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需要一半:科學家呼籲新設一項協議,拯救地球生物多樣性

2021-01-11 澎湃新聞

6月28日,英國《衛報》最新文章發表了一個呼籲,呼籲建立一個巴黎協定式的新協議,來拯救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目前面臨的生物大滅絕危機,需要一份更具雄心的類似於《巴黎氣候協議》那種風格的國際協議。他們還指出,這個新的協議不應僅給國家主體,也要給企業。

文中指出:坦率地說,針對當前越來越多的證據反映出來的生物大滅絕與生態退化在與日俱增,但目前世界各地的應對還非常不夠,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在隔靴搔癢。

現在各國所採取的行動大多是隨意的、溫和的方式——比如,這裡搞個保護區,那裡搞些保護計劃;還頒布點新的立法,再給點少量資金。可問題是:這樣的行動雖然值得稱讚(聊勝於無嘛),但重要的是,它遠遠不足以應對如此大規模的嚴重問題:因為所有跡象都正在表明,地球上的多樣生命正如芻狗般在走向滅絕。

全球性的自然保護協議

2016年,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進化生物學家E. O. Wilson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地球的一半》。他在書中提出,為了拯救地球(以及我們人類自己)的生命,我們必須在各種類型的保護區域中,留出大約一半的地球來。毫不意外地,這個提法馬上引起了爭議,但也得到了其他科學家們的渴盼,他們希望在未來「生態末日」來臨前,能有一個雄心勃勃、充滿希望的應對之道。

去年,49位科學家撰寫了一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探討了能否留出地球一半來,留給跨越地球不同陸地生態系統的可行性。但是,這篇論文的頭條新聞卻是這樣的:「我們提出了一個全球性的自然協定——一個《巴黎氣候協定》般的新協議,以促進增加的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國家和生態區規模的保護戰略,以及給土著人民賦權,以保護他們的主權土地。

那麼,我們能把半個地球留給大自然嗎?

說白了,這個呼籲呼喚建立一個全球協定,它將大大地增加全世界公園覆蓋的面積、以及土著保護地——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達到了「地球的一半」的目標。土著人民在過去數十年被邊緣化之後,現在被公認為是大自然的最佳捍衛者之一。

作者們認為,這項新協議應該涵蓋半個地球——亦即「自然需要一半」(Nature Needs Half)的目標。

文章的第一作者Eric Dinerstein指出:「氣候變化與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危機已依稀可見。要避免即將來臨的這兩大環境災難帶來的最糟糕的情況,一些實證研究告訴我們,那麼我們就需要留出大約一半的陸地和海洋領域。」此前,Eric Dinerstein曾任職於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他如今是WildTech主任,並擔任一個名叫Resolve的非政府組織的生物多樣性與野生動物解決方案主任。

這一協議可能會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下面。CBD成立於1992年,是一個國際條約。如今CBD每兩年舉行一次締約國大會。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2010年,CBD締約方大會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簡稱「愛知目標」),它們是締約國應該在2020年之前努力達到的20個目標。現在,大多數目標我們幾乎都沒有達到,包括減少棲息地的喪失、砍伐森林、可持續地管理漁業、防止已知瀕危物種的滅絕,以及將氣候變化對珊瑚礁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等等。

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畫廊展出的動物骨骼。圖/Martin Bureau/AFP/Getty Images

在愛知目標中,有一個目標是:劃出17%的陸地、以及10%的沿海及海域作為保護地。目前,15%的陸地面積(儘管其中大部分位於所謂的「紙上公園」中,究其原因是缺乏資金),以及大約8%的海洋得到了保護。

CBD公約有很多缺點。一方面,它很像《巴黎協定》,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自願的。跟《巴黎協定》一樣,這也是要讓各國願意籤署該公約的一個不得已的妥協;但這也意味著:沒有法律手段來確保執行行動。只有國際同行的壓力。

另一方面,它缺少一個主要的籤署國。猜猜是誰?這還用說嘛,除了美國還能有誰——那個全球的害群之馬。這項不具約束力的國際公約,是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總統在1993籤署的,但從未得到美國國會的批准。然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是CBD公約的締約方。

最後,CBD公約沒能像《巴黎協定》等各種氣候宣言那樣,得到了媒體的同等關注和興趣。可惜,由於某種原因,這樣一個關乎地球上數百萬物種命運的協議,並未博得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媒體們的垂青。

然而,縱有多重缺點,並不是說CBD公約就是「無齒」或無效的。如果有機會來證明它的勇氣,還等何時?那就是現在!

