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圖說|​從太空到地球,探索永無止境

2020-07-06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1、超大恆星神秘消失

一周圖說|​從太空到地球,探索永無止境

歐洲南方天文臺公布一顆藍色變星在消失前的最後照片。圖|ESO

這顆變星位於距離地球7500萬光年的 Kinman 矮星系,它曾是一顆亮度達到太陽250萬倍的超大質量恆星,因為亮度經常發生變化而被歸類為「變星」。

天文學家們在2019年突然發現這顆恆星從視野中消失,推測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持續大規模噴發導致這顆恆星的亮度降低至無法觀測,另一種是這顆恆星已經塌縮成黑洞,但未經歷超新星爆發過程。

2、太陽日冕層照片

一周圖說|​從太空到地球,探索永無止境

NASA 公布一張「太陽動力學天文臺衛星」拍攝的照片,太陽日冕層拋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在磁場作用下呈現旋渦狀結構。圖|ESO

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是 NASA 於2010年2月發射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主要任務是觀測記錄太陽日冕層變化,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這顆衛星的設計壽命為5年,迄今已運行10年4個月。衛星上搭載的成像儀器每隔0.75秒拍攝一張照片,迄今已拍攝4.25億張太陽高清照片,累計收集數據超過2000萬GB。

3、你見過宇宙中放「煙花」嗎?

一周圖說|​從太空到地球,探索永無止境

天文學家們正在以他們自己標誌性的方式慶祝7月4日這個周末--發布了一張宇宙煙火的照片。圖|哈勃、ALMA望遠鏡

這張壯觀的照片由射電和紅外圖像拼接而成,其展示了一群年輕恆星爆炸並形成生命的畫面。

據悉,照片中捕捉到的是一個名為G286.21+0.17的星團,位於銀河系Carina區域,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

在那裡,恆星在密集的分子雲中形成,而在強烈的熱量和壓力下,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小團坍縮並發生燃燒。

4、北極史前植物復活

一周圖說|​從太空到地球,探索永無止境

一名奧地利生物學家展示一株從3.2萬年前種子培育而來的狹葉蠅子草,維也納。圖|Lisi Niesner

6月24日,維也納農業大學宣布成功利用試管技術讓3.2萬年前的植物種子發芽開花。

這些種子2012年發現於西伯利亞永凍層的松鼠洞穴,曾經與猛獁象、長毛犀牛等滅絕動物處於相同年代。

新培育出的植株將用於研究史前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5、每年近20種物種滅絕

一周圖說|​從太空到地球,探索永無止境

巴西潘塔納爾溼地的美洲豹。圖片來源:Alamy

原定於今年在中國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15),因疫情推遲至明年舉行,討論內容也可能有重大改變。

上月,研究人員提議將大會討論制定一個數字頂層目標,即建議全球各國應努力每年將已知滅絕的物種數量控制在20種以下。

這一提議引起許多爭議,有些國家認為這樣做會有所幫助,而有些國家認為這會分散各國落實新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注意力,而且不可能用單一指標來囊括生態系統和物種的方方面面。

