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高山櫟局部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研究

2020-08-28 中林聯林業智庫

近日,北林大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杜芳教授課題組在生態學重要刊物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IF = 5.038)發表了題為 「Contrasted patterns of loc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cross the range of an evergreen oak, Quercus aquifolioide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重點解析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理、氣候因子對種群生態適應模式的影響,著重展示了我國西南部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建群樹種——川滇高山櫟的生態適應機制及其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適應潛力。

櫟屬(Quercus L.)是全球分布最為廣泛的森林樹種之一。櫟屬植物的主要特徵是形態變異巨大,物種間生殖隔離不完全, 物種間的雜交與漸滲頻繁, 受此啟發Van Valen 1976年提出了生態學物種概念,挑戰了當時佔主流的由動物學家Ernst Mayr(1942;1970)提出的生物學物種概念,強調了適應區域(adaptive zone)在物種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開啟了以櫟類植物為模式研究生態適應的先河。


我國櫟類資源豐富,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報告,櫟類佔天然林的總面積的13%,是我國天然林中分布面積最大和最廣的樹種。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櫟類資源沒有得到重視和充分利用,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遺傳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尤其是缺乏遺傳變異與環境關係的研究


川滇高山櫟生境


川滇高山櫟廣泛分布在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山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是該地區的建群樹種。杜芳教授帶領其團隊成員自2010年開展了川滇高山櫟遺傳多樣性研究,並重建了其種群動態歷史,論文2017年以封面形式發表在Journal of Biogeography上 (Du et al., 2017)。本研究是利用景觀基因組方法對上述工作的持續性研究。該研究利用65個與乾旱脅迫相關的候選基因,結合種群遺傳學和景觀基因組學的分析方法,檢測到川滇高山櫟分布範圍內不同的遺傳變異模式。在喜馬拉雅–橫斷山脈/川西高原譜系中檢測到比西藏譜系中更多的遺傳分化特異性位點,並且在喜馬拉雅–橫斷山脈/川西高原譜系中發現位於兩個基因中的三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對旱季降水作出響應。相比之下,西藏譜系的遺傳變異與地理距離有關,喜馬拉雅–橫斷山脈/川西高原譜系的遺傳變異與環境相關。


針對種群對未來氣候適應潛力的問題,作者進一步基於非適應性風險分析方法(Risk of Non-Adaptedness, RONA)建立了種群的等位基因頻率與生物氣候變量的回歸曲線,預測了川滇高山櫟種群對未來氣候的適應潛力。該研究為深入理解我國鄉土櫟樹的生態適應機制、解析樹種對氣候選擇壓力的響應模式提供了參考和指導。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杜芳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碩士生王天瑞、王玉垚,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的Guillaume de Lafontaine教授和日本森林綜合研究所的Saneyoshi Ueno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作者。本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請點下方「閱讀原文



參考文獻:

Van Valen L, (1976). Ecological Species, Multispecies, and Oaks. Taxon, 25 (2), 233-239.

Mayr, E., 1942. Systematic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Mayr, E. (1970). Populations, Species, and Evolu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453

Du, F. K., Hou, M., Wang, W. T., Mao, K. S., & Hampe, A. (2017). Phylogeography of Quercus aquifolioides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Neogene history of a major global hotspot of plant diversity in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44, 294–307. http://doi.org/10.1111/jbi.12836

