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2020-09-14 中工網

2020-09-14 09:00:46 來源:科技日報

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需採取保育手段 增加糧食系統可持續性

科技日報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人類壓力,比如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農林讓路,正在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並將我們所依賴的生態系統置於風險之中。很多人認為,這一風險或許已無逆轉的機會。但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最新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模型分析指出,逆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是可能的,但這需要同時採取大膽的保育手段以及增加糧食系統的可持續性,才有可能逆轉生態環境改變導致的地球生物多樣性下降。

去年5月6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的《全球評估報告》警告稱,可能有100萬個物種在今後數十年裡滅絕。這份由來自50個國家的145名專家參與撰寫的評估報告發布後,震驚了世人,被認為抨擊了人類在陸地、海洋、天空中對自然的破壞性影響。

現在,雖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宏大目標已經被提出,但人們依然不清楚如何能在實現這些目標的同時,確保有能力養育越來越多的人口。

在位於奧地利的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內,科學家戴維·萊克樂利及其同事通過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模型,證明了這種可能性。

他們的研究顯示,保育者需要增加受到積極管理的土地面積,修復退化土地,實行景觀水平上的一般性保育計劃;與此同時,人們需要減少動物性熱量的食用,減少食物浪費,並想辦法加強可持續的糧食生產。

保護生物多樣性,還應利用當前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今年稍早時間,英國肯特大學科學家查理·戈登納在評論文章中寫道:「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可能會錯過挽救100萬個物種、使之免於滅絕的最佳機會,還會妨礙我們阻止氣候加速崩潰的最壞局面。」氣候危機和生物多樣性危機不能拆開解決,因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完整的生態系統。

此次研究團隊也認為,如果能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或能避免將來因生境改變而導致超過2/3的生物多樣性喪失。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道,氣候變化等其他威脅必須得到解決,才能真正扭轉生物多樣性的下降趨勢。

總編輯圈點

人類至少應該有這點自知之明:儘管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高級智慧生命,但若地球上只剩下人類孑然獨存,我們距離滅絕可能也不遠了。生物多樣性是維繫地球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多年來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使生物多樣性迅速下降。不少學者甚至認為,我們可能正在親眼目睹「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根據這項最新研究,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存在「逆轉」可能,我們不應錯失這一「戴罪立功」的好機會。

