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晉峰五方面建言「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四五規劃」,推動做好城市...

2020-12-04 中國綠髮會

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和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共同召開「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四五規劃建議研討會」。會上,周晉峰從概念分析了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五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應該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因為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而習近平思想領導中國人民沿著生態文明道路走向美好幸福的未來。目前全球都面臨生物多樣性缺失的危機,所以人類必須開啟生態文明時代,且生態文明的思想必須要成為一切生物多樣性工作的指導思想。

第二部分是我們國家要提出訂立生物多樣性法,有關部門已經口頭回復贊同這一建議。北京市應該要走在前面,應該訂立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地方法規,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目前已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北京的園林條例都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並不符合現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要。北京作為中國的科技和文化中心,應該通過地方性生物多樣性法的訂立,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榜樣。

第三部分是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目前我國從中小學到大學的教科書都缺少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而生物多樣性恰恰是人類未來百年的最大威脅。無論是這次疫情所暴露的生物安全還是持續影響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作用在生物多樣性的問題上。從教育入手是應對這些問題的關鍵,讓人類從小就意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像北京麋鹿苑這樣的機構們,也應該要統一起來,形成合力,擴大隊伍,共同立足於生物多樣性工作這一核心,然後再輻射出去。

第四部分是如何做好城市多樣性的規劃。傳統的思想認為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但是在新時代,人口密集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尤其重要。首先,該類區域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以北京為例,無論從物種數量,還是質量上而言,都在過去幾十年間受到極大破壞,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損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其次,於前五次的生物大滅絕不同,這個時代的危機是由於人類本身所導致的。因此,城市這類人口密集區的改變,才是唯一的希望。特別是北京作為世界引領型城市,應該全方位提升生物多樣性工作。

第五部分是北京許多小型區域的綠色建設問題。比如運河、南苑溼地、沙河溼地公園、密雲水庫的建設等,以及北京中小學、高校的建設,絕大部分都是根據工業文明的制度、條例建設的,嚴重地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該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去看生態系統的健康。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就在於制度、條例的改革,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其重點工程。包括北京現有的綠化建設都遵循工業文明思想,過度重視整齊、美觀。事實上,北京具備良好的自然條件、生態條件,有其自身的恢復力,應該以生態文明的建設方式,給自然更大的空間,全面系統地考察生物多樣性,遵循節約和自然原則。中國古人的園林思想其實特別重視因地制宜,強調走進自然,結合自然,遺憾的是現代的城市建設很多被異化了,走向了極端。生物多樣性應該從制度上進行改變。北京市要率先從這方面加強工作,不光要進行物理、生物的研究,更要在思想、法律、教育等方面都走在前面。

在最後的回答環節上,周晉峰補充解釋道:「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從領導層到基層,都應該全面提高意識,現在推行的力度是可以的,但是制度沒有得到改變,應該從規劃上著手,提出制度性的建議。」

對於生態文明的建設,周晉峰再次強調:「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的總和,我們不應被工業文明的思想所束縛,過於追求整齊、綠色、高大、漂亮,而是要以生態文明的審美觀去尊重自然,自然的事物蘊含著其獨有的美和道理。」

周晉峰還例舉了塑料書皮和月餅包裝的案例,分析生態文明思想普及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與社會方方面面的密切關聯:「以塑料書皮為例,我們曾向教育部提出不再強制要求學生在教科書上包塑料書皮。許多人會對塑料書皮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感到疑惑。事實上塑料所帶來的汙染不僅在於一開始的生產和使用,還包括最後丟棄、處理的這些環節。隨意丟棄的塑料廢物會對鳥類以及許多陸生、海洋生物造成致命的威脅。還有月餅包裝的例子,雖然今年對月餅包裝進行的大突擊檢查的結果顯示全部符合,但這是由於國家食品包裝標準出了問題,這項標準是由一些月餅公司制定的。北京市應該系統地梳理、建立地方法來使其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

