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長滿藻類的海中遊泳。(自路透社)
德國赫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研究稱,海洋中的藻類能夠快速進化並適應氣候變化,因此,在預測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對浮遊藻類的影響時,應當將其進化過程考慮在內。
據路透社報導,通常的氣候變化研究中,對未來幾十年內地球所受影響方面不會考慮進化的問題,因為鱈魚、金槍魚和鯨魚等大型生物的基因變化十分緩慢。但本次研究發現,一種名為Emiliania huxleyi的微型浮遊藻類每年可繁殖500代,相當於每天繁殖超過一代,該藻類在水溫升高和酸度升高的環境中仍能夠生存。此外,它還是魚類等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同時該藻類在生長過程中還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該研究人員之一的索斯滕·羅伊施(Thorsten Reusch)表示,研究結論僅適用於實驗室研究水平且只適用於這一種藻類,而且是在沒有捕食者和疾病的理想水環境中。事實上,包括魚類和貝殼類在內的長壽命期生物將不會通過進化來適應氣候變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的科學家稱,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正使地球不斷升溫。而作為主要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在溶解於水中時將會產生一種弱酸,從而緩慢地酸化海洋。去年,由540位專家完成的一項研究稱,海洋酸化正威脅著珊瑚礁和魚類資源等生物,到2100年海洋的酸度將比工業革命前的酸度水平提高170%。
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史蒂芬·帕魯比(Stephen Palumbi)表示,有證據表明一些珊瑚礁和海膽比預期設想的更能耐受海洋條件的變化。他說:「我們並不知道這種機制能維持多久。我個人並不認為這些海洋生物能夠解決未來的氣候問題,因為氣候變化得太快了。」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稱,自1950年以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變暖的可能性至少為95%,導致了更多的熱浪、乾旱和海平面上升。
然而也有民意調查顯示,不少民眾認為自然變異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科學共識和民意認識的差距使得2015年在巴黎氣候變化峰會上達成全球減緩氣候變化協議的計劃變得撲朔迷離。(森林編譯)