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大恆星神秘消失
歐洲南方天文臺公布一顆藍色變星在消失前的最後照片。圖|ESO
這顆變星位於距離地球7500萬光年的 Kinman 矮星系,它曾是一顆亮度達到太陽250萬倍的超大質量恆星,因為亮度經常發生變化而被歸類為「變星」。
天文學家們在2019年突然發現這顆恆星從視野中消失,推測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持續大規模噴發導致這顆恆星的亮度降低至無法觀測,另一種是這顆恆星已經塌縮成黑洞,但未經歷超新星爆發過程。
2、太陽日冕層照片
NASA 公布一張「太陽動力學天文臺衛星」拍攝的照片,太陽日冕層拋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在磁場作用下呈現旋渦狀結構。圖|ESO
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是 NASA 於2010年2月發射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主要任務是觀測記錄太陽日冕層變化,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這顆衛星的設計壽命為5年,迄今已運行10年4個月。衛星上搭載的成像儀器每隔0.75秒拍攝一張照片,迄今已拍攝4.25億張太陽高清照片,累計收集數據超過2000萬GB。
3、你見過宇宙中放「煙花」嗎?
天文學家們正在以他們自己標誌性的方式慶祝7月4日這個周末--發布了一張宇宙煙火的照片。圖|哈勃、ALMA望遠鏡
這張壯觀的照片由射電和紅外圖像拼接而成,其展示了一群年輕恆星爆炸並形成生命的畫面。
據悉,照片中捕捉到的是一個名為G286.21+0.17的星團,位於銀河系Carina區域,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
在那裡,恆星在密集的分子雲中形成,而在強烈的熱量和壓力下,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小團坍縮並發生燃燒。
4、北極史前植物復活
一名奧地利生物學家展示一株從3.2萬年前種子培育而來的狹葉蠅子草,維也納。圖|Lisi Niesner
6月24日,維也納農業大學宣布成功利用試管技術讓3.2萬年前的植物種子發芽開花。
這些種子2012年發現於西伯利亞永凍層的松鼠洞穴,曾經與猛獁象、長毛犀牛等滅絕動物處於相同年代。
新培育出的植株將用於研究史前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5、每年近20種物種滅絕
巴西潘塔納爾溼地的美洲豹。圖片來源:Alamy
原定於今年在中國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15),因疫情推遲至明年舉行,討論內容也可能有重大改變。
上月,研究人員提議將大會討論制定一個數字頂層目標,即建議全球各國應努力每年將已知滅絕的物種數量控制在20種以下。
這一提議引起許多爭議,有些國家認為這樣做會有所幫助,而有些國家認為這會分散各國落實新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注意力,而且不可能用單一指標來囊括生態系統和物種的方方面面。
因此制定任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單一數字頂層目標都需進行很好的評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需與UN生物多樣公約科學顧問合作並積極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