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需不需要「生物多樣性」?

2020-11-25 上遊新聞

吉爾吉斯斯坦反偷獵小隊沒收了這隻雪豹。

據估計,過去20年該國雪豹的數量已下降一半。

攝影:CYRIL RUOSO, MINDEN PICTURES, NATIONAL GEOGRAPHIC

今天的紀念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聯合國大會早在2000年就通過決議,

將此紀念日設立於每年5月22日——

旨在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

然而20年過去,

眼前血淋淋的數據會讓我們意識到,

這個紀念日仿佛是對人類自己的諷刺。

日本捕鯨 | 血漿從日本捕鯨船上流下。

日本一直以來被指控利用科學捕鯨項目,來掩護商業捕鯨。

攝影:Kate Davison, EYEVINE, REDUX

於是你會開始置疑,

到底是「生物多樣性」

還是 「生物多樣滅絕性」呢?

《瀕危》的作者Tim Flach在書的一開始寫道:

「這本書的名字叫『瀕危』,

但問題是,什麼瀕危?」

所謂瀕危,

遠不只是我們平素印象中,

白鰭豚、斑鱉、中華鱘等極端例子。

自1970年,地球上的脊椎動物

(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

其種群數量已經下降50%以上。

美國得州一家動物標本商店展示著新近獵取的長頸鹿。

你還以為長頸鹿依然遍布非洲大草原嗎?

全世界長頸鹿的數量在30年的時間裡下降了40%。

攝影:AMI VITALE

根本不是少數的「珍稀」物種瀕臨滅絕,

是全世界20%的物種都面臨滅絕危險。

這才是瀕危。

肯亞一間已獲許可的屠宰場裡,

工人準備處理一張驢皮。

過去十年來,由於驢的數量大幅減少,

驢皮價值激增,

每張皮價格可達400美金

幾乎沒有一隻驢,能夠活著走出非洲。

攝影:TONY KARUMBA, AFP

生物多樣性,

恰恰代表現在的生物多樣滅絕性。

即使我們經常看到的動物,

也在悄無聲息走向瀕危,

但你會想到連蟲子都處境危險了嗎?

昆蟲在動物界佔比八成,

四分之三的開花植物依賴其授粉,

否則大部分植物將滅絕。

攝影:DAVID LIITTSCH WAGER

從1989年到2016年,

德國保護區內飛蟲下降率高達76%,

蟲子的減少絕非兒戲,

《衛報》更就此發出過「世界生態末日」警告。

雄性熱帶藍閃蝶翅膀的鑲嵌標本,但這種流光溢彩的美麗來自死亡。

攝影:CARY WOLINSKY

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

也未影響到頑強的蟲子們,

但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

甲殼蟲的數量減少80%以上,

其多樣性下降近40%;

自19世紀末以來,

蝴蝶減少近85%;

從2012年開始,

北方蜉蝣種群數量下降一半還多;

犀牛甲蟲有助於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玻利維亞的犀牛甲蟲受到森林砍伐造成的棲息地喪失,以及偷獵寵物交易的威脅。

攝影:PIOTR NASKREC

小小的昆蟲陷身險境,

而所謂的大型猛獸呢?

在「瀕危」的腳步下,

其實也只是弱小螻蟻。

攝影:JOEL SARTORE

在過去一百年裡,

全球野生虎的數量從100,000隻

減少到4000隻以內。

非洲獅在過去75年下降90%;

獵豹消失速度比過去激增75%。

攝影:Andrew Schoema

在南美洲熱帶雨林,瑪顏圖雅丘,

最後一隻美洲豹已於2015年被打死,

而當地土著只能飲用所謂的「聖藥」死藤水去「看見豹靈」,

曾經橫行雨林的大貓,

如今僅存在於人們的幻覺。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熱帶的猛獸生活困難,

而寒帶猛獸少有人類打擾,

生活會好過一些嗎?

甲烷正從北極各處湖底解凍的土層中冒出,

它的威力是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的25倍。

圖為阿拉斯加,科學家鑽穿冰層,點燃了釋放出的甲烷。

攝影:KATIE ORLINSKY

北極永凍土幾乎一夜解凍。

新千年至今,

一項研究顯示,

北極部分地區北極熊數量銳減40%,

氣候變暖,

供海豹棲息的海冰銳減,

致使北極熊食物匱乏,

甚至出現大熊吃小熊的食同現象。

海豹,是北極熊的食物,

除了賣萌幾乎沒有戰鬥力,

但它卻可抵抗零下100℃超低溫,

除了日益減少的北極熊和虎鯨,

幾乎罕有天敵,

它們的處境會好些嗎?