由於「愛知目標」將在2020年到期,CBD公約需要一些目標來取代它。目前看來,「地球需要一半」的想法可能會被討論。今年4月份,CBD執行秘書長蒂安娜·帕斯卡·帕爾默 (Cristiana Pasca Palmer)博士告訴英國《衛報》,一項新的協議應該包括一項這樣的提議:讓2050年前地球這顆星球的一半對大自然更為友好。儘管這不完全是《地球的一半》書中設想的那樣——地球的一半能被納入各種類型的保護地中;但是,與之前"愛知目標"十年前的承諾相比,它的的確確地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棘輪。

作為羅馬尼亞環境、水與森林部的前部長,這位現任CBD執行秘書長帕爾默博士表示:生物多樣性是維持地球運轉的「基礎設施」。

她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道,「在我看來,我們得確保整個地球能被可持續地使用」。但是,帕卡默爾也表示,這必將意味著我們的經濟需要大規模轉變。

「我們需要……一個經濟模式轉型,這個新模式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地球是一個封閉系統,我們在這個封閉系統中運行;因此,我們的經濟增長必然受到地球生態極限的限制」。

誰來掏腰包呢?

可以說,阻礙全球更大保護行動的最大因素是資金。到目前為止,比起實際上所需的巨資,這筆錢還只不過是九牛一毛。

「與任何公共利益一樣,生物多樣性保護實際上是處於「搭便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只願意提供低於最佳水平的資金,希望讓別人來掏錢。」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經濟學家Edward Barbier說。他還說,「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過去25年缺乏國際承諾和資金。」

爪哇懶猴(Javan Slow Loris),被印尼的國際動物救援(International Animal Rescue)組織救出。爪哇懶猴是極度瀕危的動物,由於傳統中藥和非法寵物交易,儘管它們有毒,還是幾乎被趕盡殺絕。圖/國際動物救援印度尼西亞/法新社/Getty

Barbier是一篇新論文的主要作者,他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為保護地球上的其他800萬個物種提供資金。

他說,要保護地球範圍廣泛的動植物物種,每年大概需要1000億美元。而目前投入保護的資金每年大約在4億~10億美元左右波動,這說明全球保護資金面臨著巨大的缺口。

Barbier還指出,為了每年籌集到1000億美元(這筆錢是目前最少花費的十倍),我們認為,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政府,而是必須轉向私營部門。他與該文的其他作者們提出,任何通過CBD公約的新協議都應該建立一個機制,在他們自己的目標和籌資目標中,要能允許私營企業的加入。

可是,企業又憑什麼來籤約呢?

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Thomas Dean說,「企業依賴於我們的生態系統的健康,因此有失去他們的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的風險,」Thomas Dean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一名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教授,他認為「隨著對於這一挑戰的意識提升,將越來越多地激勵企業參與進來。」

該文指出:生物多樣性對漁業、林業、農業以及保險業的底線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長期以來,我們把企業和環境利益擺到了對立面。然而,如果我們要在經濟上和環境上都取得成功,那麼,它們就必須走向一致。」Thomas Dean還指出,「畢竟,這是一個經濟系統的根本目的——服務於社會的短期需求與長遠利益。」

步驟

但是,保護地球的50%——這可能嗎?讓我們這樣說:這並非毫無可能。

Dinerstein去年的研究發現,在地球陸地上的846個生態區中,超過10%已經得到了50%的保護。此外,包括納米比亞、不丹和委內瑞拉在內的一些國家,其國土保護面積已接近50%。

Dinerstein說,自然保護者必須以創造性,才能達成這樣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但他相信,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土著居民手持弓箭在在河裡捕魚,這是在巴西的亞馬遜河一帶的Asurini do Tocantins部落。保護科學家們認識到,其實生態系統的最佳捍衛者往往是土著部落。圖:WIN-Initiative/Getty Images

「我們將不得不納入那些半完好(semi-intact)的地區、管護地區、土著保護地區,以及大概7~10%的關鍵地區的恢復……這裡的關鍵是要有戰略性,保護未來十年內最富不可替代性的地方,並在未來幾年內去填補其餘的空缺。「

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個生態區(ecoregions)都能達到50%的目標。一些人認為,美國的高草草原(tallgrass prairies)完全沒戲。事實上,這項研究發現,世界上207個生態區的棲息地只剩下了不到4%。

