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科學家發現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背後的秘密

2020-08-07 奇獵世界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 「關注」喲謝謝!您可以免費收到最新文章啦!每天都有分享。感謝閱讀,喜歡小編為您精心編輯的文章請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歡樂!喜歡請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奇|科學家發現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背後的秘密

普羅蒂亞國王

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熱點(例如澳大利亞的丹特裡雨林和厄瓜多的雲霧森林)充滿了物種,因為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保持生態穩定,從而可以不受幹擾地向前發展。

研究的作者說,這些發現凸顯了氣候變化對地球上一些最不尋常的地方構成的威脅,以及為自然提供生存所需的保護的重要性。

奇|科學家發現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背後的秘密

長期以來,生態學家一直試圖了解為什麼地球上的某些區域物種特別豐富。該研究著眼於南非的開普植物區(Cape Floristic Region),這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非熱帶心臟地帶,擠到了比比利時小的地方,該地區的自然植物種類是英國的十倍,從而找到了答案。

國際研究人員團隊,包括約克大學(英國),納爾遜·曼德拉大學和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繪製了該地區幾乎9400種植物的分布,從普羅蒂亞國王到紅迪薩。

他們發現,該地區的富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它在過去的14萬年來沒有經歷過氣候的重大變化。

先前的科學理論認為,生產力(通過生態系統的大量能量流)可能解釋了生物多樣性熱點,但是研究人員發現,這僅在維德角角繁多的生活多樣性中扮演了次要的角色。

奇|科學家發現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背後的秘密

在Kirstenbosch植物園中的普羅蒂亞植物,背後是桌山的自然植被。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約克大學生物學系的Colin Beale博士說:「我們的研究重點是維德角海角地區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因為關於穩定性與生產力的相互競爭的理論無法解決在熱帶地區,兩者都成立。

「例外通常會澄清規則,我們的研究表明,某個地方的環境歷史對其生物多樣性水平至關重要。

「結果表明,氣候變化不會均勻地影響所有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保持穩定的地區的影響可能更大。類似地,在主要生態邊界附近,例如森林到在半乾旱的草原或灌木叢中,氣候變化可能會造成重大而持久的生物多樣性喪失。」

高級作者,納爾遜·曼德拉大學的理察·考林博士補充說:「開普植物區的非同尋常的多樣性-與最多樣化的熱帶森林地區一樣豐富-與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高生產力是高植物多樣性的必要條件的理論背道而馳。

「我們的研究表明,南非西南部的環境穩定性,加上該地區崎的地形,可以解釋該地區的多樣性梯度。相同的假設可以解釋熱帶多樣性;無需引用生產力。」

奇|科學家發現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背後的秘密

分叉的沃森

主要作者開普敦大學的喬納森·科爾維爾博士說:「在南非,我們很幸運,不僅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物多樣性,而且由於SANBI的藏品,我們對這些植物的產地有了獨特而詳盡的了解。豐富的資源使我們能夠召集來自南非和英國的跨學科團隊來解決生態學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並強調國際合作對南非研究的未來成功及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達勒姆大學的布萊恩·亨特利教授說:「特別重要的是一定程度的氣候穩定性,使相同類型的生態系統(例如Fynbos灌木叢)能夠在一個區域中生存,從而支持適應物種的生存。」

發表的「大型多樣性中心的植物豐富度,周轉量和進化多樣性追蹤穩定性和生態機會的梯度」 。這項研究是由約克大學,開普敦大學,納爾遜·曼德拉大學,南非國家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達勒姆大學和邱園進行的。

