生物物種數至少在5500種,甚至可能達到6500種以上。
據悉,江蘇省已建立包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級自然保護區31個,佔江蘇面積的5.5%,全省自然溼地保護率高達46.2%。同時,將8大類407個區域納入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空間管控措施,並將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22.49%確定為陸域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全省31個自然保護區庇護了省內近六成物種。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