因此制定任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單一數字頂層目標都需進行很好的評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需與UN生物多樣公約科學顧問合作並積極獻策。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火星探測取得的重大進展,標誌著中國航天科技實現了新的裡程碑。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火星探測取得的重大進展,標誌著中國航天科技實現了新的裡程碑。
  • 一周圖說|中國​「嫦娥」死守廣寒宮;日本「雷神」運籌核聚變
    01、嫦娥刷新廣寒宮待機記錄圖|微博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出徵太空目前體重均超過28千克,平均每5天增加80到100克。它們每天仍需要喝2至4次母乳,預計在1歲半後斷奶,改成以竹筍、竹子為主食。根據中德大熊貓繁育協議,這對熊貓將在4歲後送回中國。
  • 探索星空 永無止境
    千百年來,宇宙之「問」,牽引著人類湧動不止的好奇心,記錄著探索太空的艱辛歷程,也印刻著追求真理的堅韌篤定。哲人有言,一看見星星,我就開始做夢。生存於這個星球之上,人類不只關註腳下的土地,也嚮往星辰大海,渴望觸摸未知、感受邊界,看看天際盡處是何處。從發射衛星到載人航天,從月背軟著陸到發射行星探測器……我們每前進一步,都從大膽發問開始。
  • 事業單位政治知識:探索宇宙永無止境
    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一、知識介紹(一)物質的存在方式1.運動包括宇宙間的一切變化和過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 《去更遠的太空》:穿越5300年的時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
    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
  •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他擅長用圖形解釋宇宙探索領域的概念和原理,從而使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變得簡單易懂。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一家預計在行星上採礦的私營企業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但是太空礦工不必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尋找財富。比如說月球,可能含有大量的氦-3資源(主要用於核磁共振以及為核能提供清潔燃料),由於地球上的氦-3日漸稀少,它的價格已經被抬到每升5000美元。人們還相信月球上可能有很多地球上十分稀少的如銪、鉭等在電子器件、太陽能電池板等其他高級精密儀器上有大量需求的元素。
  • 2020福建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探索宇宙永無止境
    2020福建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探索宇宙永無止境 福建事業單位招聘網:提供2020福建事業單位考試閱讀資料,包括公共基礎知識。包含法律知識、政治知識、經濟知識、科技知識等。
  • 一周圖說|「天問」在途發回地月合影;「糰子」滿月等你起名
    1、天問一號探測器傳回地月合影圖|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微信公眾號2020年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拍攝的地月合影照片。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了清晰地月合影。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輝映。
  • 地球上最不可思議的3隻眼睛,有的形成原因至今都是一個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大自然最奇妙的創作、最不可思議的地球上的眼睛。這些眼睛逼真得不像是大自然的傑作,而像是哪個鬼斧神工的大藝術家創造出來的。地球之眼一——普加切夫斯基泥火山普加切夫斯基泥火山位於俄羅斯東部庫頁島,它是火山噴發後,山體呈現出仿佛巨型人眼的形狀,攝影師乘坐飛機飛躍普加切夫斯基泥火山上方時,被這一顆巨大的眼睛震驚不已,這蔚為壯觀的奇蹟從高空處看實在是太美了。
  • 你好,太空!一起來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要進場聽講座啦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空軍上尉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 《星際探索》五大看點解鎖太空漂流
    1905電影網訊由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冒險巨製《星際探索》12月5日18點震撼上映,五大看點帶你衝破地球暢享太空漂流。史無前例橫跨四大星球的星際戰鬥,加上每一幀畫面都美到窒息的宇宙奇觀,打造最震撼的大銀幕沉浸式太空漂流。
  • ​世界上最可憐的狗,至今還在太空流浪,成為一隻太空狗
    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是非常艱險的,探索太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很早以前人類對宇宙就展開了探索,但是當時人類的科技有限,一直都沒能實現太空夢,因此飛上太空成為了全人類的夢想。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有能力前往廣闊的宇宙,蘇聯航天員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在1961年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繞地球一周飛行,並順利返回地球,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 發現宇宙:地球是獨一無二的嗎?人類科學對地外文明的探索與局限
    但去年7月份的研究還不能給出合理答案的一個問題是,「奧陌陌」星為何在太空中能突然做出機動動作,奈特說:「是的,如果它突然出現難以解釋的翻轉,肯定會值得進一步探索。」假如能開車直接到太空上去的話,其實只需花1個小時,因為太空距離地球上空距離只有100公裡。這條線叫卡門線(the Karman Line )。卡門線是公認的外層空間與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位於海拔100 公裡處。它是負責國際航空航天標準制定及記錄保存的機構—國際航空聯合會所承認的大氣層和太空界線。
  • 《1小時讀懂地球》:人類對地球的探索永無止境
    《1小時讀懂地球》,號稱「從海洋到陸地再到天空,用有趣而非凡的事實,解答地球上所有不可思議的問題。」聽起來是不是非常讓人心動,只需要短短1小時,就可以了解到任何我們想要了解的,滿足我們對地球所有的好奇心。但其實我們也都明白,對於地球,僅僅只用1小時來讀懂,那是絕對不夠的。《1小時讀懂地球》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引子,引爆我們對地球這個生命的搖籃的好奇心,激發出我們對探索未知的求知慾,讓我們產生由內散發的自豪與愛惜的心情。
  • 將協助歐洲太空總署完成火星登陸計劃
    太空一直是人類探索永無止境的夢想,太空中有什麼?能為人類進步帶來什麼?有待我們人類的科學專家們慢慢去摸索。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對於這個問題,西澳大利亞州似乎將要幫忙解答一下!
  • 一周圖說|貓頭鷹的眼淚,吃舌頭的寄生蟲,生寶寶的金雕...
    這種吃舌頭的寄生蟲,其實在各種魚類和生態系統中都有,但是在此之前人類並不知道它會吃舌頭到哪種程度。這個意外的發現可能會助力科學家對這種寄生蟲的進一步研究。圖|Science News望遠鏡觀測證實了白矮星的一個奇怪特性:當它們的質量增加時,它們的體積就會縮小。
  • 探索永無止境!當下和遠方,我們都要
    看到這一消息時,相信大家都非常激動,我們對宇宙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這個過程在於不斷增強對未知更廣闊空間領域的認識,只有不斷探索,才會有永無止境的進步。京東物流也一直秉持著這一點,實現對更多市場的挖掘。京東物流讓我們知道,既要追求對遙遠未知的探索,眼下發展更不能落下,而且經濟發展也會加速未知探索的步伐,何樂而不為呢?
  • 天問|從屈子問天到「胖五探火」,我們的徵途一直都是浩瀚宇宙
    ——屈原《天問》​01 天問「探火」央視網消息: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太空。天問奔火,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