相關焦點

  • 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秘密:生態穩定推進了物種多樣性
    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如澳大利亞的戴恩特裡雨林和厄瓜多的雲林,由於長期以來生態穩定,使得進化能夠不受幹擾地向前推進,因此物種數量非常豐富。但是,這些發現也突出了氣候變化對地球上一些最不尋常的地方構成的威脅。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但十六年來,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長江白鱘的滅絕警告我們,長江禁漁刻不容緩!從2020年開始,長江進入全面10年休養生息期。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博士生導師生物多樣性議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隨著近期《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第5版)的發布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的召開,以及中國將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等一系列信息的爆棚,生物多樣性議題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 多樣性「冷點」竟成新物種「熱點」
    像亞馬遜雨林這樣的動植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新物種也會選擇在這裡形成嗎?為了尋找答案,科研人員正在缺氧的高山、炙熱的沙漠,分析新生物在地球上這些看似嚴酷荒涼的地區茁壯成長的可能性。12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上的一份報告,否定了這樣一個假設,即新物種往往會在亞馬遜雨林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進化。研究人員提出了多樣性新悖論——新物種在「冷點」地區的形成速度比在「熱點」地區更快。「該研究為最大的新熱帶鳥類群——亞鳴禽亞目,裝配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系統基因組數據集。」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Hlne Morlon 在同期的評論文章中寫道。
  • 驚人發現!某些系外行星的生物多樣性或超過地球
    TRAPPIST-1恆星系統藝術概念圖,存在多顆類地行星地球可能並非生命的最理想家園,某些環繞遙遠恆星的系外行星,無論是在生物多樣性還是數量方面都可能超過地球。藉助美國宇航局的一個氣候模型,美國科學家探究宜居度最高的系外行星,最後得出這項令人驚異的結論。
  • 關注|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但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最新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模型分析指出,逆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是可能的,但這需要同時採取大膽的保育手段以及增加糧食系統的可持續性,才有可能逆轉生態環境改變導致的地球生物多樣性下降。
  • 「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負責人:不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會有下一場大...
    「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負責人:不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會有下一場大瘟疫 2020-11-24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驚人發現!地球生命多樣性或起源於外星,科學家外太空尋找磷元素
    日本科學家發現地球生命多樣性起源於外星日本科學家近日發現,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磷含量急劇增加)的原因是起源於外星。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七億年前海洋中的磷很少,但是陸地上磷的含量很高。在700-800萬年前,由於風化和火山活動,磷進入了海洋並且促使了生物大量繁殖並且進化。
  • 地球上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地球是一個生物多樣性深不可測的星球。科學家已經確認了近200萬個個體物種,甚至保守的估計表明,還有900多萬物種尚未發現 地球上驚人的生命多樣性不僅僅是一種學術上的好奇心,人類依賴於它。 例如,農民依靠蠕蟲、細菌和其他生物來分解有機廢物,保持土壤富含氮,這對現代農業至關重要。 製藥公司使用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來合成藥物,我們只能猜測地球上未被發現的物種中有多少藥用突破。
  • 」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不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會有下一場大瘟疫
    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保護生物最有力的途徑,就是掌握需要保護的物種,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高質量全基因序列。『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應運而生。圖|採訪截圖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期間,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EBP)負責人哈裡斯·李文(Harris Lewin)表示在這項堪比生物界的
  • 消失半世紀物種被發現,科學家:到2100年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
    當地球開始出現生命,其實也意味著死亡的出現,因為這些生物都沒法永生,當生物的壽命到達終點時就會結束。由於地球環境一直在變化,所以有時候有一些物種可能沒法很好適應新的環境,可能會出現大規模死亡,甚至出現整個種群滅絕的情況。在過去幾十億年時間內,地球就曾經出現了多次大規模滅絕的情況,除了大規模滅絕以外,時常也有一些物種會被淘汰。根據研究的情況表明,現在有一些物種滅絕的速度似乎加快了。
  •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即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搖籃。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中心,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世界上有多少物種」,這是生物學專家都無法確切解答的問題。 據科學家推斷,全世界大約有1300萬至1400萬個物種,但是科學家發現和已命名的物種大約有
  • 恐龍稱霸地球多年,最後卻停止進化了,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
    恐龍稱霸地球多年,最後卻停止進化了,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人類是非常幸運的,經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最終成為地球的主人,這一切的一切得到的都來之不易。回溯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事件,如果恐龍還在世的話,估計人類不可能統治地球,人類還要每天躲避恐龍的捕殺,所以說人類擁有的一切都是萬分慶幸的,也該感謝大自然。恐龍稱霸地球多年,最後卻停止進化了,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 亞馬遜創新:生物多樣性與生物技術
    從生物多樣性到生物技術; 揭開亞馬遜隱藏的秘密的潛力猖獗的流浪蜘蛛也被稱為香蕉蜘蛛,是巴西最可怕的生物之一。人們擔心它的一些痛苦的咬傷會引起一些男性受害者的特殊反應:一種持久而痛苦的勃起。僅去年一年,巴西衛生服務就從該物種註冊了四千個叮咬。
  • 最新研究發現生物進化速度限制物種多樣性恢復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合眾國際社4月8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地球物種大規模滅絕之後,生物進化限制了物種多樣性的恢復速度。科學家普遍認為,物種在大規模滅絕後至少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而許多科研人員表示,環境因素限制了物種多樣性的恢復速度。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就恐龍滅絕後的物種恢復進行了仔細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究為什麼物種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化石追蹤了在恐龍滅絕後的數千年來有孔蟲類浮遊生物的恢復情況。研究分析顯示,浮遊生物種群在恢復其物種多樣性之前,需要先恢復其生理複雜性。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濾食動物 俗稱奇蝦(圖)
    一項新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在格陵蘭島北部發現的有5.2億年歷史的梳狀化石是世界首個濾食動物的食物採集結構。  該化石長有12釐米長的彎曲的脊椎,上面覆蓋3釐米長的細絲。考慮到其家族近親的身體比例,科學家推斷這個類似蝦的生物約61釐米長—根據現代標準並不大;但相較於那個時代的生物,它已經非常巨大。這個生物名為Tamisiocaris borealis,俗稱奇蝦。  研究證實,這個類似蝦的海洋生物是已知最古老的會遊動的濾食動物,類似於現在的磷蝦和鬚鯨類。
  • 一周圖說|​從太空到地球,探索永無止境
    圖|ESO這顆變星位於距離地球7500萬光年的 Kinman 矮星系,它曾是一顆亮度達到太陽250萬倍的超大質量恆星,因為亮度經常發生變化而被歸類為「變星」。天文學家們在2019年突然發現這顆恆星從視野中消失,推測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持續大規模噴發導致這顆恆星的亮度降低至無法觀測,另一種是這顆恆星已經塌縮成黑洞,但未經歷超新星爆發過程。
  • 自然需要一半:科學家呼籲新設一項協議,拯救地球生物多樣性
    6月28日,英國《衛報》最新文章發表了一個呼籲,呼籲建立一個巴黎協定式的新協議,來拯救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目前面臨的生物大滅絕危機,需要一份更具雄心的類似於《巴黎氣候協議》那種風格的國際協議。他們還指出,這個新的協議不應僅給國家主體,也要給企業。
  • 生物多樣性減少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大約有200萬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就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