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家陳家寬: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四大挑戰

2020-11-30 第一財經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自然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徑。」

7月9日,即將邁進古稀之年的我國生態學家、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教授陳家寬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與市場化」分論壇上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這位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的老教授在現場提出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四大挑戰。

陳家寬認為,第一大挑戰就是體制機制的障礙,目前生物多樣性保護或自然保護區項目的申報、投資、建設和管理均存在巨大困難。具體來說,保護的自然地理單元被行政區域分割,比如如武夷山就由多個省市分頭管理;其次,同一生態系統保護對象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比如河流、湖泊和灘涂就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另外,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歸屬於不同等級行政區。

「美國所有的自然保護區都是國家管理的。我也傾向於由中央政府集中管。」陳家寬建議,首先,應該建立自然保護區由同級政府投資、建設和管理的體制;第二,應該把分屬到各部委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職能集中到環保部;第三,國家環保部應該下設自然保護區局行使管理職能;最後,要建立跨行政區的自然保護區群與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第二大挑戰是保護空缺明顯,這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戰略資源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比如野生稻等農作物這樣的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均存在空缺。

對此,陳家寬表示,建議組織科學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空缺進行科學分析,並發布保護空缺的指導性文件與優先保護方案,以及修改或者出臺相應文件為搶救性保護開路。

第三大挑戰為目前對於主要保護對象動態及管理缺少針對性和科學性。最後,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對自然保護的巨大威脅則為第四大挑戰。如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的衝突還在不斷曝出。

對於目前國內一些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的管理模式,陳家寬也嚴厲地提出,自然保護區是人類的偉業,絕對不能成為政府或企業經營旅遊或房地產的幌子。

除了闡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挑戰並給出對策,他也在演講中分享了一些成功案例。「以朱䴉為例,這一生物在日本和俄羅斯都滅絕了,中國在1981年的時候發現只剩下7隻。」陳家寬說,讓人欣慰的是,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10多處朱䴉棲息地自然保護區,這些努力讓野生朱䴉數量從當時的7隻發展到了1000隻左右,活動面積也由最初的20平方公裡擴展到了1.3萬平方公裡。

另外,我國目前有60多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由2000年的1100多隻增加到2013年底的1864隻。長江溼地保護網絡、黃河溼地保護網絡以及海濱溼地保護網絡也在努力的完善中。

相關焦點

  •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東方網12月14日消息:不僅是三峽庫區魚類生態平衡遭受破壞,放眼整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也正面臨嚴峻挑戰。曾幾何時,長江淡水生態系統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科學價值,長江經濟水產品一直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支柱,漁業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
  • 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這樣做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目前,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絕大多數得到保護,朱䴉、東北虎等近10種瀕危物種種群開始恢復,6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保護區,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個保護區,這2600多個保護區是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把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保留下來。2600多個保護區,已經劃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和中國最好的資源。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值得肯定——訪《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秘書長約翰·斯坎倫在大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近年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公約》的各項工作,在聯合源頭國、中轉國、對象國共同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在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起到引領作用,」斯坎倫說。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自然基金會主管: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布洛霍芬「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為什麼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來保護它們? 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極也是最原初的問題。 過去,生態學家也許會這樣回答你:一個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物種數量愈多,該生態系統愈穩定,生產量也愈豐富。但現在,他們會用經濟學家的視角告訴你,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是非常值錢的,反之人類的損失會非常慘重!
  • 聯合國最新報告給全球近十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打了「不及格」
    據《科學》報導,近日,一份生物多樣性報告給了世界各國一個不及格的分數。聯合國新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認為,世界尚未達到10年前設定的保護自然的目標。「警燈在閃爍。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球正處於緊急狀態。」
  • 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踐行者植物醫生 將出席COP15大會
    據悉,《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COP15)將於2021年5月在昆明舉行,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加速、疫情對經濟社會帶來全面衝擊的背景下,各方更應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峻挑戰。
  • 呂永龍團隊揭示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多種環境壓力
    2020年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年。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非常重要。中國生物多樣性豐富,但也有大量瀕危物種。從全球尺度看,中國南部是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 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面對全球生態環境風險,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願景,我國建立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體系,貢獻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生物多樣性受到嚴峻挑戰和威脅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種類約佔全球高等植物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受到的挑戰和威脅也最為嚴峻。《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我國34450種已知高等植物中,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10102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29.3%,近危等級2723種。
  • 這場發布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主角!
    這場發布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主角!近日,玉龍縣委宣傳部、玉龍縣檢察院共同召開「檢察監督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建和諧美好家園」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就檢察機關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法律依據、重要意義以及該院黨組對該項工作的重視、部署、規划進行介紹,對玉龍縣檢察院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情況、成效、經驗進行重點通報。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關於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的論文「Challenges to saving China’s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走在前列
    當地時間12月17日,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坎昆大會)落下帷幕。在這次大會上,中國成功獲得202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主辦權,這將是中國首次承辦這一會議。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本文將在回顧過去10年國際社會在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進展的同時,介紹中國的行動與相關理念。基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於2019年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並基於對全球範圍內實際取得的成功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的實際評估,《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於2020年9月發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對《戰略計劃》的執行進度做出了客觀評估。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在這一年到來之前,科學家和大多數政府認為,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危機,大量物種瀕臨滅絕邊緣,全球多國必須作出實際努力,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共同目標。因此,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各項會議議程中,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討論從未缺席。  然而,相關的倡議和呼籲沒有得到更廣範圍的關注,直至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蔓延。於是,數位科學家再次站出來表示:「自然界正在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
    7月22日下午,應第十二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籌備委員會邀請,中國綠髮會秘書長、羅馬俱樂部執委、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副主席周晉峰博士作為嘉賓出席「城市守望者:桃花源在哪裡?」主題會場,並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