聖勞倫斯灣,海豹和幼崽之間的親暱行為,

這是水下攝影中極難得的畫面。

攝影:JENNIFER HAYES,NATIONAL GEOGRAPHIC

其實餓肚子的除了北極熊還有海豹。

哺乳期過後,

幼崽將被母親遺棄在冰面,

能獨自熬過「自生自滅」才能生存下來,

這是自然的鐵則。

攝影:JENNIFER HAYES

而氣候變暖,春天提前,海冰減少,

這對於幼崽就是「死亡組合」。

從被遺棄到自主捕食期間,

小傢伙脂肪喪失50%,

如果食物不充沛,

死亡率達20-30%。

在豎琴海豹群中,很難認出超白的新生兒。

攝影:JENNIFER HAYES

除此之外,加拿大允許海豹商業捕獵,

2016年40萬隻豎琴海豹被獵捕,

好在後來市場對海豹產品下降,

2019年只捕撈了66000隻。

攝影:JENNIFER HAYES

北極熊、海豹等等物種,

是它們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太差嗎?

下面來看看北極圈的「特種兵」,

最堅忍、最豪橫的生物——狼獾。

攝影:Peter Mather

它獨自走在海拔3190米克利夫蘭山路,

如履平地,

接下來10天

繼續翻越西面群山,

向北轉入不列顛哥倫比亞,

再向東大踏步越過分水嶺,

穿入沃特頓湖群國家公園,

終於迴轉向南,

經過更多次翻山越嶺回到冰川公園。

攝影:COURTESY ALASKA STOCK IMAGES

然後僅修整一兩天,

重走全程!

為了巡視自己「大地盤」,

幾乎能頑強適應任何生境,

挑戰任何猛獸。

攝影:PAUL NICKLEN

然而即使是「特種兵」般的存在,

人類通過下套、獵殺,

早已滅除歐亞大陸多數地區狼獾;

美洲新大陸在政府贊助下

剿殺猛獸運動搞得血肉橫飛,

1930年代,

狼獾已從美國本土48州絕跡。

北極狀況不好,

那麼南極呢?

攝影:DAISY GILARDINI,YOURSHOT

今年一月份的一項科學調查顯示,

與50年前相比,

帽帶企鵝的巢穴減少56%

南極象島的上萬隻帽帶企鵝消失;

在南極洲的洛克羅伊港,

兩隻新孵化的企鵝幼崽快速觀察一下外界環境。

攝影:RICHARD SIDEY, MY SHOT

2016年,

曾經的帝企鵝第二大棲息地——哈雷灣,

10月左右迎來一場暴雪,

更與60年來最強厄爾尼諾現象同時發生,

而小企鵝們那時還在「託兒所」裡,

它們怕水也怕冷。

「大風大雪」過後,冰層破裂,

沒有一隻小企鵝活下來。

只有成年的帝企鵝皮毛是「防水」的。

攝影:PAUL NICKLEN,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去年連燒4個月的亞馬孫大火致4億動物葬身火海。

曾有一匹名叫Milagros(奇蹟)的馬被大火燒成四級重傷

人們懷疑這匹馬的肺和肝臟都被煙塵嚴重損傷,

但根本無法做出具體評估。

最後,「奇蹟」沒能撐過去,死了。

攝影:JUAN PABLO AMPUDIA, NATIONAL GEOGRAPHIC

這隻穿山甲是從玻利維亞聖克魯茲市附近大火中救出的70隻動物之一,

它在一家旅館改造的臨時救援中心裡接受治療。

此時此刻,在放生它之前,

旅館老闆正在試圖安撫它,

以使其有勇氣重回自然。

攝影:JUAN PABLO AMPUDIA, NATIONAL GEOGRAPHIC

堪比海洋版「車諾比」,

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發生後,

鳥類專家Erik Johnson說:

