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正在被摧毀!研究發現:未來30年部分生物無家可歸

2021-01-15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一直到4億多年之前,地球上的生命仍然主要生活在海洋之中,一直到一種魚類嘗試著爬上陸地,朝著兩棲動物的方向進化,陸地上才迎來生機勃勃的時代。

發展至今,陸生物種,特別是陸生脊椎動物已經成為了地球生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類也來自於陸生脊椎動物的陣營,所以,追根溯源的話,它們也都是我們最親近的夥伴之一。不過,如今它們的生存狀態卻並不樂觀。

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多年來的研究,發現截止到2050年之前,將有90%左右的陸生動物失去自己的家園,包括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陸生鳥類等等,而且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南美洲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將成為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這意味著,人類正在毀掉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人類因為人口數量的不斷激增,對於自然資源和食物的需求量不斷加大,所以,人類正在不斷侵佔自然生物的家園,最終導致大量生物會因為棲息地被毀而滅絕,而人類在這場災難中,也很難獨善其身。

生物多樣性被毀掉的後果有哪些?

其實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生物多樣性被毀掉的後果有多麼的可怕。我們每個人的家中都會有一張桌子,桌子我們都知道,它有四條腿,可是如果其中的一條腿斷了,那麼,這條桌子也就不再穩定,也失去了它作為桌子的意義。

我們可以將這張桌子比作地球,而生物多樣性就是桌子的四條腿,人類就是桌子上擺放的東西,當生物多樣性被破壞,自然地球也就會變得不再穩定,人類也會因此而進入到「災難倒計時」,隨時都有可能毀滅。

再舉個例子:如今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土地鹽鹼化、荒漠化,生態環境也不可避免被破壞掉,拿熱帶雨林來說,由於人類的亂砍亂伐,未來或許再也無法承擔「地球之肺」的功能,而且其中很多珍稀動植物也都會加快滅絕的速度。

地球是一個整體,當生物多樣化破壞掉,人類擁有的資源也大打折扣,畢竟生態系統就是一個金字塔,只有下層穩定,人類才可以一直處於塔尖的位置,這和我們上文中提到過的「桌子理論」一致。

所以,研究者認為,人類要做的不是去一直向大自然索取,而是思考如何和大自然之間建立穩定的關係,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為人類提供更多的東西。

