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郭爽)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Douglas Yu課題組提出了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相關成果已發表於《自然—生態學與進化》,並被選為封面文章。
大尺度實時生物多樣性管理監測,對精細研究生物多樣性格局動態和物種適應策略、預測生物興衰和分布格局態勢有重要意義。但是生物多樣性不能完全通過遙感技術觀測到,並且單一的觀測結果可能會產生誤導,以致降低自然保護的效率,影響保護成效。
為此,研究人員通過將自動記錄裝置、高通量DNA測序技術、先進的生態模型和遙感技術結合起來,實現有效、實時、大尺度的生物多樣性管理監測的構想。研究人員指出,遙感數據和其他的地理數據可以得到時間、空間上連續的生物物理數據,在樣點上利用傳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得到信息。但這些樣點信息通常是不連續的,無法覆蓋到整個景觀區域。因此,可以將這些樣點信息結合遙感技術推測整個景觀的生物多樣性組成,並繪製出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地圖。
文章認為,現有的統計模型方法可以利用樣點信息和遙感技術來構建連續的物種地圖,甚至可以根據採樣和分析方法來估計物種豐富度或者生物量。目前有3種統計模型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它們分別是聯合物種分布模型、群落佔據檢測模型以及廣義相異模型。
《中國科學報》 (2017-07-12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