「受影響的鳥類數量估計在10萬至100萬之間。

事實上,我們永遠不知道確切數字。」

攝影:JOEL SARTORE,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如此,

從熱帶到寒帶,

從陸地到水下,

從兇猛到柔弱,

從巨大到微小,

從天災到人禍,

多樣性的生物,

正以多樣性的方式瀕臨滅絕,

甚至有你更加難以想像的「多樣」方式

攝影:Britta Jaschinski

一對大象腳做的腳凳,

20張豹皮做的鞋子、帽子和錢包,

裝著一袋袋乾枯海馬的板條箱……

這些都是在機場和過境處被查封的物品,

攝影師Britta Jaschinski將人類與自然界互動中的黑暗面展示出來。

人們把還未出生的老虎胎兒從母虎體內拿出,以供展示。

攝影:Britta Jaschinski

豹皮做的衣物和飾品

攝影:Britta Jaschinski

熊掌拖鞋

攝影:Britta Jaschinski

圖為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的官員沒收的一個斑馬頭標本,

這只是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儲藏庫保存的——近150萬件野生動物製品之一。

攝影:Britta Jaschinski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已存在20年,

而人類真正需要的,

是「生物多樣性」

還是「生物多樣滅絕性」呢?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發展可再生能源需保護生物多樣性
    研究指出,應科學規劃相關採礦行為科技日報北京9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及能源研究指出,隨著更多礦區開始為生產可再生能源提供材料,需警惕未來生物多樣性受到的威脅或將進一步增加。
  • 為什麼未來城市需要更多的生物多樣性
    與自然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意味著城市居民需要更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比如坐在陽臺上,可以享受綠色與鮮花環繞的環境,或甚至於可以看到蜜蜂、蜻蜓等種類更多的昆蟲,看到野生動物在垃圾中找尋吃的,看到花園裡生長的野花野草和當地的樹種。        因此,未來城市的概念應該擴大——不只是一個智能城市,而且首先是一個可持續的城市,這樣的城市將以居民為中心,並努力將城市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 周晉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類棲息需要適應
    近日,中國綠髮會標準制定工作組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工作系列標準並召開第五次會議。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在會議上談了關於生物多樣性適應的理解,這主要是隨著環境的劇烈變化和預期變化而產生的適應。其中劇烈變化就是現在已經發生變化了,比如氣候已經變了,水質、土質、海洋、空氣也都已經變了,從變化的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層面,我們人類應該怎麼去適應。在去往甘肅的飛機上,我們注意到甘肅變綠了。
  •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物質與精神的「大觀園」
    在聯合國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 人類世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挑戰與機遇
    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決定因素及其作用方式,計劃避免進一步損失,儘可能恢復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這種豐富的生物資源庫對於土壤可持續性以及最終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翻譯水平有限,敬請指正!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時針撥回到10年前,在2010年,第十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名古屋舉辦,提出《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及《愛知目標》,要求採取「有效和緊急」行動,保護全球森林、珊瑚礁和其他瀕危的生態系統,以避免失去人類賴以生存的世界生物多樣性狀態。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2020-09-14 09:00:46 來源:科技日報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需採取保育手段 增加糧食系統可持續性科技日報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人類壓力,比如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農林讓路這份由來自50個國家的145名專家參與撰寫的評估報告發布後,震驚了世人,被認為抨擊了人類在陸地、海洋、天空中對自然的破壞性影響。現在,雖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宏大目標已經被提出,但人們依然不清楚如何能在實現這些目標的同時,確保有能力養育越來越多的人口。在位於奧地利的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內,科學家戴維·萊克樂利及其同事通過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模型,證明了這種可能性。
  • 我們人類為什麼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說起這些人不但沒有憐憫之心,而且無視國家法度,更深層的意義他們就更不知道了。一種動物或植物一旦滅絕,就再不會有了。也許有的人會說反正還有很多,其實意義是不同的。人類要保護動物植物的多樣性,要儘早,等到無法挽回的時候就晚了。保護動物保證它們的多樣性有重要的意義的。生物的多樣性指的是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以及遺傳的多樣性。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目前威脅到的物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在全球800萬物種中,大約有100萬「已經面臨滅絕,許多十年之內就會消失,除非採取行動以減輕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因素」。用於評估瀕危物種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紅色名錄)在今年突破了100,000個物種;截至2019年12月,這份名錄已納入112,432個物種,其中30,178種瀕臨滅絕。
  • 【保護生物多樣性】十年前的承諾 人類食言了
    央視網消息:10年前,國際社會在日本名古屋通過了未來十年的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並設立了20項生物多樣性目標,希望通過各國有效行動,制止生物多樣性喪失
  • 為生物多樣性而喝彩
    聯大把《生物多樣性公約》決議通過的日子定為國際日,有助於提高全世界對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強調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福祉的重要性,呼籲全球社會聯手確保全人類的可持續未來。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以及形成的自然模式。我們今天所見的生物多樣性是數十億年進化的成果。它經過天然過程以及越來越多的人類影響被塑造成了今天的樣子。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
  • 聯合國環境署:全球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意義重大
    新華網奈洛比5月22日電(記者宋晨郭倩)聯合國環境署淡水和海洋生態環境政策實施司負責人傑奎琳·阿爾德日前表示,當今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挑戰,人類應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在保護全球生物和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同步發展。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保護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中新社聯合國9月30日電 (記者 馬德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多位與會人士強調生物多樣性正遭破壞,呼籲各國立即行動,加大保護力度。此次會議由第75屆聯合國大會組織召開。無論是從道德角度、經濟角度,還是生存角度,都有理由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存續,取決於我們保護自然界的能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生態破壞並不純粹是環境問題,它涵蓋經濟、健康、社會正義等多方面,甚至會影響地緣政治。正在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就是生態平衡破壞的後果之一。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多種多樣的生物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讓我們共同保護這些寶貴財富。
  • 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應該怎麼做?
    但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現在物種滅絕的速率已經是正常背景下的1000倍。 不論是教科書裡經典的渡渡鳥、袋狼的消失,還是2018年3月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的離世,都在不斷地鳴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警鐘。
  • 生物多樣性不能沒有你
    生物多樣性概念包含了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四個層次,其中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物質基礎,基因的物質形態需要通過科學儀器才能夠探測到;而其他三個層次的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現實世界中的直觀表現形式,用肉眼就可以分辨。
  • 解鎖自然的力量|提升生物多樣性
    攝影:Steven David Johnson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之本,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為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源和生存環境。然而,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成為當今世界性環境問題之一。
  • 今天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入侵則是指外地生物進入另一地區,因為在此地區沒有天敵,會較快繁殖而形成種群,打破本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生物入侵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提供人類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