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進化或能助其適應氣候變化

2020-12-05 人民網環保

人們在長滿藻類的海中遊泳。(自路透社)

德國赫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研究稱,海洋中的藻類能夠快速進化並適應氣候變化,因此,在預測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對浮遊藻類的影響時,應當將其進化過程考慮在內。

據路透社報導,通常的氣候變化研究中,對未來幾十年內地球所受影響方面不會考慮進化的問題,因為鱈魚、金槍魚和鯨魚等大型生物的基因變化十分緩慢。但本次研究發現,一種名為Emiliania huxleyi的微型浮遊藻類每年可繁殖500代,相當於每天繁殖超過一代,該藻類在水溫升高和酸度升高的環境中仍能夠生存。此外,它還是魚類等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同時該藻類在生長過程中還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該研究人員之一的索斯滕·羅伊施(Thorsten Reusch)表示,研究結論僅適用於實驗室研究水平且只適用於這一種藻類,而且是在沒有捕食者和疾病的理想水環境中。事實上,包括魚類和貝殼類在內的長壽命期生物將不會通過進化來適應氣候變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的科學家稱,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正使地球不斷升溫。而作為主要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在溶解於水中時將會產生一種弱酸,從而緩慢地酸化海洋。去年,由540位專家完成的一項研究稱,海洋酸化正威脅著珊瑚礁和魚類資源等生物,到2100年海洋的酸度將比工業革命前的酸度水平提高170%。

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史蒂芬·帕魯比(Stephen Palumbi)表示,有證據表明一些珊瑚礁和海膽比預期設想的更能耐受海洋條件的變化。他說:「我們並不知道這種機制能維持多久。我個人並不認為這些海洋生物能夠解決未來的氣候問題,因為氣候變化得太快了。」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稱,自1950年以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變暖的可能性至少為95%,導致了更多的熱浪、乾旱和海平面上升。