Dinerstein說,那那些地區若想達到50%,恐怕是「異想天開」。但是,可以先把目標設定10%-15%,通過生態恢復來進行,這是比較靠譜的起步之舉。

這樣的努力將有助於解決另一個全球環境危機:氣候變化。長期以來,保護和恢復森林和其他棲息地一直被認為是減少全球碳排放的最快、且最便宜的方式之一。目前,全球約1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源自森林砍伐、泥炭地排水或紅樹林喪失。

Dinerstein認為:如果在2050年前沒有達到「地球的一半」,那麼《巴黎協定》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從本質上來說,這兩個目標是相互依存的。一個不成,另一個也成不了。

當然,最大的障礙可能是政治上的。政治因素目前是對抗氣候變化的最大障礙,未來仍將如此。那麼,支持者能否說服全世界,「地球的一半」將是一個積極的和鼓舞人心的方式,將帶給我們一個更好,更生態穩定的世界?

「這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正如《巴黎氣候協定》的情況一樣。但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我們需要從某個地方開始做。」Dean 表示。

是不是聽起來有點像烏託邦?Dinerstein指出,其實中國科學家已經發表了一篇文章,說明他們如何能在中國這個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達到50%的保護地。

Dinerstein 說,「自然需要一半」(Nature Needs Half)是那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唯一一個能確保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擁有美好未來的內容。

本文來自IUCN荒野專家組主席Vance Martin的推薦。上圖是他在近期到訪綠會時,贈予中國綠髮會秘書長Jinfeng Zhou的小貼紙。攝/Linda

編譯/綠會Linda  核/花花 編/小梁

【原文連結】

Scientists call for a Paris-style agreement to save life on Earth: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radical-conservation/2018/jun/28/scientists-call-for-a-paris-style-agreement-to-save-life-on-earth?CMP=share_btn_link

