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關心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種動物?為什麼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來保護它們?

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極也是最原初的問題。

過去,生態學家也許會這樣回答你:一個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物種數量愈多,該生態系統愈穩定,生產量也愈豐富。但現在,他們會用經濟學家的視角告訴你,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是非常值錢的,反之人類的損失會非常慘重!

■本報記者 胡珉琦

這個暑假,導演陸川聯合迪士尼紀錄片團隊把雪豹、川金絲猴、大熊貓這些「誕生在中國」的珍貴物種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口碑爆棚。

也許有一天,當它們面臨生存危機時,我們多少會在意,因為至少,我們對它們有所了解了。然而,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而言,知之不詳顯然是不行的。

這已經不是單純依靠對物種保護、棲息地保護就能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年代了,而是要從根本上讓那些從事生產的、發展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政府、企業和個人實實在在參與到自然保護中。這幾乎是人類與自然可能贏得未來的唯一的辦法。

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那些曾經奮戰在一線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專家,分享現在他們所認識和正在實踐的對於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的新理念、新的發展趨勢。

沒有監測就沒有保護

8月15日,中科院院屬17個研究所的45位科學家齊聚在中科院植物所,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正式啟動運行。只是,這個已經籌備了6年的重要項目並沒有引起太多輿論的關注。

之所以說這個項目很重要,是因為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按照公約第7條規定,履行編目和監測需要保護的重要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是一項明確的義務。

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馬克平一直致力於國內生物多樣性科學的發展。他說,只有做好了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和評估,才有可能準確地了解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空間分布、重要物種種群的動態變化等。在此基礎上,才能判斷哪些需要採取緊急保護措施,哪些具有最大持續利用潛力,哪些人類活動可能對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

簡言之,生物多樣性監測是制定和實施針對性保護策略的一個基本前提。

從20世紀末開始,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的建立就已經成為國際上生物多樣性科學的重要研究方向,編目和監測是發展的基礎。但是,直到2009年,中國環保部在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四次國家報告中還明確指出: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明顯滯後於保護需要。

今年7月,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青海省林業廳聯合舉辦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陳宜瑜等專家坦言,相關研究缺乏長期數據的支撐是目前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

馬克平認為,這也是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比較低的一個重要根源。「監測體系的缺乏,直接導致我們對保護對象的現狀和變化趨勢掌握不清。」

而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的目標,正是通過多種方法從整體上對生物多樣性變化開展長期的監測與研究。

整套系統將包括10個專項網和1個綜合監測管理中心。前者包括了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魚類、昆蟲、土壤動物、森林植物、草原荒漠、林冠以及土壤微生物;而後者主要負責組織制訂和監督施行監測規劃、標準規範和管理制度等,信息管理平臺建設,生態系統或生境的遙感監測,特別是通過雷射雷達和高光譜技術等開展樣區的近地面遙感監測,為各個監測專項網提供生境和生態系統可視化信息。

據馬克平介紹,目前,監測網絡已經在試點區域連續採集數據,並顯現出作用。

從2014年5月開始,浙江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與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建成自然保護區全境網格化監測示範基地。科學家把整個保護區劃分為93個1千米×1千米的調查方格,每個方格內放置1臺紅外相機。每四個月將這些紅外相機換至同一方格內的新位點,一年調查時間內單個方格調查3個位點,所有位點間距大於300米,以此準確記錄在不同季節、坡度、植被情況下,獸類的活動情況和種群變化。

兩年多的數據積累,科學家發現,中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主要分布在保護區的南部,這意味著保護工作的重心應該放在南部。再比如,同樣是中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白頸長尾雉,在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都有很多個體分布,這就需要保護區在保護這一物種時儘可能擴大範圍。這就是監測為空間管理提供重要參考的例子。

在西雙版納,森林林冠生物多樣性的調查與監測也很有代表性。它以森林塔吊為主要平臺,塔吊工作高度可達80米,工作臂長60米。塔吊下對應著1公頃圓形輔助樣地,科學家只要登上可升降的吊籃,就能對該區域內所有林冠生物進行監測和研究。

除此之外,通過衛星追蹤技術監測大型鳥類遷徙,對其遷徙路線,停歇和繁殖地點的清晰掌握,非常有利於鳥類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布局調整和完善。

在採訪過程中,馬克平也希望,作為一個院屬項目,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能爭取融入到國家平臺和基地的策劃中去,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

將保護區轉變成經濟上的資產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理念從一開始是以物種為中心的,於是過去常常可以看到呂植與大熊貓、解焱與東北虎、張立與亞洲象這些故事,他們像戰士一樣,去研究和守護這些物種免遭滅絕。

後來,他們發現,單純保護物種無濟於事,保護這些物種的棲息地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隨著全球保護地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這種保護策略確實也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可是,更多的保護行動結果是,直至2010年,全球範圍內明顯遏制生物多樣性銳減的態勢目標沒能實現。根本原因就在於,生態保護與當地社區生計發展之間的矛盾。單純的環保措施無法滿足當地百姓的需要,也就不可能形成可持續的機制。