然而也有民意調查顯示,不少民眾認為自然變異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科學共識和民意認識的差距使得2015年在巴黎氣候變化峰會上達成全球減緩氣候變化協議的計劃變得撲朔迷離。(森林編譯)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主持人:公欣本期嘉賓:    楊富強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高級顧問    許吟隆聯合國適應氣候變化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城市是適應的重點領域    中國經濟導報:全球適應氣候變化迫在眉睫,您認為主要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來適應氣候變化?其工作重點包括哪些?    楊富強: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我們認為減緩和適應同等重要。
  •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遺傳多樣性納入氣候變化適應計劃
    人民網聯合國11月24日電(記者 殷淼)在巴黎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夕,聯合國糧農組織24日在義大利羅馬發布了《支持將遺傳多樣性納入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的自願準則》,以幫助各國在氣候變化條件下更好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遺傳資源。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我看了很多網友的問題,他們很關注一個事,能不能藉此機會問您一下。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
  • 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科學家認為:當前的變暖趨勢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轉,但是能被減慢,使得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有很大的慣性(主要是由於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
  • 植物進化簡史,從藻類到花卉用了39億年
    水中的藻類逐漸的向陸地演變,變成了低等的苔蘚,比如地衣之類的,它們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的強。之後由於氣候的變化和地殼的運動,原本生長的蕨類會大量消失,距今約3.77億年的古生代泥盆紀晚期,之前的蕨類植物會逐漸的演變成裸子植物
  • 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加速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在此之前,適應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一道難題。事實上,對於不少國家來說,適應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設想情景,而是已經迫在眉睫的現實,因為氣候變化威脅就在身邊。氣候變化「足跡」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
  • 因為氣候變化,使南極藻類開花,在太空都看得到
    鑑於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人類的「失蹤」,我們看到了許多自然界自我修復的奇妙例子,但似乎並非所有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問題,都已經在一夜之間神奇地消失了。全球科學家仍然對氣候變化有很多擔憂,劍橋大學的植物學家擔心,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藻類開花,南極洲可能會變綠。包括來自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研究人員,在內的一組科學家繪製了第一張大規模藻類地圖,這些藻類在沿著南極半島海岸線的雪面上綻放。該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氣候是「殺手」,細說氣候變化對北冰洋生物的影響
    首先肯定就是它們必須要高度適應極端的自然條件,特別是北冰洋長年累月被冰雪覆蓋的環境。那麼如果氣候變化了,改變了北極的環境,那生存在北冰洋的生物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今天東陽就會告訴你答案。北極地區主要包括了北冰洋,以及圍繞著它的邊緣陸地海岸帶島嶼、北極苔原、北方針葉林帶。
  • 藻類是低等植物嗎?—藻類的分類與進化
    通常,人們常常將藻類歸為低等植物,因為藻類與植物一樣,都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將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進行自養生長。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對於社會經濟發展有利的氣候條件稱為氣候資源,如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能源屬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潮汐能在很大程度上市氣候的衍生能源。有利的光照、溫度、降水和氣體成分組合可促進農業豐收,使人感到舒適並可提高工作效率,彩虹、冰雪、霧凇等天氣現象還具有極高的觀光價值。
  • 川滇高山櫟局部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研究
    該研究重點解析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理、氣候因子對種群生態適應模式的影響,著重展示了我國西南部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建群樹種——川滇高山櫟的生態適應機制及其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適應潛力。櫟屬(Quercus L.)是全球分布最為廣泛的森林樹種之一。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6月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非生物環境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溼度、風、雨雪等;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消費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 冰棲藻類為海冰「代言」,氣候模型得強援
    海冰蘊含著地球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 海冰是反映地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指標之一。《自然通訊》雜誌當地時間1月4日報導,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常見於高緯度海洋沉積物中的有機分子——四不飽和烯酮(C37:4)是由此前未知的冰棲藻類產生的。
  • ...水利部 農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海洋局關於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戰略在充分評估氣候變化當前和未來對我國影響的基礎上,明確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適應目標、重點任務、區域格局和保障措施,為統籌協調開展適應工作提供指導。
  • 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變化
    新的研究表明,古代海洋中的氧氣含量對氣候變化具有驚人的彈性。 科學家們利用地質樣本來估計5600萬年前全球變暖時期的海洋氧氣含量,並發現海底缺氧(缺乏氧氣)的「有限擴張」。
  • PNAS:北極藻類的方解石結殼保存氣候記錄
    一項研究發現,關於北極海冰覆蓋的一個650年的記錄可能被記錄在了海底藻類的每年的結殼中。對夏季北冰洋海冰覆蓋的衛星觀測僅能追溯幾十年,這妨礙了氣候建模者模擬數個世紀的氣候變化的嘗試。Jochen Halfar及其同事發現,一種北極藻類物種——格形藻(Clathromorphum compactum)在它的鈣化的結殼裡保存了海冰覆蓋的記錄,就像樹木在它們的年輪中保存了降水量的歷史一樣。這種藻類在有陽光的時候一年接一年地生長方解石層。當海冰覆蓋了海洋遮擋住太陽的時候,光合作用生長就減緩和停止。
  • 是物種進化速度快 還是氣候變化快
    據環球科學報導,由於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全球性溫度升高,加劇了極端熱浪的出現頻率和嚴重程度。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的許多生態系統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以世界上最大的活體組織結構——大堡礁為例,其後果就顯而易見。「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聖經對於魚兒來說,在進化速度上會不會比其它動物更佔優勢呢?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冷血動物,在海水中,它們的體溫與周圍水域的溫度非常接近。一個國際合作團隊在脊椎動物身上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以熱耐受性為重點的人工進化實驗。他們的實驗對象是斑馬魚。斑馬魚是水生動物世界中常被用於進行科學實驗的「小白鼠」。
  • 哪些地球上的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的劫難
    另一個不確定性因素與物種的生命適應能力有關。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所屬的變溫動物或冷血動物為例,這些變溫動物在演化歷史上不如恆溫動物那樣能很快適應氣候的變化。原因之一是,變溫動物無法調整自己的體溫。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美洲牛蛙,可能更適應氣候變暖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