比方說加大農業改革,讓產量提升,這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同時,人類也要進入到「轉型階段」,21世紀末之前,人類需要完成「轉型變革」才可以拯救地球。如今時間還剩下幾十年,你認為人類能夠完成目標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未來城市需要更多的生物多樣性
    因此,未來城市的概念應該擴大——不只是一個智能城市,而且首先是一個可持續的城市,這樣的城市將以居民為中心,並努力將城市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最近,未來地產研究所所長維克多·韋伯在世界經濟論壇網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更綠色、更健康、更可持續:為什麼未來城市需要更多的生物多樣性》的文章。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綜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環境署、國際溼地公約等機構網站2020年9月15日消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當日發布第五版《
  • 研究表明城市化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
    深入研究和長遠理解城市化程度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更加重要,對未來城市規劃與建設以及物種多樣性保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張潤志研究組利用北京特殊的城市環狀擴展格局,對北京市六環路以內的25個公園和綠化帶中的柳樹樹幹棲息昆蟲進行3年的系統調查與監測;以環城路為城市化梯度,探討了昆蟲多樣性沿城市化梯度的變化格局及其與城市擴展所帶來的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
  • 亞馬遜創新:生物多樣性與生物技術
    裡約熱內盧的一家私人生物科技公司Biozeus正在開發一種基於蜘蛛毒液中發現的肽的勃起功能障礙藥膏。該項目正處於最後階段,將在幾個月後開始進行人體試驗。他們都來自公共基金會的基礎研究。生物多樣性與生物技術Biozues也是製藥行業如何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巴西巨大生物多樣性並從中受益的一個例子。這個國家擁有地球上所有物種的10%,它擁有超過12萬個不同種類的動物和5萬個已知的植物,還有更多的物種尚未歸類。化妝品等行業也走同樣的道路。
  • 生物多樣性
    部分珍貴和特有的農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魚等種質資源流失嚴重。一些地方傳統和稀有品種資源喪失。會議審議通過了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工作報告,「關於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的任務分工」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生物多樣性減少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大約有200萬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就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
    由於研究需要,大量的抓捕,使得野外種群數量岌岌可危。編訂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根本目的,不是保護瀕危物種,而是要保護人類棲息地。2019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宣布:未來10年將有100萬物種瀕臨滅絕。而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卻30年沒有改變。這是不對的。中醫藥企業,包括行業協會,甚至管理局,總是和我們爭論,甚至說吵架也不為過。
  • 世界自然基金會:我們是可以拯救生物多樣性的「最後一代」
    例如,由於象牙偷獵,2009年至2014年期間,坦尚尼亞境內的大象僅在五年內數量就下降了60%;為了種植木材和獲取棕櫚油,在東南亞的加裡曼丹島正在進行的森林砍伐,導致該地區10萬隻猩猩在1999年至2015年消失;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冰層融化,使得北極熊棲息地越來越不穩定,北極熊的數量預計到2050年將減少30%。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2021年5月,《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我們正在侵蝕經濟、生計、糧食安全、健康和全球生活質量的基礎。」 IPBES主席Robert Watson說。  於是,從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學者們不得不從「愛知十年」吸取教訓。IPES評估專家認為:首先,與《氣侯變化框架公約》設定的精確的1.5度控溫目標不同,由於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本身的複雜性,科學研究仍不足以支撐全球達成方向一致的目標,為之共同努力。
  • 外交部:期待《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為全球生物多樣性...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30日)下午,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9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設定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全球僅「部分實現」了20個目標中的6個,沒有一個目標「完全實現」。中方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 全球生物多樣性重組 研究稱物種數量未降反增
    從珊瑚到食肉動物,世界上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由於棲息地被破壞、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入侵和過度捕撈,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記錄著生態系統正在磨損,經歷著可怕的物種滅絕。  那麼,全球性物種滅絕危機會造成地方性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嗎?美國佛蒙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蘇格蘭和緬因大學的一項新的物種研究並未對此有所發現。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漁業捕撈是直接影響淡水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的關鍵因子,水利工程、航運、岸帶開發、城鎮化等景觀人類活動因子則大多是通過影響生境來間接影響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和資源量。由於消除了影響水生生物的最直接因子,因此,在主要大河流域全面實施禁漁是推進我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周晉峰博士提問並談話
    l1992年全球的科學家做出統一的認知生物多樣性在全球加速喪失,科學家做出這樣的認知後,同年政治家做出了政治上的判斷,160多個國家籤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放緩。中國政府在2015年聯合國千年計劃報告上,唯一沒有完成的7B項,就是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放緩這項指標沒有完成,當然全球都沒有完成。2019年5月,ipbes發表重要的報告,未來十年100萬個物種正在瀕臨滅絕。作為新物種的出現,這是生物多樣性變化的一部分,這是自然存在的,但是作為總的物種數量是在急劇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從1992年到現在並沒有得到任何下降的減緩。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2021年5月,《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十年前的承諾 人類食言了
    央視網消息:10年前,國際社會在日本名古屋通過了未來十年的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並設立了20項生物多樣性目標,希望通過各國有效行動,制止生物多樣性喪失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小編和您一去去看看。  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  1.物種向「溫涼」的地方遷移。研究發現,生活在北美洲和歐洲的斑蝶分布區已經向北遷移了多達200千米。  2.物種之間出現生態失調。
  •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解析及未來展望
    中方與《公約》秘書處積極推進有關工作並協商COP15新會期,經國務院批准,定於2021年5月17-30日在雲南昆明舉辦,同期舉行《生物安全議定書》《遺傳資源議定書》締約方會議。1992年6月5日,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關於地球環境保護的三大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被稱為「裡約三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