相關焦點

  • 七絕·川藏行之一 —— 高山櫟
    本期所刊為七絕·川藏行之一 —— 高山櫟七絕·川藏行之一 —— 高山櫟①作者:黎雲昆不畏寒冬與暑天,披金執甲②上山巔③。風折雪沒④全不計,只要春留人世間。注釋:①高山櫟:高山櫟是殼鬥科櫟屬高山櫟組植物,常綠,高可達30米,胸徑可達3米,可以形成高大茂密的森林。也有一些高山櫟較為低矮,呈灌木狀。
  • 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特別是滇西北、川西和川西南地區,在這一地區分布有若干個特有種,如川滇高山櫟、長苞高山櫟、帽鬥櫟和矮高山櫟,是高山櫟組特有種分布最多的地區(周浙昆1992)。中國橫斷山脈是最具代表性的植被,幾乎集中了全部的高山櫟類種類。金沙江W拐彎處,生存著14種、3個變種的高山櫟類。
  • ...水利部 農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海洋局關於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
    基於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技術條件以及環境容量,充分考慮適應成本,採取合理的適應措施,堅持提高適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增強適應措施的針對性。  協同配合。全面統籌全局和局部、區域和局地以及遠期和近期的適應工作,加強分類指導,加強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協調聯動,優先採取具有減緩和適應協同效益的措施。  廣泛參與。提高全民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完善適應行動的社會參與機制。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這些適應經驗將成為一個重要起點,能夠讓我們創造性地逾越風險且使得適應氣候變化在近期乃至更長遠時期成為有助於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世界的重要途徑。    應該把適應和減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加快適應技術研發推廣,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沿海、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水平」。
  • ...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的通知_2014年第6號國務院公報_中國...
    全面統籌全局和局部、區域和局地以及遠期和近期的適應工作,加強分類指導,加強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協調聯動,優先採取具有減緩和適應協同效益的措施。  廣泛參與。提高全民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完善適應行動的社會參與機制。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國際合作,加強南南合作。
  • 川普隱匿多項氣候變遷影響的研究報告
    而且,所有的研究都未集中於全球暖化,這個充滿政治性的議題上,而是檢視上升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溫度及易變氣候所帶來的廣泛影響。然而,Politico 的調查顯示,自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7 年就職以來,美國農業部只發表過四次關於氣候變遷的相關研究,與其在2015 年發表的次數一樣多,政治考量多於科學事實。
  • 學術前沿| 黨亞民:川滇區域活動塊體運動與應變特徵地震影響分析
    結果表明,巴顏喀拉和羌塘塊體東向運動有明顯增大趨勢;汶川地震後川滇塊體與羌塘塊體邊界帶相對擠壓運動明顯增大,巴顏喀拉-華南塊體邊界帶南段形成了較大的擠壓應變,川滇塊體與華南塊體相對運動沒有明顯變化。文獻[8-10]利用GPS連續資料研究了川滇地區地殼應變特徵;文獻[11-13]基於GPS速度場研究了大震前後川滇區域地殼形變及變化特徵;文獻[16-19]利用GPS研究了川滇區域內主要活動斷裂現今活動趨勢;文獻[20-21]利用GPS資料研究了對川滇區域活動塊體進行劃分並研究了塊體的運動與變形。活動塊體作為大陸構造活動基本地質單元,對大陸強震孕育和發生起著直接的控制作用[27]。
  • 美研究揭示氣候變暖驅動局部物種滅絕的機制
    2018年2月21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氣候變暖導致了局部的滅絕:來自觀察和實驗的證據》
  • 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加速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適應行動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氣候風險的長期預警系統,為人類社會長期穩定、安全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南水北調、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帶、海綿城市建設等都是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實踐。在此之前,適應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一道難題。事實上,對於不少國家來說,適應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設想情景,而是已經迫在眉睫的現實,因為氣候變化威脅就在身邊。氣候變化「足跡」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
  • 藻類進化或能助其適應氣候變化
    (自路透社) 德國赫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研究稱,海洋中的藻類能夠快速進化並適應氣候變化,因此,在預測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對浮遊藻類的影響時,應當將其進化過程考慮在內。 據路透社報導,通常的氣候變化研究中,對未來幾十年內地球所受影響方面不會考慮進化的問題,因為鱈魚、金槍魚和鯨魚等大型生物的基因變化十分緩慢。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我們應該做哪些研究和實踐探索?  鄭大瑋:減緩與適應是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目前普遍存在重減緩,輕適應的傾向。這與人們對適應缺乏科學的認識有關。
  •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遺傳多樣性納入氣候變化適應計劃
    人民網聯合國11月24日電(記者 殷淼)在巴黎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夕,聯合國糧農組織24日在義大利羅馬發布了《支持將遺傳多樣性納入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的自願準則》,以幫助各國在氣候變化條件下更好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遺傳資源。
  • 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科學家認為:當前的變暖趨勢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轉,但是能被減慢,使得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有很大的慣性(主要是由於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
  • 滇西北高原尋花(5)--百合科
    木棉愛攝影,後續更精彩      這次高原尋花的行程不算短,大多在高海拔的山地流石灘,出發前有各種擔心,但真正走進高原後,面對目不暇接的高原植物,恢弘壯觀的山地景觀,我們都忘記了高海拔,那些心慌氣短疲憊等高原症狀也變得能夠逐漸適應
  • 適應氣壓變化 血紅細胞能力超強!
    人們通常認為細菌是地球上適應力最強的生命體,然而與細菌相比,人體在某些方面所展現出來的適應性才更加不可思議。在上月末的《蛋白質組研究》雜誌上,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海拔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羅伯特·羅奇與高原研究隊的志願者合作,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人類血紅細胞在經歷高低海拔時的變化。研究表明,人體血紅細胞能夠在幾小時內極快地改變輸氧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中含氧量的變化。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界都認為之所以高海拔環境中會有人生存,完全是因為這些人身體中的血紅細胞數量比普通人多得多。
  • 滇金絲猴的事兒你知道嗎?
    但是,和川金絲猴相比,它們「亮相」得太晚,這一屬已經被命名為金絲猴屬。在分類學上,有一時期科學家們把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當作川金絲猴的亞種,於是就按照地域被命名,理論上來說應該分別叫黑白仰鼻猴、灰仰鼻猴和金仰鼻猴。
  • 小丑魚或將滅絕:繁殖方式無法適應氣候變化
    近日,據外媒報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科學家稱,由於小丑魚獨特的交配習性,面對氣候變化,這一物種或將永久性滅亡。通過近十年的觀察,科學家發現小丑魚對選擇配偶的方式非常挑剔,它們的繁殖周期取決於穩定、良性的環境。
  • 4種苔蘚植物對乾旱的適應能力研究
    4種苔蘚植物對乾旱的適應能力研究 苔蘚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之一,其中不少種類具有很強的耐旱能力,能夠生長在裸露的巖壁和極端乾旱的環境中。
  • 新基因幫助預測植物適應環境能力
    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聯合研究,發現了火炬松適應能力的基因,這將有助於預測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有關專家指出,該研究成果將大幅提高造林計劃的效率。相關論文發表在《遺傳雜誌》(Journal of Heredit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