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告分析日本生物多樣性受損原因並提出對策

2020-12-05 騰訊網

  新華網東京5月21日電 (報導員呂聖璞)日本環境省專家委員會5月首次公布了關於日本生物多樣性狀況的評估報告。報告指出,日本生物多樣性遭受了嚴重損失,並且提出了改善建議。

  該報告以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日本全國生物多樣性狀況作為研究對象,利用30個指標和104項數據進行評估。為完成此次評價,日本環境省特別成立了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研討委員會,得到了208位專家的協助,從2008年開始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調查研究和綜合評估。

  專家委員會將日本境內的生態系統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農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湖沼生態系統」、「沿岸海洋生態系統」和「島嶼生態系統」等6大系統,並把造成生物多樣性損失的原因分成四大類:即「第一危機:開發改造、水質汙染等破壞」、「第二危機: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管理等問題」、「第三危機:外來物種、化學物質等影響」、「第四危機:全球變暖的危機」等。

  報告得出的結論指出,伴隨著人類活動而造成的日本國內生物多樣性損失已經遍及全部生態系統,並且可預見的損失仍在繼續。

  報告提出了社會和政府未來應採取措施的設想。具體措施包括:在儘量抑制過度開發的同時,彌補過去造成的巨大損失;對各種影響和破壞進行及時評估,開發各種修復的手段和技術來避免影響和破壞造成的損失。對自然資源而言,要基於地區合作關係,實現持續利用並改善管理;促使遭到人為或自然災害破壞後重新生長的次生林向自然林轉變;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管理森林中的鳥獸;通過新技術的開發來預防和去除新物種的侵入;此外,還要對監測系統進行定期評估等。

  報告呼籲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用實際行動共同實踐評估報告的設想。報告還列舉了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學者專家等各方人士可提供的幫助和可實施的措施。

相關焦點

  • 聯合國報告:生物多樣性持續喪失增加疾病傳播風險
    聯合國15日發布的一份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報告指出,全球最近10年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未能達成目標,環境持續惡化正在增加疾病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風險。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指出,全球在2010年擬定的20個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目標中,除6個「部分達成」外,其他均未達成。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起學習《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又稱: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是鑑於公共教育和增強民眾生態意識對在各層面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性,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研究提出改善生物多樣性完善森林恢復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10月12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院士傅伯傑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提出「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作為17項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目標15(陸地生物)強調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各國的重要任務。根據201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從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積的年淨損失率為0.18%,且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嚴重。進入21世紀,各項國際大規模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在減緩森林淨損失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過去20年的遙感衛星觀測結果表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呈現出「變綠」現象。
  • 北部灣濱海溼地生物多樣性監測報告發布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 肖琪 由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北部灣濱海溼地保護研討會日前召開。會議發布了《北部灣濱海溼地生物多樣性公眾監測報告(2019-2020)》(下文簡稱《報告》),並就北部灣地區中國鱟、水鳥的保護工作做學術報告。  據了解,NGO組織美境自然等3家機構結成北部灣濱海溼地保護核心合作夥伴,開展了2019年~2020年的濱海溼地生物多樣性調查,共同編寫了《報告》。
  • 生態學家陳家寬: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四大挑戰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自然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徑。」7月9日,即將邁進古稀之年的我國生態學家、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教授陳家寬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與市場化」分論壇上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
  • 生物多樣性全球評估報告: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絕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23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現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IPBES多學科專家委員會委員吳寧介紹,最新評估報告提示,在過去的300年間全球的溼地面積縮小了87%。另外,目前平均約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約有上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絕。
  • 溼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中國生態學學會溼地專業委員會2010年...
    11月10日至12日,由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生態學學會溼地專業委員會、中科院溼地研究中心及廣西科學院等主辦、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承辦的「溼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中國生態學學會溼地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在美麗的廣西北海圓滿結束。
  • 科學網—提出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
    本報訊(記者郭爽)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Douglas Yu課題組提出了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
  • 馬勇:應將「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生物安全法的基本任務
    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3月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魏輔文院士團隊提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天人...
    為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威脅,1992年在裡約熱內盧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這是第一個聚焦於自然保護、阻止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全球性公約。自1993年12月29日《公約》正式生效以來,至今共有196個締約方籤署。
  • 環境變了,生物多樣性咋保護?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齊聚河大商對策
    7月29日,在河南大學主辦的全球變化背景下亞洲生物多樣性跨界保護與合作國際會議上,來自越南、馬來西亞等十多個亞洲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思路,並達成了科研合作意向。  開幕式上,作為國內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領軍人物,中科院院士、國際保護生物學會中國分會主席魏輔文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洲委員會主席馬克平分別就「大熊貓保護進化生物學」、「亞洲植物多樣性數位化計劃」作了主題報告。  在全球化與氣候變化背景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跨界合作已成為當今的熱點問題。大熊貓為什麼能夠從歷史長河中倖存下來,將來如何給它們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讓我們共同保護這些寶貴財富。  4.在可能的情況下,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與危害生物多樣性的行為作鬥爭。  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主要原因  1.大面積森林採伐、火燒和農墾。  2.草地過度放牧和墾殖。  3.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  4.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  5.外來物種的大量引進或侵入。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為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籤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是這個公約的最早締約國之一。從1995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12月29日確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馬勇|我國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保護問題探析
    本文從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實踐入手,對目前存在的「社會公共利益」缺失法律界定、損害鑑定評估難、恢復性司法理念應用不夠、涉海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主體存爭議、社會組織缺位生物多樣性行政公益訴訟等五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儘快推進位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強化生態價值為導向的生物多樣性損害鑑定評估和修復、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社會組織應成為涉海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建立社會組織為原告的生物多樣性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議
  • 巢湖市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宣傳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巢湖消息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加強宣傳,提高市民知曉度,共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近日,市林園中心在龜山公園開展了「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主題宣傳,號召更多的志願者們加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 湖南3個區域劃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其實不然,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影響的是我們的食物、健康。今天,2019生物多樣性日湖南主場活動在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啟動,政府部門、高校、青少年共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力量。 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是聯合國大會在2001年確定的。今年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為「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健康」。
  •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清華同衡生態城市研究所2020年6月29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與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撰寫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 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2020-09-14 09:00:46 來源:科技日報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需採取保育手段 增加糧食系統可持續性科技日報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人類壓力,比如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農林讓路,正在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並將我們所依賴的生態系統置於風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