所以,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以及其他組織率先提出了一種新的目標和策略,那就是保護和發展雙管齊下,要將保護區轉變成經濟上的資產。

這樣一來,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不再僅僅是與自然科學相關,資源經濟學、社會科學以及理論生態學等眾多交叉學科都應該為它提供支持。

在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保護地友好體系發起人解焱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重要的是要找到未來環境保護的合作者,他們是從事經濟發展的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社會精英等等,總之,保護工作將不再可能是單純的科研人員所能承擔的。

具體模式,就是推動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溼地公園、水源保護區、社區保護地等各種得到保護和管理的自然地理區域內生產生活的百姓,改變傳統的、粗放的經濟生產方式,按照環境友好的標準進行產品生產,一方面保護野生動物植物生存環境,一方面通過較高的附加值,將產品銷售給城市百姓,獲得比過去更高的收益。比如近年來出現的熊貓蜂蜜、金絲猴核桃、大雁米、龍溪虹口石巖菜等等。而消費者在購買這些優質的產品時,實際上也是對保護區居民為自然保護作出貢獻的一種反哺。

不過,在這些產品轉化過程中,解焱感受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更廣大的消費者了解、認可它們,並通過合適的渠道能夠方便地購買到產品。

這就涉及到如何找到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來推動環境友好型產品轉化。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阿拉善SEE基金會秘書長張立認為,重要的是要為產品建立誠信體系,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具體的商業模式,在不同的保護地、針對不同的產品,無法一概而論。

2010年,萬豪國際集團在保護國際基金會的協助下,在四川建立了一個縣級生態補償示範項目「平武水資源保護基金」。平武關壩村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王朗自然保護區」毗鄰,但是發展傳統養殖業極易造成對周邊水源的汙染。他們幫助村民改良技術,成立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用可持續的方式獲取優質的蜂蜜。然後經由萬豪集團採購,加工工廠負責對原料進行加工,以保證出廠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達到相關標準,最終全部通過集團酒店進行銷售。

再比如,為了緩解阿拉善沙漠地區綠洲地下水緊缺、沙漠化日趨嚴重的問題,從2009年開始,當地農科院與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合作,支持當地農戶種植耗水量低的張雜谷「沙漠小米」。然後,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社會企業,社會企業負責指導農業生產、收購產品,並建立可追溯監管體系,食品企業負責加工開發,企業界大佬進行代言,中糧我買網、天貓等商務平臺提供銷售平臺。這款「沙漠小米」創造了一種商業化社會公益模式。

「對普通人而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容易被看到,而通過環境友好型產品,將保護與消費選擇聯繫起來,也就拉近了跟普通人的關係。」張立說,未來我們所期待的市場化的保護策略,必定是需要保護機構、企業、消費者共同參與打造的。

為環境定價 為價值付費

近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北師大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副教授馮利平協助建立中國國家公園,保護東北虎的報導。這個國家公園面積比美國黃石公園還要大60%,它當然備受關注。

可是有多少人心存疑問,這個至今還沒有正面遭遇過野生東北虎的年輕人為什麼執著於此。我們究竟為什麼要關心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種動物之一,為什麼要投入巨大的資金,然後眼看著這些錢「不知去向」。事實上,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極也是最原初的問題。

過去,生態學家也許會這樣回答你:一個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物種數量愈多,該生態系統愈穩定,生產量也愈豐富。但現在,他們會用經濟學家的視角告訴你,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是非常值錢的,反之人類的損失會非常慘重!

這些價值來源於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具體指的是來自生物圈供養人類生存的物質、能源和信息。比如大氣和氣候的調節,淡水的淨化和保持,土壤的形成和肥沃化,作物的授粉,木材、糧草和燃料的生產,森林碳匯等等。

早在1997年,由各國經濟學家和環境科學家組成國際研究小組,嘗試將自然環境免費提供給人類的每一個生態系統服務以美元來計價,結果這個數值是當年全球所有國家國民生產總值18萬億美元的2倍。解焱曾經計算過國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創造的價值,一般是一個地區GDP的1.6~1.7倍。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真正為自然帶給人類的好處賦予過價值,也沒有習慣為其支付我們應該承擔的費用。

舉例來說,森林覆蓋的江河流域能夠截流冰淨化雨水,然後送入湖泊、大海,目前這種服務是完全免費的。可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意味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水質自然也不會再像過去優質。這時,如果興建、維護一座淨水廠,所需的費用是設法保護和重建森林的數倍。事實上,重建森林還能獲得景觀植物種植買賣的收益、森林碳匯收益等等。因此,無論是政府、企業甚至普通消費者為此支付保護水源地費用都是絕對值得的。