編輯:盧雲

相關焦點

  • 關注|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人類壓力,比如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農林讓路,正在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並將我們所依賴的生態系統置於風險之中。很多人認為,這一風險或許已無逆轉的機會。但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最新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模型分析指出,逆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是可能的,但這需要同時採取大膽的保育手段以及增加糧食系統的可持續性,才有可能逆轉生態環境改變導致的地球生物多樣性下降。
  • 生物多樣性下降增加暴發傳染病風險
    圖片來源:Patrick Landmann隨著人類不斷砍伐森林和建設更多基礎設施,生物多樣性正在減少,而這增加了諸如新冠肺炎之類疾病的流行風險。許多生態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對上述觀點表示懷疑,但一項新研究揭示:隨著一些物種走向滅絕,另一些傾向於生存和繁衍的物種——例如老鼠和蝙蝠,更可能攜帶潛在的危險病原體,使其傳播到人類身上。
  • 大規模滅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的突然下降 促進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
    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宋海軍教授的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他們發現歷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急劇下降,還導致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巨大變化。最近,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學術期刊《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上,標題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
  • 研究提出改善生物多樣性完善森林恢復
    作為17項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目標15(陸地生物)強調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各國的重要任務。根據201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從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積的年淨損失率為0.18%,且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嚴重。進入21世紀,各項國際大規模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在減緩森林淨損失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過去20年的遙感衛星觀測結果表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呈現出「變綠」現象。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二、近期生物科技領域五大研究趨勢2.1 生物物種數量下降明顯,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英國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的評論性文章指出,必須把生物多樣性擺在氣候變化政策的核心位置。目前,生物多樣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截至2100年,取決於人類是否達成減排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有可能出現斷崖式下降。為保護地球生態多樣性,需要建立監控系統,以確定在特定地區,是否越過了臨界點。由於生物會為了適應環境改變棲息地,例如原本熱帶區域的生物進入溫帶,作為缺少天敵的入侵物種,造成當地物種滅絕,從而帶來溫帶生物多樣性銳減。因此該文估計受影響物種的比例,相比實際情況有可能是偏低的。而這更凸顯了構建一個全球性的生態多樣性監控系統的必要性。4.
  • 生物多樣性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栽培作物1339種,其野生近緣種達1930個,果樹種類居世界第一。我國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家養動物品種576個。 受威脅情況    部分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 我國人工林樹種單一,抗病蟲害能力差。
  • 生境邊緣破壞更易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圖片來自:www.onep.go.th2015年11月19日/生物谷BIOON/--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和耶魯大學的聯合課題組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認為,當生物的棲息地從外圍向內被破壞時,和棲息地從中心區域向外部被破壞相比而言,更多的物種會滅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曆年主題 2001年 「生物多樣性與外來入侵物種管理」 2002年 「林業生物多樣性」 2003年 「生物多樣性和減貧-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2004年 「生物多樣性:全人類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 2005年 「生物多樣性
  • 生物多樣性有什麼意義
    生物多樣性有什麼意義 2020-05-23 06: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世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挑戰與機遇
    儘管確切的機制往往仍然未知[6],但土壤生物多樣性在提供關鍵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中起著核心的作用[7],因此,土壤生物多樣性的下降與幾種土壤功能的同時下降有關[8]。特別是由於諸如高通量測序等新方法的應用,對土壤生物群組成和功能的了解正在增加[9]。隨著我們對土壤生物多樣性的了解,我們是否缺少相互關聯的部分?
  • 科學網—提出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
    本報訊(記者郭爽)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Douglas Yu課題組提出了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
  • 氣候對雨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可能比森林砍伐更大
    我們對這些熱帶雨林的測量越精確,就越有可能發現有助於保護工作的模式。例如,一項新研究對南美洲小型哺乳動物的龐大數據集進行了處理,並在處理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氣候對雨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可能比森林砍伐更大。
  • 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周晉峰博士提問並談話
    l1992年全球的科學家做出統一的認知生物多樣性在全球加速喪失,科學家做出這樣的認知後,同年政治家做出了政治上的判斷,160多個國家籤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放緩。中國政府在2015年聯合國千年計劃報告上,唯一沒有完成的7B項,就是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放緩這項指標沒有完成,當然全球都沒有完成。2019年5月,ipbes發表重要的報告,未來十年100萬個物種正在瀕臨滅絕。作為新物種的出現,這是生物多樣性變化的一部分,這是自然存在的,但是作為總的物種數量是在急劇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從1992年到現在並沒有得到任何下降的減緩。
  • 東川區在昆明縣市區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工作
    近日,東川區結合愛國衛生「七個專項行動」工作,啟動了東川區生物多樣性圖片關於徵集工作。日前,東川區提升生態修復指揮部辦公室已向全社會發出了倡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山水林田湖草、花鳥蟲魚獸,我們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生物多樣性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充分展示東川生物多樣性魅力,共迎國際盛會,讓社會各界關注東川並積極參與到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行動中。
  • 科學家用小鼠研究證明:新方法或能逆轉與年齡相關的視力下降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用一項小鼠研究證明,有可能逆轉與年齡有關的視力下降。研究小組利用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的基因,給小鼠的眼睛提供一種助力,事實證明是有效的。科學家認為,也許可以在人類身上使用類似的技術,不過在進行這些試驗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09年更新的瀕危物種「紅名單」顯示,全球有1147種淡水魚面臨滅絕危險,約佔該組織當年所監測的淡水魚種類的三分之一。此外,世界上6000多種兩棲類動物中有三分之一面臨滅絕危險。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讓我們共同保護這些寶貴財富。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針對全球自然狀況進行了權威性的概述。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
  •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東方網12月14日消息:不僅是三峽庫區魚類生態平衡遭受破壞,放眼整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也正面臨嚴峻挑戰。曾幾何時,長江淡水生態系統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科學價值,長江經濟水產品一直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支柱,漁業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