#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建設#

文/sunny 審/Tammy 編/Angel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回應每經:將從五方面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
    發布會上,《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向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提問:生物多樣性正在成為全球生態環境領域的熱門話題,特別是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請問在當前形勢下對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何考慮?
  • 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守護人類自身的棲息地
    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守護人類自身的棲息地 2020-03-0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隋福毅 要不是新冠病毒的來勢洶洶,或許《野生動物保護法》不會即將迎來修法的這一刻。 雖然,《決定》並不是法律,但《決定》同樣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這也反映了我國全面禁食野生動物以及建立全新野生動物保護制度的決心。不過,野生動物為什麼吃不得?我們現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需要改些什麼?剛剛出臺的《決定》又反映了哪些動向?針對這些問題,《公益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
  • 「學習強國」發表|周晉峰:行動起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
    這件事引起了央視、東方衛視、天津日報等媒體的關注,最後天津政府明令禁止在這片遺鷗棲息地進行趕海挖蛤,遺鷗的棲息地得到了保護。現在我們基金會已在全國建立了120多個中華保護地,充分發揮志願者和人民的保護力量,不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們經常會問,怎樣才能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呢?我認為,像這樣切實的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做法就是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 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2015年12月31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範圍》,公布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以下簡稱優先區域)的具體範圍。配合優先區域範圍的發布,環境保護部還發布了《關於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做好優先區域保護與監管提出了具體要求。
  • 周晉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類棲息需要適應
    近日,中國綠髮會標準制定工作組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工作系列標準並召開第五次會議。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在會議上談了關於生物多樣性適應的理解,這主要是隨著環境的劇烈變化和預期變化而產生的適應。其中劇烈變化就是現在已經發生變化了,比如氣候已經變了,水質、土質、海洋、空氣也都已經變了,從變化的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層面,我們人類應該怎麼去適應。在去往甘肅的飛機上,我們注意到甘肅變綠了。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目前,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正在轟轟烈烈編制當中,但將「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以資源為本」的土地利用規划進行整合的邏輯基礎尚未達成共識。本文介紹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窘境及緊迫性,提出「多規合一」的邏輯基礎是「以生物多樣性為本,大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並結合案例介紹了加強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內容。感謝作者授權發布,歡迎分享。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日前,由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築城海關聯合制定的《貴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案(試行
  • 雲南大學啟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11月27日,由雲南大學開展的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及研討會在昆明啟動。該項目將在昆明推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研究與推廣工作,探索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城市發展戰略路徑。
  • 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討論如何將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與溼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城鄉綠色高質量發展。清華同衡規劃院院長袁昕為論壇致辭。袁昕院長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他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 李超:下篇:十四五規劃量化指標的建議
    國土開發國土開發是我國五年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規劃主要強調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力求在五年內推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健全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體系,並建立空間治理體系,強調強化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體功能區政策體系,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
    7月22日下午,應第十二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籌備委員會邀請,中國綠髮會秘書長、羅馬俱樂部執委、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副主席周晉峰博士作為嘉賓出席「城市守望者:桃花源在哪裡?」主題會場,並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
  • 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踐行者植物醫生 將出席COP15大會
    人民日報海外版——生物多樣性植物醫生深知企業是開發和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主體,也是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早在2017年,在中國民族植物學創始人、植物醫生首席科學家裴盛基教授的倡議下,雲南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心與植物醫生聯合發起「生物多樣性-高山植物保護行動」,旨在保護、傳承與發展民族生物文化資源,實現民族生物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探索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新方法、新途徑。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明年在雲南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克裡斯蒂娜·帕斯卡·帕梅爾女士在昆明接受了中央駐滇、雲南省和昆明市20餘家媒體記者集體採訪。
  • 地球一小時丨清華大學教授:與自然共生,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
    在高價值保護地將設保育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保護動植物原有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全球城市人口已達到42億,佔人口總數的55%;預計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佔到68%。城市的發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 「生態滅殺」要不得 保護生物多樣性才安全
    面對病毒與野生動物乃至自然界長期共生共存的客觀規律,我們不能將疫情的傳播歸罪於野生動物,更不應該打著保護生態的旗號,做違背自然生態規律的事情。從近期出現的「生態滅殺」觀點,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物多樣性的科學普及與主流化任重道遠。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和目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保護區,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個保護區,這2600多個保護區是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把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保留下來。2600多個保護區,已經劃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和中國最好的資源。
  • 生態環境部答澎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大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習近平主席還親自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北京共同發布《中法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國務院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由副總理任主任、23個國務院部門組成,發布並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深入開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顯著。二是創新保護方式。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
    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討論如何將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與溼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城鄉綠色高質量發展。清華同衡規劃院院長袁昕為論壇致辭。袁昕院長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他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