相關焦點

  • 世界自然基金會:我們是可以拯救生物多樣性的「最後一代」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月30日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當天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Living Planet report 2018)。在報告中,該組織呼籲各國領導人應該儘快採取行動,制訂出一個類似於《巴黎氣候變化公約》的國際性協定,以遏制地球物種迅速滅絕的勢頭。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在這一年到來之前,科學家和大多數政府認為,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危機,大量物種瀕臨滅絕邊緣,全球多國必須作出實際努力,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共同目標。因此,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各項會議議程中,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討論從未缺席。  然而,相關的倡議和呼籲沒有得到更廣範圍的關注,直至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蔓延。於是,數位科學家再次站出來表示:「自然界正在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
  • 野生動物40年消亡60%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拯救自然最後機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公開了兩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指出全球野生動物因人為因素在40多年內減少了60%。這一巨大改變對人類的威脅也不小,WWF更敲響警鐘,「這是拯救自然的最後時刻」。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寶貴經驗值得世界聆聽
    9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社論認為,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中國科學家有值得全世界傾聽的寶貴經驗。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和生態系統的持續退化對人類福祉和生存產生了深遠影響。文章稱,針對聯合國敲響的「警鐘」,全世界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扭轉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惡化趨勢。2019年,各國針對生物多樣性的一項分析表明,約一百萬種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風險。
  •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到1000倍。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直接構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淡水生態系的生物數量減少速度最快,達83%。從地域上來看,熱帶地區的物種數量下降明顯,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新熱帶地區是「重災區」,與1970年相比損失了89%。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科學與保育部門執行主任巴雷特說:「如果地球人口減少60%,那相當於把美洲、非洲、歐洲、中國和大洋洲的人都清空。」由此可見,野生動物種群減少60%是多麼嚴峻的形勢。
  • 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渥太華5月22日電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新華社記者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鑑於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聯合國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相關活動首次通過在線方式舉行。
  • 科學家稱,地球有一半無冰土地未受人類活動影響
    最近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指出,地球上有大約一半的無冰土地未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8地球生命力報告
    事實上,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不斷增長的消費以及由此產生對能源、土地和水的更大需求,正在推動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人類紀的產生。這是地球歷史上第一次由某單一物種——智人——對地球產生如此強大的影響。擁有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充沛的服務,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石;然而,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均以令人觸目驚心的速度消逝。
  • 150位科學家發表報告:自然喪失和野生動物滅絕情況嚴峻|美通社
    世界上150位頂尖科學家發表的一份新報告描繪了一幅關於地球陸地、海洋和野生動物狀況的可怕畫面。聯合國授權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的全球評估發現,自然的喪失和由此產生的野生動物滅絕危機比以前所理解的還要嚴重。
  • 青年漫畫家白茶呼籲你一起 捍衛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人類的各項活動中,存在一些不可持續的開採、生產、消費和對待自然的方式,從而最終導致了部分地區生態系統的退化和一些物種的消失。時至今日,千年發展目標、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和《京都議定書》的許多承諾還未能兌現。
  • 今天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利用,若干年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已受到嚴重威脅,許多物種正變成瀕危物種。美國國會技術監督局認為,如果人類消費方式和破壞作用得不到遏止的話,到公元2000年,地球上15-20%的物種將會消失,這種滅絕速度是自然狀態下的1000倍。上個世紀80年代,國際社會開始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
  • 第四屆「一個星球」峰會舉行 聚焦生物多樣性
    本屆峰會聚焦生物多樣性,旨在提高國際社會對自然保護等方面的認知,應對新挑戰。峰會在巴黎設主會場,法國總統馬克龍主持峰會並講話。茅利塔尼亞總統加祖瓦尼、摩納哥元首阿爾貝二世親王等政要在主會場參加峰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英國首相詹森、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政要,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等國際組織負責人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加討論。
  • 肖青:生物多樣性,應該成為我們的一項重要「行為準則」|中國綠髮會...
    生物多樣性,應該成為我們的一項重要「行為準則」首先,我謹代表中國綠髮會,感謝各位領導和嘉賓在中國綠髮會鳥類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院艾雅康院長的精心組織和熱情邀請下,蒞臨現場,對本屆愛鳥節給與大力支持,也感謝前面幾位專家代表的精彩發言,收穫很多。在今年的愛鳥節上,專門設立一個鳥類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論壇,我認為是非常好,也非常有必要的。
  • 人類需不需要「生物多樣性」?
    據估計,過去20年該國雪豹的數量已下降一半。攝影:CYRIL RUOSO, MINDEN PICTURES, NATIONAL GEOGRAPHIC今天的紀念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大會早在2000年就通過決議,將此紀念日設立於每年5月22日——旨在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
  • 2019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關注生物多樣性
    北京奧林匹克塔、上海東方明珠、武漢黃鶴樓、深圳印力廣場等地標建築準時熄滅景觀燈一小時,呼籲公眾關注日益嚴峻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問題,為2020年由中國主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提前預熱。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和全球100多個辦公室一起,將今年的地球一小時主題定為「與自然共生」(connect to earth),希望通過這一全球活動,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峻考驗,激發人們採取行動,遏止生物多樣性的持續下降。   今年地球一小時活動的互動形式較往年更加多樣化。北京悠唐廣場、世貿天階舉辦了』「與自然共生」圖片展和影片展。
  • 生物多樣性離我們有多遠? ——「答案在自然」
    緊接著,新冠病毒、非洲蝗災、西班牙風暴、伊朗雪崩、北極甲烷大爆發……大自然似乎在向人類發出警示!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呢?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指定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992年5月22日在巴西通過的《生物多樣性公約》這一全球協議,聯合國呼籲人類關心並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公約》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導讀長期以來,城市與自然被看待成對立的兩個系統,如何真正實現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高強度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的生存發展之間建立相對穩定的平衡關係?如何最大程度地確保人類與其它物種之間的和諧共生?新時代在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引導下的規劃體系改革,迫切需要將城市生物多樣性問題納入研究視野。
  • 為生物多樣性而喝彩
    聯大把《生物多樣性公約》決議通過的日子定為國際日,有助於提高全世界對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強調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福祉的重要性,呼籲全球社會聯手確保全人類的可持續未來。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以及形成的自然模式。我們今天所見的生物多樣性是數十億年進化的成果。它經過天然過程以及越來越多的人類影響被塑造成了今天的樣子。
  • 歐舒丹品牌承諾 保護生物多樣性 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歐舒丹品牌承諾之一。品牌創始人Olivier Baussan奧利維埃·博桑先生,發現植物的活性成分與其生產的環境、採集的過程有著很大的關係,於是提出了承諾保護大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的計劃。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之際,歐舒丹呼籲人類尊重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薰衣草田歐舒丹甜扁桃樹種植者事實上我們正在經歷生物多樣性的失衡,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對生態加以保護,到2050年,地球上一半的物種將瀕臨滅絕。
  • 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這樣的2020會給你什麼樣的思考?引言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已經有45億多年的歷史了,期間地球面臨過諸多毀滅性的災難,地球上的生物一次次瀕臨滅絕。自從人類發展工業化以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壞,海洋汙染,動物們備受牽連,物種消失的頻率不斷加快,令很多人對於地球的前景而感到憂心忡忡,呼喊著要「拯救地球」。事實上地球從不需要我們拯救,因為真正應該拯救的是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