據張立介紹,四川省平武縣的野生大熊貓數量較多,支撐大熊貓生存的良好生態系統也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因此,當地政府就和環保組織、企業一起開展了流域生態有償服務的試點項目。從水費中轉移支付一部分資金,建立「水基金」,從而用於上遊水源地的保護。

「如今,我們應該開始在全球創立一種新的價值觀:環境的好壞與價值是密切相關的,而價值的高低與人類生存是密切相關的。」解焱說,如果讓這種價值真正進入商業市場,讓它們發揮效益,而參與轉化這種價值的企業單位、個人能夠獲得相應的收益,那也意味著會有更多企業、機構願意追求更高的生態服務價值,而不是破壞性的降低生態服務價值。

《中國科學報》 (2016-08-26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我們人類為什麼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人類要保護動物植物的多樣性,要儘早,等到無法挽回的時候就晚了。保護動物保證它們的多樣性有重要的意義的。生物的多樣性指的是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以及遺傳的多樣性。這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影響到國家與地區的發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保護生物的基因、物種以及生態系統。
  • 保護生物多樣性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保護生物多樣性倡議書
    我們要廣泛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清醒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嚴峻形勢,提升自覺參與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大力宣傳生物多樣性、防範外來物種入侵、保護生物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知識,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共同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引領者。
  • 活動回顧 |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
    2020年12月10日,在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德國)北京代表處的支持下,創綠研究院舉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的線上分享會,同時也發布了創立綠研究院的知識產品,《海洋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速讀材料的正式版。世界經濟論壇海洋行動之友的中國項目負責人謝茜主持了這次活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2020年05月18日22:15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為了減緩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率,人們選擇了建立保護地,而這也成為了公認相對有效的方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這樣定義保護地:通過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自然及文化資源的土地或海洋。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保護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中新社聯合國9月30日電 (記者 馬德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多位與會人士強調生物多樣性正遭破壞,呼籲各國立即行動,加大保護力度。此次會議由第75屆聯合國大會組織召開。無論是從道德角度、經濟角度,還是生存角度,都有理由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存續,取決於我們保護自然界的能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生態破壞並不純粹是環境問題,它涵蓋經濟、健康、社會正義等多方面,甚至會影響地緣政治。正在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就是生態平衡破壞的後果之一。
  • 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新聞發布
    恩施州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是華中地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建設美麗恩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意義,提高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新聞發布會。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以長江流域為例,文章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淡水哺乳動物及魚類等水生生物的衰退和變動趨勢。其中,文章首次全面地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長江流域及全國各大流域實施禁止漁業捕撈(即禁捕或禁漁)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現狀、生態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文章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揭示了我國淡水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機制。
  • 李克強: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地方政績考核
    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價值,能夠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淨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一般而言,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往往也是生態環境好的地方。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把水裡是不是有魚、天上的鳥是不是增加作為判別生態環境是不是好轉的重要標準。我們要努力通過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和宜居空間,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第二,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
  • 我是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解焱,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解焱,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 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以上兩個重要文件的發布,對貫徹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以下簡稱戰略行動計劃),指導做好優先區域保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要根據各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制定保護和管理措施,形成「一區一策」,將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 「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符合我們的利益」
    日前在巴黎舉行的第四屆「一個星球」峰會上,與會各國政要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就全球氣候環境治理提出多項倡議、作出具體承諾,共同推動國際社會採取行動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為今年在中國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達成「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創造條件。
  • 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願奉獻一生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籤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2020年,該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將在雲南昆明召開。中國政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已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多地建立起了全面的保護體系,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這一保護行動中,盡己所能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保護生物多樣性,環保在行動
    保護生物多樣性,環保在行動 2020-05-22 2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我們要建立生物多樣性工作標準?周道生態文明(第32講)
    為什麼我們要建立生物多樣性工作標準?,然後去研究,發現在該工程的招標文件中,明確將生物多樣性的考察工作限定在了30天的勘察周期中。也就是說,這片地區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調查,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來完成。很快,我們在進一步的調查工作中發現,這方面的環境影響評價恐怕是很有問題的,因為它最多是一份短期的報告,恐怕遠遠不能囊括擬開工地圖的該地區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實際狀況。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建立生物多樣性工作標準呢?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日前,由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築城海關聯合制定的《貴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案(試行
  • 一圖看懂 | 文山州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
    一圖看懂 | 文山州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 2021-01-13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帶來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隨著高樓聳立、路面硬化、填湖造地,我們一度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越來越遠。幸運的是,近年來,大家已經逐漸意識到珍愛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5月21日,在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發布會上宣讀《關於加強兩棲動物保護的倡議書》時,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吳延慶博士頗有感觸地說。
  • 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研究
    生物多樣性保護日益受到人類的共同關注,各國均有責任保護本國的生物多樣性並以可持久的方式使用它們。要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的目標,必須依靠社會公眾的支持和參與。社會公眾參與可區分為社會參與和公眾參與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