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美
未來的城市可能因為具有更多先進技術而被稱為智慧城市。但是,如果它不能為其居民提供一個宜居的環境,如果它的建設損害了它的生態系統,它將仍然是愚蠢的城市。政府應資助最終使其城市更綠、更宜居、更可持續,並使其居民更健康、更幸福、與自然聯繫更密切的項目。與自然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意味著城市居民需要更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比如坐在陽臺上,可以享受綠色與鮮花環繞的環境,或甚至於可以看到蜜蜂、蜻蜓等種類更多的昆蟲,看到野生動物在垃圾中找尋吃的,看到花園裡生長的野花野草和當地的樹種。
因此,未來城市的概念應該擴大——不只是一個智能城市,而且首先是一個可持續的城市,這樣的城市將以居民為中心,並努力將城市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最近,未來地產研究所所長維克多·韋伯在世界經濟論壇網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更綠色、更健康、更可持續:為什麼未來城市需要更多的生物多樣性》的文章。他說,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環境因素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我們每個人都會受益於一個完整的生態圈,這個完整的生態圈擁有優質的空氣、水和生物多樣性。事實上,通過改善生活環境,人們將能夠改善健康狀況,降低醫療保健成本。
由於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生態系統整體健康的合理指標,我們應該努力優化它,並以此來改善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環境的宜居性。
但現實令生態學家扼腕長嘆——城市環境通常被人們排除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之外——目前的城市環境真的非常缺乏生物多樣性,缺乏不受人類幹擾的空間,缺乏綠色斑塊之間的生態走廊和總體受到控制的汙染水平。
未來的城市如何轉型成為更可持續、更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的城市?維克多·韋伯提出了幾項建議。
未來城市的目標應該是在城市環境中創造各種不受幹擾的陸地和水生生物群落,通過綠色走廊將這些生物群落連接起來,供動物遷徙和種子傳播。綠色屋頂、傳統公園、私人花園和綠色立面,可以為動植物的茁壯成長創造更多的空間。
他列舉了多倫多的例子。多倫多通過綠色屋頂法律,要求新開發的一定面積以上的建築,必須建設一定比例的綠色屋頂。
多倫多還為願意用他們的生態屋頂激勵計劃向創造綠色屋頂的建築業主提供補貼,這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典範。目前,有些城市已經這樣做了。雖然並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像多倫多那樣開發一個昂貴的激勵計劃,但他們可以通過減少公共草地、人行道兩側綠地和其他地區綠地的割草次數和強度等措施,改善蜜蜂和其他物種的生活條件。
在城市公園裡的草地放牧,也是一個生態友好的措施。控制好畜群量的放牧,可以為草地提供自然肥力,促進植物生長。在德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慕尼黑,綿羊就在其最大的城市公園之一的Englishergarten公園的草地上自由食草。這堪稱一絕,其他公共公園真的可以借鑑這一做法。
市政當局還可以宣布其森林的某一部分為保護區,或種植本地樹木形成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森林,創造新的生物群落。對於某些池塘、湖泊和小溪,也應考慮生物多樣性問題,將這些池塘、湖泊和小溪建設於禁止常規農業區域的周邊,促進附近水生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維克多·韋伯認為,這種未來城市發展的環境戰略應納入所有城市利益攸關方可查閱的戰略報告,提供解釋、指導方針和聯繫信息,以獲得進一步的幫助和改進。
作者列舉的另一個城市模式是溫哥華。溫哥華目前正在執行其最綠色的城市行動計劃,包括當地糧食生產、公共和私人空間的戰略植樹、改善小氣候、糧食安全和生物多樣性。政府可以提供額外的激勵措施,如通過社區種子庫免費獲得地方特有物種的種子、花園設計援助和補貼或降低對環境作出積極貢獻的人的私人財產稅。
技術是量化生物多樣性和了解城市生態系統演變的關鍵。無人機在高空調查時,可將數據輸入野生動物識別模型,結合地理標記,幫助人們理解城市生態系統的演變。傳感器可以分析土壤溼度、溫度和組成,監測野生動物,為戰略規劃提供信息。
所有城市都應該共同創建一個開放的資料庫,使全球的研究人員可以訪問資料庫,並為當地社區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建議。基於這一知識,城市可以加強其城市農業和園藝方案,增加當地有機食品生產,進一步改善居民的健康。這種社區食品園還能教育和激勵更可持續的行為,同時提供許多其他好處。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https://www.wefor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